盈余管理产生的动因分析及其启示

时间:2022-09-19 09:42:26

盈余管理产生的动因分析及其启示

摘 要:盈余管理是一个有20年历史的研究课题。它的产生主要是基于受托责任的存在、债务合同的约束、合理避税的考虑、避免巨额政治成本、规避企业经营风险等,同时,会计准则的灵活性和时滞性、成本效益原则等为其提供了可能。通过对盈余管理产生和发展的原因分析,企业和各利益相关者可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关键词:盈余管理;筹资动机;避税目的;证券监管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西方财务会计理论界致力于盈余管理的研究,盈余管理问题成为当代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实证研究的重点之一。在我国,盈余管理是随着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后而出现的新问题,亟待进行探索和研究。

一、盈余管理的动因分析

对于盈余管理产生的原因,可以从主、客观两方面来加以分析。

(一)从盈余管理产生的主观条件来看,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上市筹资动机。管理当局为了吸引更多的投资者,让投资者因为企业的业务发展稳健,往往会进行利润平滑的盈余管理,给人以收益稳健且稳中有升的感觉。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对上市公司有严格的规定,公司必须在近3年内连续盈利,才能申请上市。公司为了上市,就有了盈余管理的动机,这就形成了首次募股的盈余管理;而在配股时,《公司法》要求公司在3年内连续盈利,且公司净资产税后利润率3年平均在10%以上,上市公司为了能配股,也需要进行盈余管理;《公司法》还规定,上市公司如果最近3年连续亏损,将由证监会决定暂停其股票上市。这种规定会迫使上市公司采取种种盈余管理手段,以免出现亏损或连续亏损的情况[1].

2.企业管理者追逐自身利益的驱动。由于现代企业中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公司的管理者可能并不是公司的最大股东,甚至不是公司的股东,他们往往只是公司的高级雇员。因此,股东与管理当局的目标并不一致,股东为了使二者的目标趋于一致,往往采用激励的方式来促使管理当局尽最大努力工作。股东支付给管理者的报酬,包括薪金、奖金,以及近年来出现的股票期权、股票、红利等往往与公司的业绩相联系,而企业的业绩主要表现在会计利润上。因此,公司管理当局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往往在合法的范围内选择有利于提高利润的会计政策。由这类动机激发的盈余管理往往由公司内部管理当局控制,其获益者也即内部管理当局。

3.债务合同的约束。企业与债权人之间的关系是企业最重要的财务关系之一。债权人将资金借给企业,意在到期收回本金,并获得约定的利息收入;而企业借款则是为了扩大经营,投入有风险的生产经营项目。两者目标不一致。借款合同一旦成立,资金到了企业手中,债权人就失去了控制权。为了保护自身的利益不受到损害,债权人在签订借款合同时,往往规定了许多限制条件,如不准发放超额股利和再购入股票,对借款企业流动资金保持量的规定,限制其他长期债务等。企业违约往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所以当企业觉察到其会计报表数字已经违反或接近违反规定条件时,便会对盈余数字进行管理,以便减少违反债务合同的可能性。由这一动机激发的盈余管理获利者往往是管理当局和股东,潜在受害者则是债权人。

4.避税目的。这是盈余管理一个最明显的动机,特别是在财务会计和税务会计相分离的国家,更是如此。因为在日益重视“现金流量”的时代,节约现金支出就等于增加了企业的营运资金,这对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和改善财务状况很有帮助。比如我国《企业所得税暂行条例》规定,企业所得税实行33%的比例税率,另外规定了两档照顾性税率,即对年应纳税额在3万元(含3万元)以下的企业,暂减按18%的税率征收所得税;年应纳税额在3万至10万(含10万元)的企业,暂减按27%的税率征收所得税。这样,企业管理者就会采用有利的会计政策和程序来减少应纳税所得额以达到少交纳所得税的目的,特别是应纳税所得额刚刚超过10万元和3万元的企业。

5.政治动机。管理当局为了避免巨额政治成本,会采用一些有利的会计政策。有些行业面临着与会计数据明显相关的严格的管制和监控,如银行业和保险业。银行必须满足一定比例日资本金的要求,保险管制要求保险企业必须达到一定程度的财务健康状况。这些规定都使管理者有动机进行盈余管理。

