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主教学模式”在药剂学教学中的应用

时间:2022-09-19 06:40:33

“双主教学模式”在药剂学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 药剂学是药学类专业学生的主干课程。“双主教学模式”既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本文从“双主教学模式”的角度,探索教学模式设计、学习环境创设、信息资源设计、自主学习设计和协作学习设计在药剂学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 双主教学模式;药剂学教学;探索

[中图分类号] R9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5(c)-117-02

Application of "double-center teaching mode" in pharmaceutics education

TANG Yuan, JIA Yi, LIU Ya, ZHOU Jianzhi, ZHANG Haigang, LI Xiaohui

(College of Pharmacy, Thir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38, China)

[Abstract] Pharmaceutics is the important compulsory for pharmacy students. "Double-center teaching mode" brings into play dominant action of teachers and reflects dominant position of students. From the "double-center teaching mode" point of view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of teaching design, creation of learning environment, information resources design, independent study design an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design in pharmacy teaching.

[Key words] Double-center teaching mode; Pharmaceutics teaching; Exploration

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剂型和制剂的处方设计、配制理论、生产技术和质量控制等综合性应用技术的科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药剂学是药学类专业学生的主干课程,也是其日后走向生产、研发岗位的重要专业课程。全面促进药学专业学生对药剂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增加其对新材料、新剂型等研究前沿的了解,具有重要意义。药剂学内容繁多,难度较大,不易掌握。为了进一步提升药剂学的教学效果,探索新型教学模式――双主教学模式在药剂学教学中的应用。

目前的教学模式包括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基于建构主义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和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双主教学模式”。“教师中心模式”以教师作为主动的施教者,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学生中心模式”是以学生作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教师仅作为指导者;而“双主教学模式”是既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具有前两者的优点,更适合药剂学教学的需要。药剂学的学习,既有流变学、粉体学等较抽象的理论,又需要学习制剂和调剂的实践操作经验。只有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群体协作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使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发现,才能实现药剂学理论、知识、技能和经验的意义建构。

1 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实现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中心地位,就是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把学生仅作为灌输对象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药剂学知识加工和建构的主体。学生在开始学习药剂课程之前,已经学习了物理、化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药物分析学、药物化学等基础课程。药剂学的学习就是要将制剂学与调剂学的新知识和前述课程的原有知识建立联系,重新构建不同概念之间的联系,形成新的关系模式,促进药剂学知识的系统化和结构化,最终实现实用化。这一目标的实现,单单依靠教师的知识灌输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让学生充分了解药剂学在药学专业中的重要地位,通过制剂和调剂的实践操作,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体现学生的中心地位[1]。

2 发挥教师主导作用,设计“双主教学模式”

教师是“双主教学模式”的主导者和设计者。首先,教师要正确领悟“双主教学模式”的内涵,改变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思想,树立以学生为主体和以教师为主导的“双主教学模式”新观念。不单要继续提高药剂课课堂教学的质量,更要懂得引导学生建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优化构建学生的知识结构,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其次,教师要提升药剂教学中“双主教学模式”的设计能力[2]。教师不但要具备扎实的药剂学基本功,而且要不断学习药学相关专业、医学和生物学等各种新知识、新进展,具备复合的知识结构。尤其值得提出的是,教师不仅是课堂上的简单讲授人,更应该努力成为具有丰富新药研究、创制和评价经验的专家;只有这样,其素材才会丰富、讲授才能生动、教学才能具有针对性和前沿性;也只有如此,学生才更喜欢听,才更容易记,才有更大收获。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双主教学模式”的学习,掌握设计的技能和技巧,并与药剂学教学过程有机结合,分别设计出合理的、适合于不同药剂学教学内容的“双主教学模式”。

