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会学生思考

时间:2022-09-19 07:52:28

教会学生思考

【摘要】

现代教育是以“加强基础,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为根本任务,语文教育工作者逐渐明确认识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怎样认识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思维训练在语文教学中具有怎样的价值,在语文教学中具体怎样进行思维训练,是我们要认真对待的问题。特别又要注意语文教学中思维训练“度”的把握,万不能因过分强调语文教学中思维训练的重要性而走火入魔。

【关键词】自主学习 语文教学 思维训练 语文素养

我国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叶圣陶说:“在基本训练中, 最重要的还是思维训练。各门功课都和思维训练有关, 特别是语文课是着重训练思维的, 所以教语文的一项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训练思维。”因为语言的发展促进思维的发展。准确、连贯、生动的语言对促进思维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当前,学生写作能力较低,一般表现在语感不强,语病较多,思路落入俗套,思维陷入混乱,大都是语言、思维方面的问题。思维畅达,言语活动才能有序地进行。抓住了事物的本质,语言就简练。充满激情,语言就有色彩。思想上模糊一片,写出来的文章也是语无伦次。

近年来, 我在我校承担的市级科研课题“农村初中学生自主学习模式研究”下,在语文教学中就如何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训练进行了较深入的思考与实践,获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文意在将这些思考与实践作为引玉之砖, 诚请语文教育专家、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予以斧正。

1.语文教学中思维训练的目标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的、不失时机的、从不同方面、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思维的质量, 使学生的思维具有良好的品质。具体地说, 就是要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广阔性、深刻性、周密性和创造性。

1.1 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所谓思维的敏捷性,就是能够快速把应该想到的内容思考完毕,同时还要做到合情合理。这两个方面是并存的。思考问题速度很快, 但不合情理, 这样的“快”,其实是浪费时间。因为它没有实际意义;思考问题合乎情理, 但太缓慢了,显然, 这是思维质量不高的表现。所以, 这两个方面全都做到, 才可称之为思维敏捷。

1.2 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所谓思维的广阔性, 就是思考问题时想得宽, 想得远。这里有两个要素, 一个是思路通畅, 一个是思维面广。思路通畅是思维广阔性的必要条件。如果思路不通畅,那么是不可能想得宽和想得远的。思维面广指的是思考问题的范围, 范围越大, 思维的质量越高。

1.3 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所谓思维的深刻性,就是指通过事物的表面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及事物间的本质联系的思维。它是由表及里、步步深入的去思考和认识事物,从而发现事物本真的思维过程。

1.4 培养学生思维的周密性。所谓思维的周密性,就是指思考问题要达到精细、周到、 全面, 没有漏洞。如果遇到问题只是粗略的草草一想, 所得到的认识很可能是片面的或存有漏洞的。培养学生思维的周密性, 要使学生在思考问题的时候, 不满足于一得之见, 而是进行多方面的探索, 寻求种种解决办法,最终选择最佳解决途径。

1.5 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所为思维的创造性,就是指能提供新颖独特的、具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是教育的最终目标。培养学生不仅想创新,而且敢于创新。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发表自己与教材与教师与权威的不同见解。语文教学,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各抒己见,畅谈真正个人创造性的解读。

2.语文教学中思维训练的方法

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又特别是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实践研究中,学生独立的思维能力更显得尤其重要。那么, 如何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呢? 我认为, 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思维的质量, 使学生的思维具有良好的品质, 以下途径不失为实用而高效的方法。

2.1 立足单元教学, 规划学生思维的训练。立足单元教学,坚持思维训练要在语文活动中进行的原则。为进行思维训练, 发现并研究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 我实践改变备一课,讲一课的状态。给每一单元设置一个思维训练的目标,每一单元思维训练的目标又要环环相扣,螺旋上升。我在具体的单元教学中,把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认识阶段, 这是训练的前提。在此阶段,教师通过深刻领会教材, 使得“思维训练目标” 与“教学知识目标”相一致;其次是训练阶段,精心设计“主问题”, 针对学生的思维定式辅以思维方法的指导, 开拓学生思考的路子,指导学生具体解决问题,在完成知识目标的同时完成思维训练目标;其三是反馈阶段, 这是必不可少的。它是调节教学, 评价教学的依据, 在这个过程中,反馈是对这一阶段训练的“抽样”, 在检查知识目标完成情况的同时检查到了思维训练目标完成情况。

