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理财产品契约不完全问题研究

时间:2022-09-19 08:27:05

银行理财产品契约不完全问题研究

现实中的契约都是不完全的。由于信息不对称、未来和环境复杂多变、机会主义倾向、交易成本高昂和有限理性等原因,银行理财产品契约也不例外。由此,引发了商业银行发生道德风险的概率高,客户逆向选择的可能性大,零收益、负收益、展期等恶性事件时有发生等一系列严重後果。针对这些问题,应采取以下对策:一是加快法制建设,二是加强对投资者的教育,三是强化对商业银行的监管,四是要建立“声誉”机制,五是建立客户维权体系。

[关键词]银行;理财产品;不完全契约;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12)07-0078-04

张启富(1977-),男,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处长,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金融学。(浙江宁波 315012)

本文系宁波市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带头人培育对象项目。

银行理财产品自2004年问世以来,获得了快速发展,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产品类型不断丰富。据统计,2011年有85家商业银行发行了17463款银行理财产品,分别比2010年和2009年增长了51%和123%。2011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2011年9月末,商业银行表外理财产品余额为3.3万亿元,比年初增加9275亿元,同比增长了45.7%。综合来看,银行理财产品已稳居我国理财市场的第一位,成为推动国内理财市场发展的主要力量。

然而,银行理财产品在大好发展形势的背後,也存在着不小的隐忧。现代经济学中的契约概念,实际上是将所有的市场交易(无论是长期的还是短期,显性的还是隐性的)都看作是一种契约关系。根据契约经济学的观点,与理想中的完全契约相比,现实中的契约都存在着“缺口”,因而是不完全的。从表现形态来看,契约的不完全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没有考虑到所有可能发生的事件;二是对可能发生的事件没有做出明确的描述。也就是说,商业银行与客户达成的契约是不完全契约。由此可能引发诸多不良後果,从而制约和困扰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发展。

本文所称的银行理财产品契约不仅指商业银行与客户之间签订的银行理财产品合同,而且指包括这一合同在内的客户委托商业银行理财的交易行为。契约“缺口”是无法完全消除的,这决定了本文目的不在于探讨如何根除银行理财产品契约“缺口”,而在于探讨如何尽量缩小这一“缺口”,以及如何有效治理由“缺口”引发的不良後果,从而实现商业银行与客户的双赢,促进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快速、健康发展。

一、银行理财产品契约的内涵与特征

(一)银行理财产品契约的内涵

在《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中,商业银行理财业务被称为商业银行综合理财服务,“是指商业银行在向客户提供理财顾问服务的基础上,接受客户的委托和授权,按照与客户事先约定的投资计划和方式进行投资和资产管理的业务活动”。办法第25条规定:“商业银行开展个人理财业务,应与客户签订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并根据业务需要签署必要的客户委托授权书和其他客户投资所必需的法律文件。”可见,在商业银行理财业务中,客户是委托人,商业银行是人,两者之间是委托关系。我国银监会负责人在答记者问时曾明确指出,“个人理财业务是建立在委托关系基础之上的银行服务”。因此,可以将银行理财产品契约定义为客户以其货币资本与商业银行人力资本之间所达成的一个代客理财的委托契约。商业银行接受客户的委托,遵循审慎尽责原则,按银行理财产品契约的约定来管理与运作资金,其目标是追求客户的利益最大化,商业银行因此而获得管理费、托管费等相关收益。

(二)银行理财产品契约的特征

从契约经济学的角度来看,银行理财产品契约有两个基本特征:

其一,银行拥有的剩余控制权与客户拥有的剩余索取权不匹配。在银行理财产品存续期间内,商业银行拥有理财产品资产的剩余控制权但不享有剩余索取权;客户承担理财产品运作过程中的所有风险,但只有剩余索取权而没有资产的剩余控制权。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风险)的不匹配是银行理财产品契约的本质特征,这决定了契约双方在权利与义务上的不对等关系——商业银行处于强势地位而客户处于弱势地位。如工行保本型人民币理财产品在揭示兑付延期风险时称:“如因本期理财产品项下对应的投资标的变现不及时等原因,造成本期理财产品不能按时支付理财资金,则客户面临产品期限延期、调整等风险。”客户的弱势地位可见一斑。

其二,银行与客户达成的是关系性契约。所谓关系性契约,是一个交易双方多次重复交易的契约框架(与一次性契约相对应),交易双方为在产权转移中获得最大的利益,只在经济的原则下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明确地规定交易的属性和条件。对于那些虽关涉双方利益但在契约签订时无法明确或可以明确但成本过高的条款,则留待将来由交易双方相机决定。不仅如此,早先明示的契约条款,一旦在将来被双方认为不再适宜时也可做出修改。可见,关系性契约具有相当的弹性。例如,在绝大多数理财产品协议书中,商业银行关于产品不成立风险、提前终止风险等方面的规定,即是利用这种弹性来保护自身利益的具体表现。