(二)盈余管理存在的客观条件

以上是盈余管理存在并得以迅速发展的主观方面的原因,然而仅有这方面的需求,客观上没有实施这一政策的背景和条件,盈余管理也是不可能迅速发展并为世人所关注的。至于客观方面的原因,主要可以从准则的可选择性、信息不对称和成本效益原则等方面来考虑。

1.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和会计准则的时滞性是企业管理当局进行盈余管理的背景条件。为了保证企业对外提供的会计信息能保持可靠与公正,各国都采取法律或准则或制度等形式,规范财务会计业务的处理程序和财务报表的编报。然而由于各个企业具体情况不同,须规定几项可供选择的会计政策和方法,给企业一定的自由。允许企业根据自身情况经过专业判断具体选择采用何种方法。再加上新的经济业务不断涌现,使得其中部分交易和经济事项的会计确认、计量和披露并未在相关准则中做出相应的规定。因此,管理当局可以利用会计准则制订的时滞性对会计事项做出对自身有利的估计和判断[2].

2.权责发生制原则使得盈余管理成为必然。在权责发生制会计下,公司的净利润由经营现金流量和应计利润额两部分组成。经营现金流量建立在收付实现制原则的基础之上,可控性小。而应计项目则不同,它既可以通过会计程序,如坏账准备计提政策选择来实现,也可以采用契约的方式,如提前或延后票据出票时间、改变交货方式等改变交易时间和方式来进行盈余管理。在权责发生制原则的约束下,存货计价方法、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摊销、坏账准备的计提以及一些预提和待摊费用等这些会计政策上有很多选择余地,带有很大主观性的项目都直接对应计利润,进而对会计盈余产生影响[3].

3.信息不对称、不完全使盈余管理成为可能。现代意义上的企业是由股东的投资而存在的,但所有者往往并不直接经营公司,而是委托公司管理当局负责直接经营公司,这就产生了委托—关系。一方面,股东及其他信息使用者要想了解公司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就需要公司管理当局提供有关公司的财务信息。如果信息是对称的,信息的使用者与信息的提供者对信息的了解程度相同,那么信息提供者对信息的处理就不可能影响到信息使用者的判断乃至决策。因此,在信息对称的情况下,公司管理当局无法通过选择会计政策来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但是,在现实中,总是存在着大量的信息不对称。会计信息的提供者(公司管理当局)通常比会计信息使用者了解更多的有关公司生产经营的信息,即使是公开披露的会计信息,前者比后者通常也有更深刻的理解。另一方面,管理者与投资者之间只是一种和约关系,双方目标不一致,即存在着和约冲突,管理者有违背投资者的要求以获取利益的需求。也正因为信息的不对称和不完全,使得以管理者自身最大利益为目标的盈余管理成为可能。

4.成本效益原则的约束决定了盈余管理存在的意义。完全消除盈余管理从理论上讲可以做到,但在实务中却不可行,其中关键就是要考虑成本效益原则。若消除盈余管理,制定一套统一的会计制度就可以了,但统一的会计制度对管理者行为的约束必然会影响到管理者的创造性、主观能动性和激励性,极大地降低企业的效益。另一种方法是聘请注册会计师进行严格审定,对账面会计政策变动和收益的影响逐条调整,以便得出一个“真实”的收益,但要付出高昂的成本。

二、盈余管理对政府部门以及企业利益各方面的启示

既然在市场经济环境中,盈余管理有其客观条件,并且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我们就应当对盈余管理的存在有一个科学的认识,用平静的心态对待它。既不能让它放任自流也不能完全杜绝,社会要达到这种共识。从社会的角度讲,政府和有关社会团体有责任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加强外部监督。从企业的角度看,有关方面(投资者、经营管理者等)要尽可能签订完善的契约、合同,人要树立正确的商业伦理道德和经营思想,依法经营。此外,委托人以及会计信息的其他使用者还必须要掌握识别盈余管理的知识和技能,能根据其特定的决策需要对会计数据或报告盈利做出适当的调整。

(一)政府各部门

1.准则制定机构面临日益普遍的盈余管理现象,为确保财务报表以及时可信的方式有效的描绘各公司经济状况和经营业绩的差异,最重要的是应当就可供选择的不同准则,考虑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之间的冲突。因此准则制定机构更应该在相关性之间进行权衡,制定出高质量的会计准则,对企业会计工作进行有效约束。另外,会计准则制定者和监管者允许公司管理当局在编报财务报告时拥有的职业判断权利应适当。面对实务中出现的新业务,也应及时制订出准则加以规范。

