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在美育中的魔力

时间:2022-09-19 05:33:30

童话在美育中的魔力

[摘要]童话是幼儿园文学教育活动中最常用的体裁,但是在幼儿园童话教育活动中普遍存在着重教育轻美育的现象,教育主义童话观影响到幼儿园童话教育活动的观念、选材、教法。通过分析这种现象存在的原因及其产生的根源,提出正确进行童话教育活动的方法,希望能够唤起幼儿教师对童话的美育功能的重视,并为教师在童话教育活动中充分发挥童话的美育作用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

[关键词]童话;教育活动;美育

[中图分类号]G6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14-0046-02

[作者简介]王学妹(1980―),女,本科,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麒麟中心幼儿园教师,小学一级。

童话是幼儿园文学教育活动中最常用的体裁,但是在幼儿园童话教育活动中普遍存在着重教育轻美育的现象,教育主义童话观影响到幼儿园童话教育活动的观念、选材、教法。本研究分析了这种现象存在的原因及其产生的根源,并提出了正确进行童话教育活动的方法,希望能够唤起幼儿教师对童话的美育功能的重视,并为教师在童话教育活动中充分发挥童话的美育作用提供一定的参考方法。

一、幼儿园童话教育活动中的问题分析

童话是一种文学样式,它带给幼儿的应该是一种轻松愉快的审美感受,可是在现在的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教育主义童话观处于支配地位,每一个童话活动设计都是以教会幼儿知识或道理为目标的。

童话是神奇、美妙、虚构的故事,幼儿都喜欢听。那么在幼儿园教师是怎样进行童话教育活动的呢?下面,笔者将从以“教育”为中心地位的童话活动的实例来探析:

童话课观察记录:花路

小熊背了一袋花种回家种,可是它没有看到袋子上破了一个洞,回到家它发现所有的种子都没有了,小熊非常伤心。春天来了,通往小熊家的方向出现了一条开满鲜花的小路。

这是一个小班的童话欣赏课,故事很符合幼儿童话的特点,采用拟人的手法,叙事简洁明快。可是教师是怎样来进行这个童话教育活动的呢?教师先出示挂图讲一遍故事,然后提问:“故事的名字是什么?”“故事里都有谁?”“发生了什么事?”“这教育我们以后做事要怎么样?”最后一个问题,好几个小朋友都没有回答出来,教师只好自己总结了一下,嘱咐小朋友要记住,回家爸爸妈妈问起来要知道怎样回答。最后看图再讲一遍故事,重复一遍问题,活动就这样结束了。这样一篇有着美丽意境、短小优美的童话故事就这样被切割得支离破碎。故事优美的画面、流畅的语言、小熊心情的起伏变化――先是沮丧,后来是欢呼雀跃,以及蕴含在故事中深刻的哲理――失去并不可怕,因为它也许会带来更美好的收获……幼儿获得了什么?幼儿体会了什么?笔者就这个活动访谈了几位教师和幼儿。

通过对教育活动的观察发现,一些幼儿教师认为童话的功能就是教育幼儿,教给他们一定的知识道理或培养某一方面的能力,幼儿应该接受“教育性”的童话,“教育性”的童话才是对幼儿有益的童话。他们还认为幼儿年龄太小,不能获得审美感受,有了这个认识,教师在教童话时便只注意这一个方面,而忽视了童话最本质的功能――美育功能,这种教育主义童话观在幼儿园是普遍存在的。教师乐于利用幼儿对童话的惊人热情来进行各种教育活动,但是对童话的本质功能却利用得很少。

可以看出幼儿从这个故事中得到的并不只有教师教的那些比较僵化的东西,教师告诉他们做事情不要粗心,可是幼儿看到的却是美丽的花路和由此带来的快乐,他们在其中还获得了美,获得的是一种意境美。对于其中所蕴涵的哲理他们不一定会懂,可是他们一定体会到了文章所要传达的那种精神与感动,这种精神的审美体验会长久地留在他们心中,这对他们审美能力的提高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二、在童话教育活动中,尝试幼儿审美主义教育

(一)正确地认识童话的美育功能

首先,教师要有正确的儿童观,要把幼儿看作是一个有自己独特审美能力的人。其次,教师要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并且在教育活动中抓住幼儿的审美心理特点。笔者所在的幼儿园,除了幼儿自己独立阅读童话外,教师讲述的童话都是语言教育,主要是为了完成语言方面的目标,它所具有的审美教育功能还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及挖掘。