二、银行理财产品契约不完全的主要原因

(一)商业银行与客户之间信息严重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是指契约双方中一方拥有另一方不知道的信息。按时间可分为事前不对称和事後不对称,按内容可分为隐藏行动和隐藏信息。客户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其实质是购买商业银行的人力资本,主要是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在职业能力方面,商业银行知道管理团队的能力,如市场判断、投资运作、风险控制能力等,这是事前的隐藏信息;在职业道德方面,商业银行知道管理团队是否勤勉尽责、有无利用信息为内部人牟利等,这是事後的隐藏行动,而这些客户均不知晓。我国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发展历程较短,尚未建立起透明、高效的信息披露制度,《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也未就信息披露问题做出专门规定,这导致了银行理财产品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相当严重。

(二)未来和环境复杂多变

未来和环境的不确定性是导致契约“缺口”的重要原因。当前,我国银行理财产品市场远未达到规范的程度,其未来发展面临着外部和自身的诸多不确定性。一是宏观经济走势不稳定,国际上美日经济疲软,欧洲陷入债务危机,国内则处于转方式、调结构的关键时期,这决定了未来一个时期内宏观经济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定的波动;二是经济政策的灵活性强,出于促进经济平稳快速增长的考虑,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尤其是货币政策的灵活性会很大,这将直接影响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发展;三是相关市场发展存在变数,如股市、房市等走强,可能会导致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客户大规模流失;四是银行理财产品市场本身存在着较强的不确定性,管理层政策、商业银行经营情况和投资者偏好等变化都可能会导致理财产品市场的变化。这些因素使得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发展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这将直接导致商业银行与客户行为的复杂多变,银行理财产品契约“缺口”保持在较大的水平。

(三)商业银行存在机会主义倾向

威廉姆森指出,机会主义是经济人的本质特征之一,只要有可能,经济人就会做出损人利己的事。在银行理财产品契约中,当商业银行能兼顾自身与客户目标时,是尽职尽责的,但当两者目标出现偏离时,机会主义倾向会促使商业银行做出有损客户而利己的事。孙从海指出,当前我国商业银行极力扩张理财产品业务,其目标是多元化的。在多元化目标下,商业银行不能兼顾自身与客户目标的情况很容易发生,从而诱发商业银行的机会主义行为,增大银行理财产品契约的“缺口”。

(四)客户的交易成本高昂

交易成本最早由科斯提出,根据马修斯的观点,“交易费用包括事前准备合同和事後监督及强制合同执行的费用,与生产费用不同,它是履行合同的费用”。就银行理财产品契约来说,客户的交易成本至少包括签约前的信息收集成本、契约存续期间的监督成本和违约後的维权费用等。在信息披露制度和以“声誉”为核心内容的市场履约机制未能有效建立之前,客户要做到尽可能的完全信息和有效监督,其成本非常高昂。结果,多数客户会在签约前跟风行动而放弃关键信息的收集,在签约後因缺乏监督激励而放弃监督,在商业银行违约後由于成本高昂而放弃维权,从而加剧契约的不完全性。

(五)客户的有限理性

有限理性由西蒙首先提出,是指由于能力的局限性以及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与复杂性,“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意愿上追求理性,但实际上只能有限地做到这一点,人类的理性是有限的”。在银行理财产品市场上的客户也一样,他们既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与判断能力,也无法获得决策所需要的全部信息,因而其有限理性的程度相当高,这也是导致银行理财产品契约不完全的重要原因。

三、银行理财产品契约不完全导致的问题

银行理财产品契约不完全导致的问题很多,从委托人——客户角度来看,主要有事先的逆向选择问题和事後的维权困难问题;从人——商业银行角度来看,主要是事後的道德风险问题与未实现预期业绩问题。

(一)客户的逆向选择与维权困难

银行理财产品的客户以风险厌恶型为主,而商业银行在销售时往往会夸大理财产品的安全性和高收益性(事实上这两者不可兼得),契约的不完全使得商业银行在这么做时往往有恃无恐,从而致使客户逆向选择的可能性变得很大。近年来,我国银行理财产品的风险与收益结构从高安全、低收益向高风险、高收益方向迈进的趋势比较明显,如2011年,非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占全部产品的67%,比2010年上升17个百分点。在其他情况没有明显改善之前,这种趋势意味着未来客户发生逆向选择的可能性更大。

出现逆向选择也很正常,在成熟市场中,客户可以通过维权来补救。但我国银行理财产品市场还处于发展初期,契约不完全程度很高,客户维权相当困难。一是维权成本高昂,客户缺乏维权的有效激励;二是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使得客户难以获得有力证据证明商业银行的主观责任;三是契约文本表达含糊,银行容易推脱自己的责任;四是即使能认定银行责任,也会因为缺乏法律规定而难以要求其赔偿和对其进行惩处。

(二)商业银行的道德风险与预期业绩不能实现

道德风险是指商业银行在客户购买了理财产品後,做出不利于客户的机会主义行为选择,既可能是损害客户利益(如为自身谋利),也可能是漠视客户利益(如偷懒)。《2008年银行理财产品评价报告》指出:有家商业银行存在违反协议书的嫌疑,动用了理财产品的募集资金到二级市场上直接购买股票,致使产品到期亏损近17%。

