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职能 搭建平台竭力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时间:2022-09-19 02:08:54

强化职能 搭建平台竭力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太白县位于关中西部,宝鸡市东南,地处秦岭腹地,横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北连秦川,南通巴蜀,属周秦文化和巴蜀文化交汇区,钟灵毓秀,地灵人杰,民俗风情淳朴独特。全县总面积2780平方公里,辖5镇3乡,66个行政村,人口5.2万,其中农村人口4万,平均每平方公里19人。由于受多种因素制约,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缓,地方财政十分困难,收支矛盾突出,社会各项事业建设投入长期不足,基础设施条件较差,教育事业发展一度在低水平、低效益上徘徊不前。目前,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12所,教职工703人,在校学生8521名,其中寄宿学生3967名,占全部学生人数的46.7%。

多年来,太白教育历经艰苦创业的坎坷之路,付出了由普初、普六、普九到迎接国家“两基”复查达标的艰辛努力,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特别是以全国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的成功试点和全县中小学布局调整暨“一乡一校”工程顺利实施为标志,实现了太白县教育事业的新跨越,使全县教育步入了科学、协调、均衡和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

太白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得益于在党和国家大政方针政策引导下,因地制宜、与时俱进、努力探索,得益于不断改善办学条件,不断优化资源配置,不断提高办学效益,集中体现在全县中小学科学的布局、有序的调整和规范化的管理。

一、依靠政策引擎,不断艰难跋涉,趟出一条穷县办教育之路

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在太白县而言,用一句话来概括为“举步维艰”。从上世纪80年代末到1997年、2004年通过陕西省政府“两基”达标和“两基”复查验收,从2004年到2007年迎接国家“两基”复查验收,从2007年到2008年如期实现“一乡一校”,全县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分别历经了从被动适应、全面启动到主动出击的几个重要阶段。

1986年《义务教育教育法》颁布实施,提出“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合理设置小学、初级中等学校,使儿童、少年就近入学”。国家从法律角度首次提出对中小学布局的要求,直到10多年后的1997年“普九”达标验收时,全县基本上还没有出台过关于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和方案,随着人口高峰的出现,期间又有一个学龄人口从上世纪80年代末的7000多人到90年代末的9000多人的过程,为了使学生“就近入学”,全县各个乡村都由群众集资投劳,先后办起了小学和初中,全县学校数从100所增加到131所,尽管条件十分简陋,但基本保证了适龄儿童按时入学。这个阶段集中体现了“人民教育人民办”的愿望和要求。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各地要从实际出发,改造薄弱学校,提高义务教育阶段的整体办学水平”,2001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农村义务教育实行在国务院领导下,由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2002年,国务院办公斤印发了《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要求把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责任从主要由农民承担转到主要由政府承担,把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管理责任从以乡镇为主转到以县为主。之后的2003年,《国务院关于推进农村税费改革意见》出台,使得乡镇财政逐步空虚,乡镇管理农村中小学显得力不从心。县政府因之相继出台了《太白县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规划实施方案》、《贯彻省政府(关于加快中小学布局调整和优化教职工队伍确保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意见)的意见》、《太白县中小学布局调整方案》、《太白县寄宿制学校食宿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文件,到2004年,将全县学校压缩到90所,减少学校41所,减少教师70人,同时大力改造危漏校舍,偿试寄宿制学校的创建,建成寄宿制学校14所,寄宿学生1982人,占全县中小学学生22.4%。这个时期,基本实现了从“人民教育人民办”到“人民教育政府办”的过渡。2005年,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教育部、发改委等部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实施工作的若干意见》,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2006年,新的《义务教育法》修订实施,明确提出“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善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同时要求,“县级人民政府根据需要设置寄宿制学校,保障居住分散的适龄儿童、少年入学接受义务教育”。县委、县政府随即出台了一系列贯彻意见和实施方案,结合全县人口高峰渐退、适龄儿童递减的现实,全面启动中小学布局工程,到2007年又将中小学压缩到67所,相对减少23所,寄宿学生3102人,占全县中小学生的34%,使有限的教育资源得到相对合理的利用。

