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会、残奥会与无障碍教育

时间:2022-09-19 05:43:49

【前言】奥运会、残奥会与无障碍教育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纵观残奥会与奥运会的关系,可以看出残疾人体育经历了在自己场地“玩”,借场地“玩”,再到一块场地“玩”的历史。虽然还仅仅是场地上的两个奥运由分到和,但这一演变折射出的是人类在残疾人认识理念上的深刻变化。 二、障碍观的转变:从强调个人到强调社会 我们注意...

奥运会、残奥会与无障碍教育

举世瞩目的第29届奥运会和第13届残奥会的圣火就要在主赛场“鸟巢”点燃。一个奥组委同时承办奥运会和残奥会首次由中国实现,在奥运历史上,这是划时代的事件;在中国历史上,她不仅圆了中华民族百年之梦,而且伴随着人们零距离观看残奥会的比赛,会更深入地理解现代文明社会的无障碍理念。

一、人类文明的进步:两个奥运由分到和

公元前776年古代奥运会在希腊的奥林匹亚诞生。1896年第一届现代奥运会又在希腊举办,标志奥林匹克的复兴。奥林匹克从她诞生开始就给人一种力量、健美的追求和享受。因此,古代奥运会和现代奥运会成为健全者竞技的场所,残障者被排斥于外。尽管史料记载1888年残疾人在柏林成立聋人运动俱乐部,但奥运会长期与残疾人无关。

1924年在巴黎举行的“国际无声运动会”提出了最早的“独立竞赛”的概念。特别是两次世界大战造成了大量的伤残士兵,他们的康复引起欧洲各国的关注。1944年英国政府设立了脊髓损伤中心,神经外科医生古特曼第一次把运动作为脊髓损伤残疾者的一种康复方式。1948年7月28日,他在英国斯托克•曼德维尔医院组织了一次轮椅比赛,这次比赛恰恰与伦敦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举办日期巧合。4年后,国际斯托克•曼德维尔运动会联合会在英国成立,当年举办的首届国际残疾人运动会成为“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前身。

1960年,第17届夏季奥运会在罗马结束两周后,来自世界23个国家的400名残疾人运动员借夏季奥运会场地举办了第九届国际斯托克•曼德维尔运动会,这届运动会被国际奥委会承认为第一届“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会”。1988年自汉城形成夏季奥运会和每届残奥会在同一城市举办的惯例,但组委会是分开的。2001年6月19日,国际奥委会和国际残奥会签署协议:自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始,由一个组委会同时组织奥运会和残奥会。

纵观残奥会与奥运会的关系,可以看出残疾人体育经历了在自己场地“玩”,借场地“玩”,再到一块场地“玩”的历史。虽然还仅仅是场地上的两个奥运由分到和,但这一演变折射出的是人类在残疾人认识理念上的深刻变化。

二、障碍观的转变:从强调个人到强调社会

我们注意到,北京在奥运场馆的建设和城市环境的整治中都突出了无障碍的标准。为什么过去的建筑没有想到设坡道,公共汽车要能上轮椅,而现在想到并把它变成现实了呢?这其中蕴含着理念的转变,即指导工程设计,开展社会建设的理论从原来的“医学模式”理论转向了“社会模式”理论。

医学模式理论认为,社会的主体是健全人,而残疾人是社会的少数。因而健全人也是创造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主体,教育、就业、文化、交通的设施和服务设计主要着眼于健全人的使用。残疾人在参与社会活动中遇到的各种障碍是由于其自身的缺陷造成的,应该要残疾人个人去应对,社会的责任就是给其提供单独的特殊服务、帮助或救济。

社会模式理论则认为,社会是由各种人组成的,其中包括残疾人、老年人、幼儿等弱势群体。残疾人面对的种种障碍不是残疾本身所致,主要是社会作出的排斥决定所致,社会未能提供残疾人所需要的无障碍环境才使残疾人处于某种不利的地位,使他们正常作用的发挥受到限制。因此,残疾不仅是残疾人个人应该应对的问题,整个社会和环境都应该进行调整,强调社会的集体行动。要做到残疾人权利的实现和能力的发挥,其根本是消除外界障碍,对他们给予特别扶助。社会建设的方方面面都要从方便所有人的使用来考虑,使所有人都能顺利地参与社会生活。这种新认识也已经在一些国家或地区的法律中体现出来。例如,《美洲国家关于消除对残疾人的一切形式歧视公约》指出:“残疾一词是指某种生理、心智或者感官上的缺陷,永久地或者暂时地使人从事日常生活中的一项或者多项重要活动的能力受限,且该缺陷可由经济和社会环境导致或者加重。”[1]

从强调障碍由个人造成转变为强调消除社会障碍,构成了现代文明社会残疾人观的一个重要思想:变关注社会的主流群体为关注社会的全部群体,残疾人是人类的一部分。从这一思想观点来分析,就看出残奥会的理念与奥林匹克的理念是完全一致的。