(二)童话与幼儿的精神世界相契合

幼儿是具有“泛灵”思想的,一切事物在他们眼中都是有生命的有灵性的,有一次一个小朋友对我说:“老师,小蝌蚪哭了,你猜为什么?我想他想妈妈了。我都看见他掉眼泪了。”而在童话中,各种动物、植物都是可以拟人化的,小白兔会种萝卜,风儿可以讲话,蚂蚁之间会发生大的战争,这正符合了幼儿这种“泛灵”思想。在我们成人看来可能会觉得这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可是在幼儿看来这一切都是很自然的,因为这就是他们的生活,这就是他们眼中的世界。笔者在幼儿园时,每天都给幼儿讲童话,幼儿都很感兴趣,连平时最调皮的孩子也会安静下来。童话的一些写作手法,夸张、荒诞、重复等都非常符合幼儿的思维发展水平,深深地吸引着幼儿,所以童话对幼儿具有无限的吸引力也就不足为怪了。

(三)正确地选择童话教材

首先,教师在选择童话教材时,要选择审美趣味高的作品,而不能只是按照世俗的眼光或者只根据幼儿的审美观点,世俗的眼光往往只重视教化的作用,而儿童的审美能力毕竟不高。另外还要注意删除一些价值取向不对、审美趣味不高的作品,以免它们毒害幼儿的心灵。

其次,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来选择。幼儿年龄不同,认知水平也存在很大的差异,笔者在幼儿园观察发现,同样的故事,小班的幼儿只有一小部分人能够理解,而在中班和大班,大多数幼儿都能理解,并且更能体会故事中的情感。

(四)不断改进教育方法

1.注意趣味性,使幼儿获得审美愉悦

下面笔者将以一则案例谈起:

童话课观察案例:小熊醒来了

天已经亮了,可是小熊还在睡觉,小白兔蹦蹦跳跳地走来了,“小熊,小熊,醒来吧!”小白兔叫道。小熊翻了一个身,继续睡了。啪嗒,啪嗒,是小鹿走来了,“小熊,小熊,醒来吧!”小鹿叫道,小熊又翻了一个身,继续睡了。咣当,咣当,是小象走来了,“小熊,小熊,醒来吧!”小象大声叫道,可是小熊还是没有醒。这时候熊妈妈回来啦,她轻轻地叫:“小熊,小熊,醒来吧。”小熊真的醒啦,他伸了个懒腰说:“哎呀,妈妈我睡得好香啊。”

教师讲完童话之后就开始提问:“这篇文章的题目是什么?”一幼儿回答是小熊起床了,结果教师很生气地说:“什么‘小熊起床了’,是‘小熊醒来了’。”这让回答问题的幼儿难过地坐下了,教师又继续提了几个问题,“都有谁来叫小熊起床啊?”“他们是怎么叫的?”“妈妈是怎么叫的?”之后这次童话教育就算结束了。

活动时纪律是不错,可是幼儿没有从这次活动中获得更多的审美感受,而只是一种机械的记忆,幼儿是不喜欢这种乏味的教育的。活动结束后笔者对全班三十八个幼儿进行检测,还能清晰地讲述整个童话的幼儿只有两个,其余幼儿只是对这个童话还有一点印象,有的幼儿甚至都没有印象了。在和主班教师讨论以及参考一定的书籍后,我们决定换一种活动的方式。首先,教师自己带着头饰开始这次活动,以一种充满趣味的语言向幼儿介绍故事,引起幼儿的兴趣,创设一种童话的环境与氛围,通过幼儿易于理解与接受的方式,努力引导幼儿充分领略其中蕴含的美。其次,在幼儿熟悉童话内容之后,进行故事表演,让幼儿分组表演故事中的角色,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最后,教师和幼儿一起总结讨论。事实证明,这样的教育方法是比较成功的,幼儿对这个故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次活动之后,大部分幼儿都能很清晰地讲述这个故事,而且过了很长时间,他们还对这个故事津津乐道。

2.注意直观性,调动幼儿审美想象

有一次在讲述故事《海的女儿》的时候,笔者放了很轻柔的音乐,自己也很投入,讲到最后,笔者落泪了,幼儿都沉浸在故事的情节中,故事结束了好一会儿都没有人讲话。

3.注意幼儿的接受性,建立和谐的审美关系

幼儿的发展是不同的,对于不同基础的幼儿,要注意因材施教,不能强求一致。比如在童话《龟兔赛跑》中,问幼儿喜欢故事中的哪个小动物,大多数幼儿回答喜欢小乌龟,因为他很勇敢也很勤奋,但是也有的小朋友说自己喜欢小白兔,原因是小白兔可爱,这时幼儿就是把故事中的小白兔当成现实生活中的小白兔了,对于幼儿的这种观点,我们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到他们头上,而应该让他们自己去慢慢体会。

参考文献:

[1]方卫平,王昆建.儿童文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杜卫.美育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3]史爱华.童话与幼儿的成长[J].早期教育,2005(11).

[4]闫春梅.童话审美教育初探[J].学前教育研究,2007(2).

[5]吕丽娜.为低龄儿童的文学欣赏领航[J].山东教育,2003(23).

上一篇:生活中体验游戏中成长 下一篇:当文化敌不过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