2.2 精心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思维的热情。在教学《隆中对》时,我首先用多媒体播放《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片段,再让学生谈谈各自对诸葛亮的看法,在激烈谈论中切机进入新课,《隆中对》就这样在师生茶馆式的闲聊中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口技》时,先播放“百鸟争春”的实况录音;学《人民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时先播放电影《淮海战役》中的激烈片段;学《智取生辰纲》时,课前师生激情合唱《好汉歌》,大家一起带着一种与作品中人物相近的气势走进文本。多种多样的情境创设一下子就能激起学生思维的主动性。

2.3 联系生活实际,搭建学生思维的桥梁。说明文《统筹方法》,学生对内容的感知有一定难度。教师便可以让学生走进生活,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生活情境。

假如是成年人,当时的情境是;厨房煤气炉上的水正好开了。卧室内的孩子哭了,门外响起了敲门声,电话铃响了,阳台上晾着衣服,突然间下雨了,这么多的事情几乎同时出现了,应该如何做?我还没说完学生们就情不自禁的讨论起来了,之后纷纷举手争先恐后的阐述自己的见解。有的认为应先关火,安全第一;有的认为应先抱小孩,孩子磕了碰了怎么办?有的认为应先开门迎接客人,礼貌第一;有的认为应先接电话,万一有重要的事请耽误了怎么办?……无论答案怎样,同学们都有一个共识:在这种情况下衣服最好请客人帮忙拿。显然同学们懂得了应用统筹方法安排工作进程,抓关键环节外,还要通力合作。

关键不在于是否有了统一的答案。而在于学生在积极的参与中培养了思维的创新性和周密性。

2.4 设置递进式提问,提高学生思维的精度。有时可以就课文中的人、事、景、物、理等,采用递进提问,层层剥笋,引导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逐层分析词句含义、段意篇旨,从而达到深刻理解的目的。这也是常用的方法,有助于培养学生由具体到概括、由形象到抽象、由分析到综合、由现象到本质的思维能力,锻炼思维的深刻性。如:教学《变色龙》,可根据变色龙奥楚蔑洛夫这一形象,由此及彼、由浅入深地提出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问题:①什么是变色龙?其特征如何?②文中谁是变色龙似的典型人物?其表现有哪些?③生活中有没有变色龙似的人?④他为什么会变来变去?⑤这一典型人物形象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在对这些问题的讨论中,紧紧抓住奥楚蔑洛夫的动作(那些极富表现力的动词)和语言(如对狗的称呼的多次变化)进行深入探究。

又如:鲁迅《风筝》一文,其思想内容是极其丰厚的,只有对教材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地挖掘,我们才可以探究出它的深刻内涵。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铺设时代背景,联系孩子们放风筝的情形,利用恰当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关键语句,抓住语言艺术和构思的精巧来体味作者思想的深邃:①风筝被毁坏了,小弟是什么心情?②“我”当年是什么心情? 现在是什么心情?③待到小兄弟惊异地笑着说:“有过这样的事吗?”为什么“我不觉得轻松反而觉得沉重”?④如何理解“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层层设问,相机诱导,渐次深入,这样来深刻理解文本主题,这无疑是一条训练学生思维深刻性的捷径。

2.5 转换多角度视野,引导学生思维的发散。事物都有它的多面性。教学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的思维朝各种可能方向发散,引出更多新信息,使学生多维度思考,不拘泥于一个途径,以训练思维的发散性。《皇帝的新装》中一个个粉墨登场的人物丑态百出,具有强烈的教育功能,它在教人们审美的同时还教人如何审丑,它精心构思的情节和高度漫画化、典型化的群丑形象是审丑的极好教材。教学时,教师可以提出四个不同角度的问题,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边议,层层推进,将阅读一步步推向高潮:①读《皇帝的新装》,你觉得谁最可笑?②读《皇帝的新装》,你觉得谁最可鄙?③读《皇帝的新装》,你觉得谁最可恨?④读《皇帝的新装》,你觉得谁最可爱……变换角度品味,学生兴味盎然,进入了开阔的思维空间。

课堂教学是教师传授知识与学生获取知识的一种双向交流。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要打破传统模式的教法, 突破学生思维定势;要不拘泥于“标准答案”的权威, 拓宽学生的视野, 让他们多听到一种声音, 寻找另一种阐释, 只要言之有理, 就应该受到老师的鼓励和肯定, 以此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教材内容处理上, 可以将已有知识结构进行调整和重新组合以激发学生思维, 对已经熟悉的事物变换一个角度可以引起新思维。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要想方设法不断变换角度, 以不同层次、不同侧面, 向四周扩散, 要敢于打破常规, 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敏捷性。

