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父教子当学梁启超

时间:2022-09-19 04:46:24

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父亲究竟应当发挥怎样的作用呢?17世纪的英国诗人乔治・贝格尔曾说:“1个父亲胜于100个教师。”

在现代家庭的教育中,我们虽不能像古训“养不教,父之过”说的那样,把家庭教育的失误,统统归咎于父亲,但与母亲相比,父亲育儿意识的渐趋淡薄,却是一个足以引起人们警惕的事实。

很多父亲说,自己虽然也知道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很重要,但是因工作繁忙,实在无法履行父亲的教育职责。其实,这都是托词,中国的父亲真的应该好好地向梁启超学习。

一门三院士,这在中国科学史上绝无仅有,即便是放眼世界,也是屈指可数。三院士是谁?梁思成、梁思永、梁思礼,他们的父亲就是鼎鼎大名的梁启超。梁家满门俊秀,自然与梁启超的言传身教息息相关。在对子女的教育上,梁启超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传。

梁启超九个子女的成才,与家庭环境有莫大关系,父亲的耳提面命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他特别注意培养孩子们的感恩心、同情心及礼数。对于帮助过自己家庭的二叔,他叮嘱孩子们逢年过节必须去信道谢、拜年;外祖父去世,不但叮嘱孩子们来信安慰妈妈,还要给舅舅们去信表达抚慰之意。

梁家的儿女们忠孝传家。对于治学,梁启超看重的不是成功与否,而是治学的态度。在写给思成、思永的信中,他教训道:“汝等能升级固善,不能亦不必愤懑,但问果能用功与否。若既竭吾才,则于心无愧;若缘殆荒所致,则是自暴自弃,非吾家佳子弟矣。”思成在外求学期间,对所学专业产生疑惑,来信询问,梁启超为其解惑:“各人自审其性之所近何如,人人发挥其个性之特长,以靖献于社会,人才经济莫过于此。”梁思成后来曾说:“父亲的治学方法对他和思永的影响特别大。”梁思礼也说:“父亲伟大的人格、博大坦诚的心胸、趣味主义和乐观精神,对新事物的敏感性和严谨的治学态度都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

梁启超重视子女教育,但绝非板着面孔说教。相反,在孩子们面前,他是一个亲切有味的父亲、一个童心未泯的老顽童。诸如称谓上,对长女思顺,梁启超常亲切地称其为“娴儿”、“宝贝思顺”“顺儿”等;对小儿子思礼,往往以“老白鼻”相称,老白鼻者,老baby也;对思懿,则干脆取外号为“司马懿”;至于思宁,却又以行名,呼为“六六”。后来,思顺、思成、思永、思忠、思庄同在国外,梁启超写信时,又写作“一大群大大小小孩子们”、“大孩子、小孩子们”。形式各异的称呼中,映衬出的是父亲的慈爱与亲切,慈父形象跃然纸上。

梁启超虽然希望子女个个成才,却又不希望看到孩子们因忙于学习而致使身体有损。在给长女思顺的信里,梁启超一再告诫最宝贝的女儿:“功课迫则不妨减少,多停数日亦无伤。要之,吾儿万不可病,汝再病则吾之焦灼不可状矣。”多年后,对远在美国的思成,梁启超也多次提及请他注意身体。只有真正疼爱孩子的父亲,才会在孩子的健康与学习之间,毫不迟疑地选择前者。每一封信里,都透露着梁启超浓浓的父爱,其情之真、其爱之切,几十年后读来,仍能让人感动。

试问,中国的大多数父亲应该不会比梁启超先生更忙吧。所以,关键在于父亲是否真的重视孩子的发展,是否珍惜自己的父亲职责,并在每日的生活中付诸行动。

(江西省南昌市)

上一篇:“师徒结对”的工作实践与思考 下一篇:科学素养的培养要从幼儿抓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