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推进文化多元共享

时间:2022-09-19 04:57:23

新媒体推进文化多元共享

文化就是社会成员内在和外在的行为规则,但要剔除那些在起始时已明显地属于遗传的行为规则。进人数字化时代,分众媒介应受众“碎片化”和分众化的趋势闪亮登场,并有迅速成为主流媒介的气势。分众媒介的出现使文化多样性复归到主流地位。但现在的文化多样性不同于口语传播时代的文化多样性,它突破了空间限制,加速了文化交流,注入了共享的时代内涵,促成了文化的多元共享。总体上,可以看出,文化的发展脉络应该是:文化多样性(口语传播时代)――文化同质化(大众传播时代)――文化多元化共享(分众传播时代)。

近年来,基于经济全球化的现实,许多人认为文化的全球化是文化的一体化和同质化,是文化差异性日渐消失的过程。就此问题,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对策:“一种认为应该舍弃一切寻求文化上的同一性。另一种认为应该以自己的传统文化特色抵御全球文化趋同倾向。”其实“文化全球化是一个矛盾统一体,它既包含一体化的趋势,又包含多样化的倾向。”数字化时代,应借助以手机媒体为代表的分众化媒体进行小众化的文化传播,这样既保持了文化的多样性,又在此基础上加速推进了文化的多元共享。

信息和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了全球媒介传播的又一次巨大革命。此次技术革命中降生的“新宠儿”――手机媒体将把“分众传播”推向极至。“手机媒体是以手机为视听终端、手机上网为平台的个性化信息传播载体,它以分众为传播目标,以定向为传播效果,以互动为传播应用的大众传播媒介。”手机媒体既能对少数的特定受众进行准确的定位传播,又能对广大的人群实施大众化传播。但在当前的媒介环境里,精准的定位传播无疑成为手机媒体获得媒体霸权的“杀手锏”。手机媒体已成为个人生存方式的必要部分,人们产生了任何媒介时代从未有过的“媒体依赖症”。它重新塑造了人们的思维逻辑,并以此影响人们世界观和价值观,从而深刻改变了人们在世界中的活动方式,一些文化消解,另一些文化勃兴,文化格局也因此而渐渐改变。

手机对思想模式的影响

媒介的特性深刻影响着文化格局。从传播本质上讲“新媒介传播归属应该属于典型的关系传播”,“在新媒介传播中,传播被当作一个策略工具来帮助建立互动双方的关系。”文化的思想模式、情感模式和行为模式也是在关系传播的基础上形成的。手机媒体的关系传播和分众传播的特性,为文化的多样化发展注入了活力,并通过这个平台实现基于文化差异性的文化共享。此外,文化的表现形式是多样化的,仅通过口头交流不足以全面展示文化的内涵。手机媒体是多媒体互动传播平台,信息交流中多种传播手段的综合应用迎合了文化表现的多样性特点,文化多元化图景能够全面展现。同样多种感官的充分调动也使人们全面进入文化的多维度熏陶并领悟了文化的深意。

手机媒体是真正意义上的私人媒体,进行的是点对点的移动传播。人们身兼信息的制作者、传播者和接受者三重角色,有创造信息的冲动与自由,而传播关系的双向平等又使在大众传播时代,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上的受众能动性成为可能。这一切将彻底颠覆传统媒体的信息制作和传播霸权并扭转受众信息被动接收的局面。人们的思想模式中已经凸显出平等互动、积极主动的新内涵。2009年全年我国各类短信发送量达到7840.4亿条,同比增长8.4%,日均达到了21亿条,按照工信部统计,2009年我国短信业务量构成中,无线市话短信业务量为127.4亿条,同比下降了45.6%,主要受到小灵通大量退网的影响。2010年,各类短信发送量达到8317亿条,同比增长6.1%。其中,无线市话短信业务量67亿条,下降47.6%;移动短信业务量8250亿条,增长7.0%。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明人们信息交流的主动性强,思想的自由活跃程度高。