近年来,随着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望和对教育质量和水平越来越高的要求,加之大量农民外出务工,将子女转向外地,一些优秀学生相继外流,优秀教师纷纷向乡镇和城区聚集,使得乡村学校学生锐减,一师一校的学校越来越多,一班10人以下的学生人数相当普遍。2006年冬,我们在乡村学校调研时,发现许多学校因经费短缺而环境恶劣,许多小学生因天寒地冻而手足皲裂,我们做百姓父母官的领导十分揪心和内疚,这样的状况怎么能对得起父老乡亲,怎么能提高教育质量。邓小平关于“忽视教育的领导者是缺乏远见的、不成熟的领导者,就领导不了现代化建设”的要求立刻在脑际萦绕。当时我们就想“再苦也不能苦了孩子”。在之前和之后的相继调研中我们还发现,由于农村税费改革,农村教育费附加和其他一些收费项目取消,村一级小学,特别是几名、几十名学生的学校根本无法改善办学条件,年久失修的危房在一些地方依然存在,陈旧的教学设施无法发挥作用,现代化教学设施因为负担不起每月三、五百元的运行费用而无法保证正常使用,正常的教育教学难以维持。看到年级小小的学生每天要来回行程三、四十里的路程,跋山涉水,冒着安全风险来校上学,早上9点多到校,中午凑合吃饭,下午2、3点又要回家,遇到雨雪天气,远离学校的学生只能暂时失学。许多村一级小学只有一名教师,一身兼多职,既不专又不能,难以保证好的教学质量。过小规模的学校、过大悬殊的师生比例、过于陈旧的办学设施、不尽合理的课程设置,使得村一级小学资源严重浪费,办学效益很难提高。回来以后,我们一直在思考,多少年来,太白的老百姓积弱积贫,苦干脱不了穷,致不了富,客观的因素固然是现实的,但深层次的原因应该是教育的问题,只是被动的依靠政策盲目应对,一味的戴着贫困帽子要饭吃,而不主动出击,发挥主观能动性,只靠上级“输血”而不去自身“造血”,这样就不可能解决根本问题,劳动者素质就不可能提高,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就难以解决,致富奔小康只能是一句空话。我们认为,教育是“三个文明”和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石,是事关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

族,小到一个家庭、一个人的发达、兴旺、发展的基础,抓教育就是抓发展、抓和谐。过去我们讲“人人有学上”,现在要考虑“人人上好学”的问题。尽管政府工作千头万绪,要做的事情很多,各项事业都需要发展和建设,但是对于发展教育事业,不论在政策上给予多大倾斜,还是在资金上给予多大投入,我们认为都是应该的。从那时起,我们就深入调查研究,认真分析,寻求解决太白教育根本问题的突破口,下决心在创新办学机制,优化资源配置,改善办学环境,提高办学效益上下功夫,竭尽全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事业。

二、推进机制创新,竭尽服务之责,构筑基础教育发展平台

为了彻底摆脱太白教育基础设施差、不能适应教育发展形势和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要求的局面,2007年底,我们县委、县政府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年实现一乡一校,两年布局调整到位,三年教育质量大提升”的大胆设想和目标要求,经过政府常委会议研究,计划在2006年内,将当时的67所中小学压缩到13所,年内实现一个乡镇一所高水平的学校,两年内将学校压缩到11所,全部建成高标准的寄宿制学校,完成全部的学校布局调整目标任务。为此我们提出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的指导思想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立足当前、兼顾长远、优化配置、提高效益”的工作原则,强化政府服务于教育的职能,着力搭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平台,力促太白教育事业上新台阶。

