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治疗对新型所致精神障碍病人服药依从性的影响

时间:2022-09-19 03:29:13

心理治疗对新型所致精神障碍病人服药依从性的影响

【中图分类号】R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0)12-0058-02

作者简介:李波(1975-),女,本科,主管护师,心理治疗师。

【摘要】目的:探讨心理治疗对新型所致精神障碍病人服药依从性的影响。方法:将我科120例新型所致精神障碍病人随机分为心理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为单纯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并进行一般性的指导(如健康教育,危害教育,法律常识宣传等),心理治疗组以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及进行各种方式的心理治疗,对心理治疗前后,两组病人服药依从性进行比较。结果:心理治疗后心理治疗组服药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

【关键词】新型;心理治疗;服药依从性

新型主要指冰毒、和氯胺酮一类的中枢神经兴奋性药物[1]。在我国内流行时间尚短,但滥用呈逐年上升趋势[2],其危害匪浅,如可引起意识、人格、情绪等改变,需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然而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新型所致精神障碍的患者服药依从性低,为了改善其服药依从性,对我科病人进行心理治疗,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2007年1月-2009年10月在我科住院的男性新型所致精神障碍病人120例,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关于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年龄16-28岁,病程半年以上,无严重躯体疾病,住院期间均有不同程度的拒药或藏药行为,治疗均以利培酮为主,其中单一用药86例,联合用药34例(见表1)。两组病人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用药情况及进行心理治疗前服药的依从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用药情况 (例)

组别 单用利培酮 +奋乃静 +氟哌啶醇 +氯氮平 +舍曲林

心理治疗组 46 5 4 8 4

对照组 40 3 4 4 2

86 8 8 12 6

2 方法

2.1 分组方式:将120例病人按入院先后编号,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心理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单纯采用戒毒,抗精神病药物治疗,进行一般性指导(如健康教育,危害教育,法律常识宣传等[3])。心理治疗组以戒毒,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及运用多种心理治疗方法对病人进行心理治疗。

2.2 服药依从性判断:采用观察和询问相结合的方法,参照江开达[4]等报道的依从性标准,将依从性分为3个等级。 完全依从:病人住院期间主动接受治疗,按时服药;部分依从:住院期间被动接受治疗或偶有拒药,藏药行为,说明后能纠正;不依从:住院期间经常藏药,拒药,说明后不能纠正。

2.3 心理治疗的对策与方法:心理治疗分为三个阶段,即入院初期、康复期和出院前。

2.3.1 入院初期:病人精神症状明显,自知力缺失,不能很好的配合治疗,此期以个别心理治疗为主,劝导病人接受常规治疗和生活自理,帮助病人认识疾病发生的原因及服药对康复的作用,从而增强服药的依从性。

2.3.2 康复期病人由于新型的作用,很容易在心理上产生抑郁,躁狂,焦虑等不良情绪[5-7],有的甚至有绝望自杀的想法,有的病人在进行脱毒过程中有很多矛盾心理和叛逆心理,因此很不配合治疗,此期的心理治疗以认知行为治疗,小组治疗,家庭治疗为主,帮助他们树立戒毒的信心和决心,改变导致适应不良行为及认知方式,改善对新型的错误认知,帮助病人应付急性或慢性渴求,服药后可能出现的副反应以及预防和减轻的方法,并及时对症处理。解除病人的后顾之忧,提高服药依从性。

2.3.3 将要出院的病人,生理脱毒已完成,精神病症状消失。此期以集体心理治疗及家庭治疗为主,对病人进行积极的社会康复训练[8]。使病人树立早日回归社会的信心,延长操守时间及减少复吸,从而提高治疗依从性。

2.4 心理治疗效果评定:由2名心理治疗师对心理治疗前后两组病人的服药依从性进行分析评定,采用百分比表示。

3 结果

见表2。

表2 心理治疗前后两组病人服药依从性比较例(%)

组别 例数 完全依从 部分依从 不依从

心理治疗组 治疗前 60 8(13.3) 40(66.7) 12(20.0)

治疗后 60 46(76.7) 8(13.3) 6(10.0)

对照组 治疗前 60 6(10.0) 36(60.0) 18(30.0)

治疗后 60 28(46.7) 18(30.0) 14(23.3)注:心理治疗前两组病人服药依从性比较p>0.05心理治疗后两组病人服药依从性比较p

4 讨论

依从性是指对治疗及治疗行为遵从的程度[9]新型所致精神障碍病人药物治疗的目的是缓解稽延性症状,如疼痛,食欲差,失眠,焦虑和抑郁等持续存在的躯体和精神状态,这些症状是导致渴求,发生复吸的重要原因。本研究表明,心理治疗能明显提高病人服药依从性。通过心理治疗帮助个人或群体改变导致适应不良行为的认知方式,帮助改变对新型的危害的错误认知,改善了病人的服药行为,提高了治愈疾病的信心,由此可见,心理治疗对提高新型所致精神障碍病人的服药依从性,恢复社会功能,回归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新民.“新型”及其危害[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5,4:272-274

[2] 高小平.苯丙胺类将成为21世纪泛滥最广泛的[J].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02,11(1):73-74

[3] 李遵清,张仲荣,王学升.循证护理在戒毒者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09,18(5):446-450

[4] 江开达,李淑春,罗星光,等.精神分裂症病人治疗中的依从性[J].中华精神科杂志,1997,30(3):167-170

[5] 冯怡,徐嗣荪,王秀华.50例戒毒者脱毒治疗前后抑郁和焦虑状况分析[J].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1999,5(1):12-15

[6] 张忠球,李辉.曲唑酮治疗戒毒者后焦虑抑郁的临床对照研究[J].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03,12(3):201-203

[7] 王增珍,凌秀风,姜东林,等.吸毒人员戒毒效果的社会心理影响因素[J].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04,13(1):68-71

[8] 苏中华,郝伟,成义仁,等.662名社区吸毒人员操守抱持和社会帮教状况调查[J].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05,14(2):122-126

[9] 朱凤艳.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依从性[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0,27(3):156

作者单位:423000 湖南省郴州市精神病医院戒毒科

上一篇:脑卒中急性期和康复期护理要点的探讨 下一篇:长托宁在有机磷农药中毒中的应用及护理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