2.6 再现文本情景,培养学生思维的形象。形象性很强的文本,可以让学生当堂模拟表演,会使学生对内容理解深刻。如:《藤野先生》一文中清国留学生的赏樱花、学跳舞、盘辫子还要把脖子扭几扭的丑态;《孔乙己》中,孔乙己两次到店喝酒的不同神态;《变色龙》中警官的不断变化,可以让学生进行模仿示范,加深了对人物、对主题的理解,观看者在观看中体味人物特点,并加以评价,自己也可试演。这样,就把老师的课堂变成了学生活动的舞台,锻炼了学生的表演能力、思维能力。

如:教学《西江月》,我引导学生从诗歌的字里行间去想象那一幅幅画面:皓月升空,喜鹊惊飞;枝叶摇曳,树影婆娑;谷穗饱满,蛙声阵阵;乌云飘过,几点雨落;寻觅避雨,行色匆匆……以此,学生不难理解该词中所创设的宁静和谐的氛围。咬文嚼字,体味语言是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的关键环节,所以,我们还必须引导学生抓住一些关键词语反复玩味。为了帮助学生体会《背影》中父亲对儿子的深厚感情,我以描写父亲的三个动词“攀”、“缩”、“倾”为抓手还原当时情境,师生共同找感动,品感动,说感动,引领学生在形象中品悟。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像给课文配插图,并给大家介绍自己想要达到的效果,因为初中学生很多是想得到但画不到的。

2.7 启发想象联想,鼓励学生思维的运用。如: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作者没写出于勒最后的命运,可以让学生写“于勒叔叔回来了”,或“于勒叔叔的新遭遇”。又如:鲁迅的《孔乙己》和吴敬梓的《范进中举》,孔乙己、范进同是科举制度的牺牲品,而两人的命运却截然不同,一个是潦倒死亡,一个是平步青云。在学完这两篇文章时,设置一节口头作文课,作文题目是:《孔乙己和范进相聚在咸亨酒店》,学生通过想象,设置出了各种各样的起步、情景;孔乙己刻苦攻读取得了功名,范进和他结交;孔乙己依然落魄,范进资助他读书;范进因贪污被革职和孔乙己一同乞讨度日;孔乙己中举毒打给他家帮佣的范进……这样,学生积极性很高,并为自己能把握别人的命运而感到自豪,为自己能动情的讲述自己的设计而欣慰。

2.8 还原思维过程,教会学生思维的总结。例如:学习一篇课文, 从阅读到掌握全篇, 往往需要多种思维形式, 需要调动若干种思维方法, 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 形成一个综合思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关键是提炼思维线索, 帮助学生拓展思维空间, 进行立体思维, 由点到线, 由线到面, 由局部到整体, 由个别到一般的思维过程。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线索, 理清脉络, 拓展思维空间, 进行综合思维训练。另外, 通过还原思维过程, 帮助学生掌握思维的规律性。为了让学生掌握思维的一般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常常采取还原的方法教学。在讲完一个单元或者一篇课文之后, 将我们进行的思维训练回顾一番, 总结一遍, 看看我们师生是怎样学习这个单元或是一篇课文的, 我们是怎样思考问题的, 将思路还原一次, 让学生更加清楚地审视出思维过程, 分析思维的形象、思维的方法, 从而体会用哪种形式和方法解决哪类问题最为恰当, 最为得体。这样, 通过潜移默化地学习, 学生掌握了相关的思维规律, 能够独立地进行思维, 达到了举一反三的效果。

我不主张给中学生把思维方法分成若干类,再冠上什么“想象联想思维法”、“发散思维法”、“逆向思维法”、“应变思维法”等,一件愉快有意义的事儿,可能被这么一弄反叫学生“雾里看花”,给想要飞起的“思维”套上科研的负担。

3.语文教学中思维训练的“度”

尽管思维训练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尽管我们要在教学中致力于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但我们一定要明确思维训练不是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思维训练是一切学科都要承担起来的任务,语文学科只是众多学科中的一科。语文学科的主要目的是形成学生的语文素养,形成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只是它其中的一个重要的建构环节,切不可把思维训练当作语文教学的全部。

上一篇:精神科住院患者猝死因素相关原因分析 下一篇:论物理自学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