残奥会的理念是“超越、融合、共享”。“超越”――核心是超越自我、挑战极限。它体现了奥林匹克运动“更快、更高、更强”的目标和残疾人体育运动的特点。“超越”传达了残疾人运动员超越生理障碍的勇气和信心,展现了他们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精神风貌;“超越”也是心理上的超越,是残疾人摒弃偏见、渴望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诉求,是残疾人体育运动的精髓。“融合”――体现奥林匹克“团结”“和平”“和谐”的价值观。“共享”――体现残疾人与健全人同属一个世界、携手共创未来的崇高理想。“共享”就是要让残疾人与健全人在奥林匹克运动和社会生活中享有平等权利,在五环旗帜的感召下共享奥林匹克运动带来的欢乐、友谊、梦想与成功,共享社会文明成果。因此,奥运会和残奥会共同举办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和必然。

许多人说,不愿看不忍看残奥会比赛,觉得它缺乏刺激性、观赏性,而多了一些残酷性。不可否认,残疾人运动员,特别是那些重残运动员让人看了揪心,残奥会的比赛成绩也远赶不上奥运会的比赛成绩。但是,我们是否想过:残疾与非残疾并非完全能由人的意志所决定,四川汶川大地震瞬间就将成千上万健全人毁之为残疾人,大地震唤起了全国人民扶危助难的人道主义激情和力量,残奥会又何曾不是一次鲜活的生命教育?观看残奥会比奥运会更多一些震撼性,它会使每个身心尚健全的人去思考:生命是什么?人当怎样活着和面对不幸?我应该为残疾人做点什么?

三、和谐、合作、和平:无障碍教育的内容和目标

无障碍是一个含意非常丰富的词语,需要从人所处的环境来分析和理解它。任何人都处在一个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观念文化相互交织并相互影响的环境之中。从宏观上说,可以将无障碍划分为“人文环境无障碍”和“物质环境无障碍”两大类,观念无障碍、环境无障碍、信息无障碍三个方面。

无障碍的环境建设和无障碍的信息沟通在北京奥运会也充分体现出来。人们可以处处看到可供残疾人使用的无障碍盲道、坡道、盲文标识或声音提示装置、可升降轮椅的交通工具,无障碍电梯、卫生间、比赛场馆、宿舍,长城、故宫、颐和园等旅游景区也进行了无障碍改造。电视新闻媒体节目中的显示字幕或手语翻译,大批志愿者学习手语,方便了与来观赛的聋人进行沟通。还有可供不便书写或口语表达的重度肢体残疾或脑瘫运动员使用的图文对照“交际板”,这种交际板上有一些常用词,并配有相对应的图片,特别能在不同语种之间起到无障碍沟通的作用,障碍者只要指一下图或文字,志愿者就能知道障碍者有什么需要帮助。

这些有形的无障碍环境建设和信息沟通工具提升了举办城市的无障碍建设水平,是奥运会和残奥会给我

国留下的一笔物质遗产,也是对无障碍思想理念的具体诠释,为我们进行无障碍教育提供了生动的素材。

然而,在各种无障碍要素中,人的观念无障碍是最重要的,是进行无障碍教育的最核心的内容。什么是无障碍理念?用最简要的语言阐释,就是全社会的每个人都有一颗善良的心,对他人充满着理解、关爱的思想。中华民族的先哲早就提出了尊老、慈幼、扶弱、助残的先进思想观点,两千多年前儒家学者撰写的《礼记•礼运》就提出建立一个“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大同社会。这种社会就是一个无障碍的社会。现在,我国对国内提出建构和谐社会,对国际提出建立合作、和平的世界。2008年奥运会和残奥会可以说是我国在全社会弘扬无障碍理念、促进世界和平的具体行动和最好体现,这种无障碍思想理念的普及,对我国社会发展,特别是对促进年轻一代成长的深远影响难以估量。

在教育方面,被誉为我国至圣先师的孔子同样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观点,我们今天来分析,也不能不佩服这些教育观点已经渗透着教育无障碍的人文思想。当今国际教育无障碍思想有两个明显的发展趋势:一是提倡“全纳教育”,残疾学生尽可能到普通学校学习,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不再存有鸿沟;二是尊重每个学生的差异,更加注意个别化的教育教学,在差异的基础上发挥教育促进人的发展的作用。

2008年奥运会开闭幕式的编导之一张继刚先生曾编导过打动千万观众心的《千手观音》舞蹈,他说这个舞蹈传达了这样一种理念:“只要你心地善良,只要你心中有爱,就会伸出一千只手帮助别人。只要你心地善良,只要你心中有爱,就会有一千只手帮助你。”有了无障碍理念,即使物质环境无障碍还不完善也可以积极想办法去减少障碍,也能取得别人的理解和谅解。相反,缺少无障碍的观念,人与人之间的心灵隔膜和利益碰撞就会无处不在,物质环境无障碍条件再好也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有爱无碍,建构和谐、合作、和平的社会和世界,应该是我们教育要传达的内容和理想。

注释:

[1]陈新民.残疾人权益保障――国际立法与实践

[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5.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上一篇:奥运,促进人类和谐发展 下一篇:浅谈舞蹈教学对幼儿教育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