2.证券监管部门要提高资本市场特别是证券市场的有效性。证券监管部门可从信息披露的相关性、可靠性以及披露的信息含量上加强管理与监督,并对违规的公司进行严惩,从而将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控制在一定限度内。

(二)外部投资者

1.现有投资者应利用自己的权利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因为企业管理当局之所以能够进行盈余管理,这与公司治理结构有关,而董事长与总经理分离以及设立外部董事的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程度必然要比其他公司轻得多。另外,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管理当局报酬的安排对盈余管理会产生较大的影响。管理当局进行的盈余管理其实是短期行为的一种表现,因此,企业在进行报酬安排时可以运用一些长期酬劳计划。

2.对于潜在投资者来说,不应该只从企业当期财务报告中获知信息,还要对企业进行长期观察分析。因为企业盈余管理在长时期内并不改变实际盈余总额,而只会改变企业实际盈利在不同会计期间的反映和分布。另外,潜在投资者在决定投资前还应广泛搜集其他有关资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充分利用财务报表附注等表外信息。表外信息是弥补报表内揭示信息的局限性,使表内的信息更容易理解,更加相关,提升报告信息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潜在投资者应更多地关注有关的表外信息,如企业采用的会计政策及其变更、是否有关联方交易等,以便进行合理的投资决策[4].

(三)企业本身

就商机瞬间万变、资本市场效率日益强化来说,有时候适当的盈余管理能使企业摆脱困境,走向辉煌。比如当企业处于经营困难,但有良好的投资机会急需资金的时候,采用改加速折旧为直线折旧、减少坏账损失提取比例、推迟计提长期投资的减值准备等利润前推措施,使净资产收益率达到配股条件。一方面可以筹集到股权资本,另一方面由于提高了股东权益率,企业将容易通过举债方式筹到资金。如果企业所筹资金运用得当,则可以帮助企业度过难关,恢复正常生产经营,为以后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而对于生产经营状况不稳定的企业,实施利润平滑手段,可以向外界传递出一种生产经营稳定的信息,增强投资者对企业的信心,稳定股票价格。但是,企业管理当局在实际应用当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防止企业价值被低估。因为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影响了投资者关于企业收益质量的感觉,增强了投资者关于企业未来收益持续性的判断的不确定性,从而导致回避风险的投资者低估企业的价值。所以,如果盈余管理行为在改善数字的同时使得投资者感到公司的利益质量在降低,甚至形成对公司财务状况产生悲观预期的话,管理层就需要在改善的报告的收益数字与收益质量的可能的片面感觉之间进行权衡,谨慎地判断是否应该采取盈余管理行为,以避免企业价值被低估的厄运。

2.防止过度盈余管理向利润操纵转化。盈余管理应有一个合理的度,否则就使会计信息失去其公允性、可靠性及可比性,从而变成利润操纵。利润操纵超越了法规的界限演变为欺诈行为,在监管政策完善且执行有力的环境中,这种违规行为将会受到严厉制裁,并且企业的声誉毫无疑问会受到很坏的影响,使投资者对其信誉丧失信心,而这对于企业今后的发展十分不利,使盈余管理行为得不偿失。

3.不要将最终解决企业困境,使企业走向成功寄托在盈余管理上,而应在加强企业管理、合理进行决策上。从较长的时期来看,盈余管理并不增长或减少企业实际的盈余,它影响的是会计数据,尤其是财务报告中的盈余。因此盈余管理并非长久之计。对经营者而言,盈余管理之后企业当年报表包装得很体面,接下来的问题是企业躲过一劫之后,如何利用好这次机会,去创新、去拓展。

总之,近年来,盈余管理作为财务揭示的热点问题,受到中外会计学者的广泛关注。针对这一问题,西方实证会计学者进行了多方位的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值得关注的研究成果。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由盈余管理牵涉到的投资者、管理者、债权人、政府等各方面利益相关者,应广泛利用当前研究成果来指导自身的决策。

参考文献:

[1]张士强。对公司盈余管理的透视[J].财会研究,2001,(4):39-40.

[2]张翠波。盈余管理行为导致企业价值被低估的原因及对策研究[J].当代财经,2001,22(10):67-70.

[3]陈宇学。试论盈余管理[J].财会月刊,2001,(14):2-3.

[4]魏明海。盈余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

上一篇:客户关系管理是保险公司价值创新之源 下一篇:基于顾客关系的价值创新途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