道德风险是商业银行在自身利益与客户利益出现偏差以後,利用契约不完全而采取的自利行为,这将直接导致银行理财产品预期收益不能实现。2008年以来,银行理财产品的低收益、零收益、展期等恶性问题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当年有34款零、负收益到期产品。2009年有123款零收益、55款亏损本金、424款未实现预期收益率产品。

四、改变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契约不完全现状的对策

(一)加快法制建设,改善银行理财产品契约运行的法律环境

当前,相关法制建设应围绕四个方面展开:(1)重新配置银行理财产品资产的剩余控制权与索取权。可以借鉴基金的做法,允许商业银行或管理团队享有超额收益分享权,以激励商业银行尽职尽责。(2)规范银行理财产品信息披露,降低信息不对称水平。应尽快出台《银行理财产品信息披露办法》,对信息披露的内容、方式、频率以及商业银行责任等做出明确规定。例如,要求商业银行定期公开存续期较长的产品的投资组合和损益情况等。(3)打破银行理财产品管理团队“黑箱”,为客户决策提供充足和有效的管理团队信息。通过立法,要求商业银行建立一支相对独立的银行理财产品管理团队,将其基本信息和管理绩效等对外公开。(4)明确对商业银行违约和不当行为的处罚措施,提高商业银行违约成本。

(二)加强客户教育,提高投资者理性决策水平和维权能力

相比成熟市场而言,我国银行理财产品的客户还不够成熟,有限理性程度较高。当前应加大对客户的教育力度,提高其投资决策的理性水平。从教育主体上来看,应形成以监管机构为主导、行业协会和商业银行为主体、独立研究与咨询机构积极参与的格局,其别是要明确行业协会和商业银行的教育责任;从教育内容上来看,主要是帮助客户树立科学投资理念、提高其风险防范意识和维权意识、积累专业知识和提高分析能力等;从教育途径和形式上来看,可以灵活利用媒体、网络(如要求行业协会、商业银行等建立客户教育网站)、储蓄所柜台、户外集中宣传等。总之,目标是缩小银行理财产品契约“缺口”,提升客户素质,保护客户正当权益不受侵害。

(三)加强对商业银行的监管,降低其机会主义倾向

我国银行理财产品市场走的是边发展边规范的道路,监管存在着滞後性和不到位的问题,这是导致商业银行出现机会主义行为的根本原因。因此,加强对商业银行的监管非常必要且相当迫切。从手段上来看,可以采用法律、行政、经济以及市场化等多种手段,本文主要探讨行政监管。事实上,从我国实际来看,行政监管的有效性与重要性非常明显。

加强对商业银行的行政监管,一方面要进一步强化报批、报审和备案制度,包括商业银行内部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管理与托管团队成员资格、新设产品报批、持续信息披露等;另一方面,要加大检查评估力度,可以尝试围绕团队建设、风险控制、收益保障、信息透明等内容,建立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业务等级制度。通过商业银行的自评和管理部门的评估相结合,确立各商业银行的等级并对外公布,既为投资者投资决策提供依据,也无形当中对商业银行形成压力,促使其强化内部管理、减少机会主义行为。

(四)建立“声誉”机制,促进契约自我完善和高效履行

在成熟的理财市场中,一般都建立了权威的评价与排名系统,并通过多种渠道广泛宣传,其背後的机理在于借助“声誉”机制来促进投资契约的自我履行。目前,我国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声誉”机制尚不健全,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的“银行理财产品市场机构排名”有一定影响力,但其存在明显的不足:一方面,该排名是一个关于商业银行在理财产品业务方面综合表现的排名,仅仅对投资者在选择哪一家银行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另一方面,对该排名的宣传与报道不够,大多数客户并不知晓。当前,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应加快建立起权威的、能被广大客户广泛认可的排名系统,不仅对商业银行有综合排名,还应进一步细化到管理团队排名、分类产品收益与风险排名等,便于客户投资决策时参考。同时,还要加大对这一排名的宣传,让市场和投资者知晓并认可,以逐步形成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的“声誉”机制,促进银行理财产品契约的自我完善和高效履行。

(五)建立客户维权体系,降低客户的维权成本

从不完全契约治理的角度来看,维权体系属于第三方强制履约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既可以维护客户的权益,也能对商业银行产生一定的威慑作用。当前在我国银行理财产品市场中,交易成本高昂是客户不能维权的重要原因。对这一问题,一方面,可以借鉴证券市场的成功经验,成立专门的投资者保护机构,赋予其相应的功能与职责;另一方面,可以考虑建立客户维权奖励制度,这样既能有效激励客户维权,还能通过奖励来降低客户的维权成本。当然,建立客户维权体系可以采取的方法还有很多,此处无法一一述及,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建立客户维权体系的目的是降低客户维权成本和威慑商业银行的机会主义行为,促进契约更好地履行。

上一篇:江苏高校数字图书馆技术联盟网络平台的设计与... 下一篇:网上合作研究中的隐私权保护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