可以说,在分众化媒介时代,受众和传播者的概念将变得模糊,甚至会消失。人们成为社会传播环境中的主人,拥有精神上的自由。“精神自由原则本质就是允许人们可以自由地进行精神创造,这也就意味着不同的文化,甚至是不同于统治者的文化都能够合法地共存,从而文化的多元性成为可能。”并且“文化的多样性源于人类所共有的能力,即在传承的文化遗产的基础上,进行创造的能力。只有发明、模仿和革新被完全禁止,文化多样性的延续才能被阻止。”

手机对情感模式的影响

手机媒体培养了一种双重的人格。一方面,手机媒体传播的同步性、移动性和精确性使人们免于大量面对面的交流,培养了人们自在独立的人格形象,自己与他人被手机这道屏障隔离。另一方面,在保持个性独立的同时,人们又害怕孤独,为了寻求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频繁地使用手机媒体不断地与同处一个文化群体中的他人进行交流,就在双向互动的传播中人们对本文化群体的依赖性进一步加强。双重的人格结构导致了人们徘徊于独立与依赖的心理矛盾交错之中。近年来,兴起的短信拜年正是这种矛盾心理的表现,并且这种行为已演变为一种文化现象。

此外,手机媒体移动便捷的特点消除了人们交流上的时间和空间限制,使交流随时随地都可以发生,并且交流的频度和效度得到极大提高。人们将喜欢的短信或彩信甚至是短片,在第一时间转发给他人,与他人共享。在共享的过程中得到情感的认同。在手机媒体创造的新形式互动虚拟社区中,小群体拥有更加分散的公共区域。在这种社区中,人们的情感得到小范围的认同和强化,对外具有极强的排斥性。尽管人们认为自己的活动空间在不断扩大,但人们的情感认同的空间正在迅速变小。

情感认同的小众化正反映了情感模式的多样化。仍以短信拜年为例,各种拜年短信的背后潜藏着深层次的情感差异。有些短信侧重健康,有些短信侧重运气,有些短信侧重发财,这一系列的短信都蕴含不同的情感诉求,反映了不同的文化心态。

手机对行为模式的影响

手机媒体在传播各种文化的同时,也创造了一种关于自身的文化。这种文化模式不同于现有的文化模式,它是通过变革人际关系、人的行为方式得以产生的。它是关系、信息和文化三位一体的产物。它包括了人文内涵。当人们的生活、交际、工作等各项活动都以手机媒体为中心开展时,手机媒体文化也就产生了。就像博客文化、网络文化以及大众传媒塑造的消费文化一样,它们都是由作为文化载体和传播工具的媒介创造的。

手机的传播方式中,仅短信这种方式就造就了“拇指一族”,产生了“拇指文化”。况且,手机媒体是融合了网络、通讯等多种传播方式于一体的,当手机电视、手机广播走入寻常百姓家的时候,新的文化类型又会产生。也就是说,新媒介自身在促成文化的多样化发展。

手机媒体首先是从建构新的人际交往方式人手,把传统大众传播模式即“大众媒体――人”变为“人――手机――人”的新人际传播模式。此模式中,手机媒体并不像传统大众媒体那样成为信息传播的中心,而是以多媒体平台的身份出现的服务角色,新模式体现的是以人为中心的信息交流过程。这种新人际交往模式随着手机媒体的普及而获得了稳定性,并在大规模的社会信息交流中固定下来。现代人严重的手机依赖症就是此模式确立的见证。这种模式的平等性、互动性塑造出入们平等的交往方式,也变革了群体的组织形式和原则。群体成员的关系因平等而和谐,因互动而团结。群体成员的组织突破空间限制,延伸了成员文化认同的纽带。可以说群体组织做到了“形散而神不散”。

因此,我们必须把文化看作一个过程,而不是已经完成的产品。文化的同质化和多样化随传播媒介的发展互为消长,全球文化格局中多样化色彩将日渐浓重,并且各种文化将通过分众媒体在全球进行跨越分界的交流与创造,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将重新打造出一个全新的文化多元共享的格局。

上一篇:搜索引擎不可告人的小秘密 下一篇:融合时代媒体的发展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