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基础

时间:2022-09-19 05:27:09

思想品德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基础

【关键词】思想品德 情感教育 基础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9B-

0026-02

思想品德教学过程是传授知识和技能,并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双边活动过程。情感教育是思想品德教育教学的核心。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将知识、技能融于情感教育过程,切实提高情感教育的达成度,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工程。如果思想品德教师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紧紧抓住情感教育的影响因素,思想品德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情感主体性基础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以人为本”。在教学过程中,“以人为本”表现为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该理念为指导,首先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实际,围绕学生的发展来开展教育教学。当前,学生的特点更多体现在对自身利益的关注,以自我为中心,“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缺乏社会责任意识。学生的实际则更多体现在所学知识的琐碎、不成体系,情感反应迟钝,对社会责任和意识不敏感。学生的发展则需将学生培养成能学习、能思考、敢担当的合格学生。对这样一群学生主体,我们必须尊重对象、尊重事实,且更要尊重发展的思想,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其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得到提高和发展。

尊重学生主体,必须注重师生平等。教师必须抛弃“教师中心论”的错误思想,放弃所谓的“师道尊严”,真诚与学生展开对话交流,学生才会“亲其师而信其道”。师生平等的另一个意义在于能够了解学生真实的思想表现和行为方式,看到学生的“真自己”“本自己”。这样的教育才具有针对性。

尊重学生主体,必须尊重学生的发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因为受学生的特点、基础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同等的教育并不能实现同样的效果。这种差异首先体现出学生的独特性,同时也为教师因材施教提供了机会。教师可通过整体性教育和分层教育,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得到其应有的发展、充分的发展。

尊重学生主体,必须尊重情感的达成。“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也是每一位教师的责任。学生的学习水平有差异,不代表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效果有差异。“不求个个成才,但求个个成人”,这是对每一个学生的期待,也是对每一个学生应有的情感教育要求。

二、情感体验性基础

情感体验是在对事物的正确认知和深刻理解的基础上产生情感共鸣和行动要求的一种体验活动。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情感体验是情感教育目标达成的重要内容。在情感体验的操作上,强调教学的吸引力,要让学生广泛参与。单纯追求教学气氛的认识是片面的,情感体验必须以知识为基础,以情感渲染为激发,以实践检验为目标的体验活动。

知识体验是情感体验的源头。知书才能达礼。没有对知识的准确理解,就不会对知识有敏感而完整的情感体验,因为无知所以无法参与或更深入地参与,情感体验也就不会丰富。同时,没有对知识的准确理解,就不会形成对事物真善美、假丑恶的正确价值判断,因为无知,所以无求,不会形成追求事物本原价值的情感。在教学中,对知识的讲解、传授是必需的,只有对知识理解得越完整、越透彻,记忆得越深刻,对事物的反映也就越准确,正确的情感体验也就越强烈。只有知道了“是什么”“为什么”,才能激发出“怎么做”的自觉情感。

情境体验是情感体验的动力。百闻不如一见。只有身临其境,设身处地,才能受到环境的熏陶,达到情感渗透,润物无声。在实际教学中,情境的设置被越来越多的教师研究和运用。创设适当的环境情境,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触景生情,融入生活,有很好的情感体验。创设恰当的情感情境,能以情育情、将心比心,调动学生的情感,架起心灵沟通的桥梁。在教学中,亲情教育、人文关怀等都会调动学生的情感。

实践体验是情感体验的目标。与其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目标,不仅是培养一种意识,更是培养一种行为习惯,即关心社会、亲近社会、服务社会。强调“实干兴邦”,就是要求我们在对待问题时,不是围观,不是激扬文字,而是用行动去面对,就是要把对国家、对社会的情感落实到行动中。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就是要经常落实好的行为,才能形成相对固定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说一千道一万,不如真抓实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通过实践活动去锻炼学生、培养学生。培养爱护环境的意识,就让学生到校内捡纸屑,到校外打扫卫生;培养社会意识,就让学生到社会上做好人好事……让行动展现美德,让行动改造思想,避免学生成为“思想言论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三、情感理解性基础

德育的过程是双边交流进而通过引导达成目标的活动过程,也是复杂的过程。在情感教育升华的过程中,理解应是基本的心态和方式。

情感交流的主体需要理解。应坚持师生民主平等,尤其是对学生人格主体的尊重。作为教师,要从学生的成长环境、认知层次出发,切合实际,采取针对性措施,发挥教育主导作用。作为学生,要理解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看到教师在自身成长过程中发挥的引路人作用。

情感交流的内容需要理解。现代师生关系是一种教学相长的关系。教师闻道在先,但常与时代不能同步,对解决实际问题往往捉襟见肘。学生则往往受实际生活环境的影响,有些情感认知虽不到位,却具有时代性。因此,作为教师,要从学生认知的时代环境出发,因时、因势利导,探寻事物的本源和解决之道,不能听之任之,更不能成为学生的“俘虏”。作为学生,应正确对待社会影响,透过现象看本质,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避免“雾里看花”。

情感交流的结果需要理解。德育的过程是不断反复、逐步提高的过程,一劳永逸的想法是不可取的。学生的生活环境复杂,其成长不仅受到学校的影响,同时还受到家庭、社会的影响甚至诱惑。有时候,学生受到学校的正面教育效果会被来自家庭、社会的不利因素冲击和诋毁。学生的可塑性强,这既说明学生受正面的影响时会“近朱者赤”,同样也说明其会因受不利因素的影响而“近墨者黑”。理解学生的特点、实际和反复,是教师能够耐心教育、反复教育和积极引导教育的基础。在情感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切忌有一蹴而就的想法,这样会使教育过程不够细腻且缺乏艺术性。采用粗暴的家长制作风,虽有暂时的效果,但往往不能持久,更重要的是,学生幼小的心灵会受到重创。即使这种教育效果能持久,那也是与情感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的。我们的教育应该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内化于心而外显于行。

总之,情感教育是思想品德教学的内容和目标,也是教育起作用的关键。相信通过广大思想品德教师的不断探索,一定会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更好地实现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教育教学目标。

(责编 雷 靖)

上一篇:问题教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初中数学课堂如何变“高耗低效”为“低耗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