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年龄班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

时间:2022-09-19 09:30:58

不同年龄班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

[摘要]为了评定不同年龄班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随机抽取四川省1053名幼儿园教师为调查对象进行SCL-90测试。结果发现:四川省幼儿因教师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低于全国成人常模,不同年龄班教师在躯体化、抑郁、敌对性3个因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混龄班的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相对高于其他年龄班的教师。建议幼儿园适当增加混龄活动。

[关键词]年龄班;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7)12-0024-04

幼儿园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深刻地影响着幼儿的心理及行为模式。幼儿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有赖于身心健康的教师。因此,深入研究幼儿园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特别是不同年龄班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措施,对提高幼儿园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幼儿健康及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研究方法

1 样本来源

在四川省成都市、宜宾地区、内江地区、南充地区等五个地市(包括县镇)的幼儿园采取随机分层抽样的方法进行调查。

2 研究方法

以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为测查四川省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工具,量表包括90个项目,包括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9个因子。测查采用1~5级的5点评分,每一项的自评分值等于或大于3分提示可能存在明显的心理问题。量表的各症状效度系数为0.73~0.93。

二、结果

1 一般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发放问卷1053份,收回有效问卷1039份,有效率为98.67%,调查对象全部为女性。其中幼儿混龄班的教师55人,占总样本的5.3%;小班教师287人,占总样本的27.62%;中班教师298人,占总样本的28.68%;大班教师277人,占总样本的26.66%;学前班教师122人,占总样本的11.74%。

2 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的总体情况

从表1可见被调查幼儿园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除强迫、偏执两个因子外。其余7个因子均与全国成人常模存在显著性差异。

3 不同年龄班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从表2可见,被试幼儿园教师按所教班级不同分为五组,即混龄班、小班、中班、大班、学前班。经方差分析发现。在躯体化、抑郁、敌对性3个因子上,五组幼儿园教师均存在显著性差异。

三、调查结果分析及讨论

从表1可见。被调查的幼儿园教师SCL-90各因子的得分情况为:强迫、偏执两个因子与全国成人常模无显著性差异(P

从表2可见;不同年龄班教师在躯体化、抑郁、敌对性3个因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

第一,混龄班教师SCL-90症状中的躯体化、抑郁、敌对性相对于其他班级的教师更轻,可能是因为混龄班在幼儿素质教育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当前,我国独生子女相当普遍,幼儿教育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独生子女教育,幼儿普遍存在以自我为中心。不关心别人,生活自理能力差,心理脆弱,任性,缺乏责任感和合作意识,缺乏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等问题。而混龄班弥补了独生子女家庭的不足,为幼儿营造了一个类似兄弟姐妹在一起的家庭氛围。幼儿能在合作关系中学习和实践不同的角色,考虑如何承担责任,协调矛盾,完成任务。初步形成一种社会责任感。这会减轻混龄班教师的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

第二,学前班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相对低于其他班级的教师,可能是因为学前班幼儿(6岁左右)正处于学前期与学龄初期的过渡阶段,这一时期幼儿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为:有意识的、自觉的活动开始出现,心理活动随意性已初步形成。抽象逻辑思维萌芽,人类特有的高级情感出现。同时自我意识的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个性开始形成。因此,学前班教师不能完全像教其他班级的幼儿一样,学前班的教学内容应该更丰富。教学形式也要更加多样化,教学目标也更高。这使学前班教师的压力更大。部分学前班教师由于自身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有限,很难适应学前班的教学活动。他们必定会因此感到巨大压力。

第三,大、中、小班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相对于混龄班教师和学前班教师而言,居于中间水平。即这三个年龄班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略好于学前班教师,但不及混龄班教师。这可能是因为小、中、大班幼儿的自我中心意识还未完全形成,很多事情都愿意按教师的意愿去做,其心理活动的随意性相对低于学前班幼儿,教师在管理上也就更为轻松,压力自然较小。但由于大、中、小班同一班级幼儿的年龄大致相同,缺少像混龄班的那种兄弟姐妹的家庭氛围,幼儿间相互关心、照顾、合作的意识相对淡薄,因此教师在管理大、中、小班幼儿时,所花的精力相对混龄班教师而言要多些。因此其心理健康水平低于混龄班教师。

四、建议

1 幼儿园教师要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

幼儿园教师可以利用节假日等休息时间。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提高自身文化素质,同时增强自信心。按照健康心理的要求随时调节自身的心理状态,积极应对遭遇到的各种刺激。及时治疗身心疾病,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现代医学研究认为,由于社会生活条件的改善,危害人们生命的疾病已由外因(传染性的)转为内因(不良习惯和心理)引起的疾病。提高幼儿园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第一,逐步养成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应受到主观态度影响,乐观豁达的人常会看到生活中光明的一面,对前途和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即使遇到困难和挫折,也不会丧失信心和勇气,能够始终保持愉快美好的心境。不断进取。

第二,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人格健康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健全的人格不仅有助于人们维护身心健康,也有助于人们适应变化迅速的生活环境。

第三,适当宣泄自己的情绪。宣泄情绪是维护身心健康的重要方法,压抑情绪不利于身心健康。幼儿园教师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后,可以向自己的好朋友、亲人或信得过的同事倾诉。

第四,保持身体健康。幼儿园教师要提高躯体化因子水平,除了保持以上三种心理治疗途径外。还要经常锻炼身体。不要因为工作压力大、过度劳累而感到身体不适就放松锻炼身体。身体健康是治疗心理问题的前提。

2 幼儿园要经常开展“混龄活动”

所谓“混龄活动”,是指打破班级和年龄界限,让不同班级、不同年龄的幼儿在教师指导下共同活动。

有研究表明,同龄幼儿在一起易产生攻击,而异龄幼儿一起活动时,年长幼儿由于荣誉感、竞争意识的作用,会表现出较高的自觉性和责任感,逐渐学会协调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学会理解和帮助他人,感受到当哥哥姐姐的乐趣与责任;年幼幼儿在交往时则能充分感受到做弟弟妹妹所获得的关心和帮助,学习了观察和服从。能发展领会能力。在混龄活动中,独生子女依赖性强、独立性差、交往能力低等缺点容易得到纠正,容易形成良好的社会。幼儿园应经常开展混龄活动。以纠正独生子女的缺点,改善幼儿园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

3 要扶持学前班教师

由于学前班的各项教学指标高于其他班级、学前班教师的压力要明显高于其他班级教师,因此学前班应配备教学经验丰富、知识功底扎实、心理承受能力较强的教师。同时,应经常关心学前班教师,找他们谈心,理解并支持其工作。多给予鼓励。

4 不能忽视大、中、小班教师的心理健康

尽管大、中、小班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太突出,但幼儿园领导及相关部门也不能忽视。因为大、中、小班教师占幼儿园教师的大多数,其心理健康直接关系到绝大多数幼儿的发展。幼儿园可开展一些轻松愉快的活动,让教师在紧张的工作之余得到放松。幼儿园要建立平等、民主的工作氛围,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幼儿园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进而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上一篇:学前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下一篇:对我国幼儿园教师培训现状的思考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