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轨胶轮车监控系统的设计

时间:2022-09-19 03:19:06

一种无轨胶轮车监控系统的设计

【摘要】无轨胶轮车辅助运输作为一种新兴的辅助运输方式,近年来在我国得到了迅速的推广应用。然而在井下各叉道口、错车场巷口未设信号牌的情况下,该运输方式容易引起车辆在某区域内发生阻塞,导致车辆频繁倒车,因此,有必要安装、使用监测监控装置。文章介绍了一种无轨胶轮车监控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调度方式和使用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辅助运输;无轨胶轮车;监控系统

引言

辅助运输是指除煤炭运输以外的材料、设备及人员运输的统称。无轨胶轮车辅助运输区别于传统的轨道矿车、无极绳、小提升机接力运输等方式,通过以胶轮或履带为行走机构,采用防爆柴油机、蓄电池等为牵引动力的车辆,实现材料、设备及人员的运输。无轨胶轮车辅助运输作为一种新兴的辅助运输方式,在一些采煤技术先进的国家应用非常广泛,近年来在我国也得到了迅速的推广应用。然而在井下各叉道口、错车场巷口未设信号牌的情况下,特别是在巷道存在一定坡度的情况下,行驶的车辆相互之间往往看不清对方,因而容易引起车辆在某区域内发生阻塞,导致车辆频繁倒车,造成运输效率低下、运输油料浪费、机械损耗等问题,严重的还将导致某些安全事故发生。因此,在矿井胶轮车运输作业中有必要安装、使用监测监控装置。某煤矿结合井下巷道实际情况,采用了胶轮车监控系统。本文主要介绍胶轮车监控系统的组成、原理及其调度控制方式。

1监控系统的组成与工作原理

2系统调度控制方式

具体执行流程:

(1)调度控制分站根据信号牌1.1前方的位置识别分站1.1所采集的车辆信息,综合该车辆的历史轨迹判断车辆行进方向。如果车辆行进方向为进入巷道2方向,即与信号牌所控制的方向一致,调度控制分站将查询巷道2内的当前信息。如果巷道内不存在逆向车辆并且同向车辆数不超过巷道最大容纳车数,则调度控制分站先控制敌对信号牌2.1显示红灯,不允许逆向车辆进入巷道,再控制信号牌1.1显示绿灯,允许该车辆进入巷道。如不符合上述条件,则调度控制分站将控制信号牌1.1显示红灯,不允许该车辆进入巷道,该车辆需在避车硐室处等待。

(2)车辆进入巷道2且被位置识别分站1.2检测到后,调度控制分站保持敌对信号牌2.1为红灯,阻止逆向车辆进入,同时判断巷道内的同向车辆数目,如果大于巷道允许容纳的最大车数,则调度控制分站控制信号牌1.1显示红灯,限制同向车辆进入巷道。

(3)车辆被位置识别分站2.2检测到后,表示车辆已经顺利通过巷道2。调度控制分站查询巷道2内是否还存在其它车辆,如存在则重复步骤(2),否则根据位置识别分站1.1和2.2的信息判断是否有车辆到达。如果有车辆到达则重复步骤(1),如果未检测到车辆信息,则调度控制分站将控制两信号牌定时切换红绿显示。当两辆车同时从两端进入巷道2时,系统根据事先规定的优先级执行优先控制:优先级较高的车辆优先通过巷道2,优先级较低的车辆在避车硐室处避让。

3使用中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3.1信号牌及位置识别分站的布置原则

在每个区段的两端各设置一台信号牌,以信号牌的显示作为胶轮车是否可以驶入该区段的依据。在每个区段的两端各设置一台位置识别分站,用于检测胶轮车是否进入或离开了某一区段或错车区。错车区至少设置一台位置识别分站,用于检测是否有车辆停留在错车区,停留的是哪一种车辆。

3.2行车规范和调度方式的制定

在井下运输中,由于巷道交叉口的空间较大,在该位置允许运输方向不同的车辆之间进行错车、调头,在功能上与专门设置的错车硐室相同,所以一般将错车硐室和巷道交叉口的位置统称为错车区。由于井下主运输巷道、采区运输巷道和工作面顺槽运输巷道及其各自错车区的宽度不同,在设计系统行车和调度管理规则时可根据车辆宽度、巷道宽度、错车区面积制定不同的行车规范和调度方式,如有的巷道只可行驶一辆车,有的巷道可同向行驶多辆车等。

3.3胶轮车、电机车混合运输区域行车规则

胶轮车、电机车混合运输区域路口多,线路交叉复杂,因此系统将电机车视为一种特殊的胶轮车来进行控制。在混合运输区域内,电机车和胶轮车均需按照信号牌的显示行车,同时要求各种车辆不得无故停留,以减少车辆对区段的占用时间,提高混合区域运输效率。

4结语

无轨胶轮车监控系统的使用使地面调度人员可迅速准确的掌握井下巷道车辆的运行情况,实时对胶轮车运行状况进行监控。通过控制信号机实现对井下车辆的调度控制。可通过数据分析确认违章司机名单、时间及地点。提高了对井下车辆指挥调度的速度和准确性,减小了影响安全生产的事故的发生频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戴志晔.煤矿井下无轨胶轮车的现状及应用[J].煤炭科学技术,2003(2).

[2]史英.浅谈无轨运输在我国煤矿中的应用[J].中州煤炭,2003(3).

上一篇:骨髓捐献者因何反悔多? 下一篇:采矿新技术对煤矿开采的重要性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