3 创设适合于知识意义建构的学习环境

“双主教学模式”在药剂学教学中的应用想要取得较理想的学习效果,离不开教师的精心组织,尤其是对学习情境的创设[3]。药剂学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其操作性和经验性要求很高。在越接近实际的情境下学习药剂学,就越能利用直观的情境加强记忆,促使新知识和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知识同化、重组与改造。教师一是可以利用多媒体中的图片和动画,提供接近于实际的情境,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二是可充分利用实验室的仪器和条件,将部分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搬到实验室进行讲授,如:在实验室将压片机的使用和片剂的理论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三是通过联系制药企业的参观和见习,直接提供真实的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在实际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加强信息资源设计

要在药剂学教学中运用好“双主教学模式”,教师必须具有获取、加工新信息的能力。要根据药剂学不同章节内容,查找获取所需的信息资源,分析各种资源在本章节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和价值,并加以合理应用。计算机的应用带来了新的教学手段,实现了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在阐述给药系统时,教师不但要讲授固体制剂、液体制剂、外用制剂等常规剂型,也可以从网络上检索、拓展缓释控给药和靶向给药等新型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网络和多媒体既是教师必须掌握的内容,又是支持学生学习重要信息的来源。“双主教学模式”不但强调教师对信息的掌握,更强调网络资源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支持[4]。通过对中英文数据库的学习和利用,不但可以提高学生检索所需信息的能力,而且能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自主学习设计和协作学习设计

自主学习是体现学生中心地位的核心内容,协作学习则对知识意义建构起着关键作用。根据药剂学不同内容的特点,可以采用“抛锚式”、“支架式”和“随机进入”等教学方法。片剂的讲授就可以使用“抛锚式教学法”。在进入片剂的理论和实验教学前,先让学生收集一些普通片、包衣片剂、咀嚼片、泡腾片剂、分散片剂、长效片剂等常用片剂,再由教师提供一些硬度、崩解度、溶出度、重量等存在明显缺陷的特殊制剂作为比较,并提出问题“如何制备合格的片剂”,在此过程中,组织学生建立学习群体,在教师的引导下展开讨论和交流,使其主动探索片剂基本理论-粉剂学以及片剂质量要求、制备工艺、质量控制与评价等知识,并将所学的知识外化,设计片剂的制备方案,在随后的实验课中应用于片剂制备[5]。通过自主学习,还可以调动学生的情感需求,提升学习兴趣,有同学在经过认真的理论准备和精心的实验操作后,制备出了合格的片剂,当即表示“要保留人生制备的第一枚片剂,作为纪念”。

6 实现教学目的,达到意义建构

传统的药剂课教学侧重于讲授,要求学生被动地接受和记忆药剂学知识。“双主教学模式”在要求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强调学生的认知主体地位,把学生对药剂知识的意义建构作为学习的最终目的。同时,不同药剂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也有不同要求。对“药剂学”、“液体制剂”、“生物技术药物”等基本概念,要求学生掌握其基本内涵;对固体制剂和液体制剂等重要的基础知识,要求达到较深刻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对于新型药物传输系统进展等当前学习阶段只需要扩充知识面的内容,仅要求学生了解即可。

“双主教学模式”是在建构主义教学模式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基础上,同时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吸收了传统教学模式和建构主义教学的优点,可促进药剂学的教学。“双主教学模式”也对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理解“双主教学模式”的内涵,并与药剂学教学有机结合,才能促进学生对药剂学知识的学习,并在将来药物剂型和制剂的生产及研发中真正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李玮.双主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类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09,26(1):538.

[2]何克抗.21世纪以来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的新发展[J].现代教育技术,2009,19(10):5-14.

[3]王慧云.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药剂学有效教学方法探索[J].中国医药导报,2009,6(31):96-98.

[4]王殿升,孙立娟,钱立璞.网络环境下“双主”教学模式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8(17):187-189.

[5]高静,储藏,丁雪鹰,等.药剂学教学改革中应用 PBL教学法的初步探索[J].药学实践杂志,2009,27(3):231-232.

(收稿日期:2010-04-12)

上一篇:学科特点与建构主义理论及学生素质有机结合的... 下一篇:医院的内涵建设是医疗质量与安全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