1 冲破藩篱,搭建全新的观念平台。实施学校布局调整,实现“一乡一校”,创办高标准的寄宿制学校,是太白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太白教育条件根本改善的一次重大变革。纵观太白教育发展的历史,我们经受了超常的艰难困苦,走过了不少的曲折道路,也尝过了太多的酸甜苦辣。但要一下子将村级小学全部撤并,也非一件易事,许多干部在思考,学校撤并后会不会形成学生的辍学流失?许多家长在盘算,学校撤并后会不会增加群众的经济负担?许多教师在担忧,学校撤并后我们将向哪里去?许多学生在胆怯,我们的年龄小,能不能适应寄宿生活?我们知道,囿于传统观念的束缚,人们太多的顾虑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我们也知道,小打小闹成不了气候,畏难退缩办不了大事,更何况是关乎人民群众长远利益的大事,一刻也不能等待,失掉机遇就是对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损害,也是县委、县政府职能的缺失。县上因之多次召开县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多方座谈讨论,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召开全县县、乡、村各级领导干部动员大会,走村入户细致地做群众的思想工作,引导干部群众着眼于长远利益,正确对待调整学校布局中暂时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各中小学通过召开动员会、散发宣传单、给家长的公开信等形式,广泛宣传,耐心说服,使人民群众知道县委、县政府的决心,了解党和国家各级政府的投入政策,进而消除后顾主忧。全县上下短期内形成了统一的思想、明确的认识并得到大力的支持与拥护,加之我们早期多次对学校的布局调整和创建寄宿制学校所形成的成功经验,以及资源有效利用带来的好处,已经使许多群众尝到了甜头,所以“一乡一校”如期实现具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2 攻坚克难,搭建稳健的保障平台。一是组织保障。县政府成立了太白县中小学布局调整暨“一乡一校”工作领导小组,由县长任组长,分管教育的副县长任副组长,县文教、财政、人事、发展计划、建设、监察、国土资源、编委、广播电视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并在文教局设立办公室,全面指导和协调开展工作。县政府与各乡镇政府签订目标责任书,乡镇和学校分别成立相应组织机构,县政府和文教局分别实行领导包抓乡镇、学校责任制,明确职责,分层落实工作任务。县委、县政府、县文教局相继制定出台了《太白县中小学布局调整暨“一乡一校”实施方案》、《关于中小学布局调整校产处置有关问题的通知》、《关于实行“一乡一校”工作包抓责任制的通知》、《太白县清退代课人员实施方案》以及《太白县实施“一乡一校”教师竟聘方案》等一系列文件,保证了此项工作科学规范和健康有序开展。二是校舍保障。按照“一乡一校”实施规划,村一级学校将全部撤并到乡镇所在地,利用中心小学的校舍。乡镇初中分别撤并到县城中学和一所规模较大的乡镇初中。为了保证学生学习、生活具有安全、舒适、宽松的场所,我们在原有乡镇中心小学校校舍的基础上,进一步征地建房。“5・12”地震发生后,我们抓住灾后重建的机遇,及时修订建设方案,扩大规模,一次规划,分批建设,首批已经建成安全可靠的5幢学生寄宿楼、1幢教学楼和3个师生食堂,加上原有的教学、生活用房,全县各个学校都拥有了足够的教学楼、宿舍楼和食堂餐厅。2008年还为全县所有中小学安装了供暖设施、保证了学生安全舒适过冬。在建未投入使用的房舍将于2009年秋全部建成投入使用,届时可实现学生学习生活具有充裕场所的目标。三是资金保障。在校舍建设方面,我们通过上级财政专款和本级财政投入,包括已建项目在内,计划投入8000多万元,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和内部设施配置,重点倾注教学楼、宿舍楼、师生就餐、取暖洗浴、运动、入厕以及图书、实验、信息技术设施的添置等方面。在学生生活方面,从2008年春季起,县财政每年拿出100多万元,实施全部寄宿学生的“营养早餐”工程,保证每个学生每天一个鸡蛋或一袋牛奶的供应;从2008年秋季起,县财政每年拿出30多万元,用于全部寄宿学生的交通费补助,使每个远属家庭的学生定期免费乘车回家;从2008年冬季起,县财政每年列支20多万元,用于全部学生的取暖补助。我们还主动争取,通过多方联系企业、争取民政救济、慈善救助等途径,对贫困中小学生、“双女户”和“独生子女户”、高职中和二本以上大学录取学生分别进行资金扶持和贷款帮助,部分学校还设立救助基金,对生活困难学生给予一定救助,加上国家“两免一补”政策的落实,学生可以无忧无虑地在学校入学就读。四是人员保障。一直以来,太白县师资配置上存在“三多三少”(城镇地区教师偏多、边远地区教师偏少;小学教师偏多、中学教师偏少:教学辅助人员或一身兼多职多学科的人员偏多,骨干和专业课教师偏少)的现象,造成了教职人员极不合理的搭配。2008年,结合“一乡一校”工程的实施,县委、县政府对教育人事制度改革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明确了“以人为本,事业留人,情感留人,环境留人”的理念,聘请了名校名师,接收了紧缺专业人才,全部清退了代课教师,对教育一线教学成绩突出的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和学科带头人进行大面积、高金额的表彰奖励,通过各种途径、解决教职工进修培训、学历提高的资金问题。对集中起来的教师实行竞争竟聘,使富有教学经验、教学能力强的骨干教师、教学能手、教学新秀和学科带头人或专业对口的教师从事文化课教学工作,使工作责任心强、富有爱心、细致细心的教师从事对学生的后勤管理和心理健康指导教育,做到人尽其才,各尽所能,保证每个学生能都享受相对优

质的科学知识教育和良好的身体健康教育。

3 统筹协调,搭建规范的管理平台。在教育教学方面,我们以校风校纪建设、师风师德建设、学生思想品德建设为先导,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狠抓课程改革和教育科研为中心,以信息技术教育和学生实验实践教育为载体,充分利用“一乡一校”实施后的优质资源,广泛开展多角度、全方位的教育教学工作,开足开齐国家规定的各种学科课程,成立起具有规模的学科兴趣小组和学生学习讨论小组,有声有色地开展教师的教研活动、学生的校园文化活动和“阳光体育”活动。在后勤管理方面,我们建成了优美的食宿环境,拥有了呵护学生健康成长的生活指导教师,使得年龄较小的学生吃饭时有人引导,睡觉时有人关爱,洗涮时有人照顾,心理障碍时有人谈心,如同在家一样的温暖。县上为每所寄宿制学校都配置了一名专职医生,从防病防疫,心理健康等方面对学生以无微不至的关怀。

“一乡一校”工程的如期实施,特别是寄宿制学校的全面建成,可以使全县各个学校的条件得到根本性提高,可以使教育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学生在这样的环境里,能够更快更好地形成集体主义、文明礼貌、团结合作、自理自醒的良好品质,历练做人做事的本领,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和健康的行为方式和科学的学习方法,真正实现了“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的目标要求。“一乡一校”实施后,全县中小学生的入学率和巩固率得到了很好的保持,并且有所提高,分别达到了100%和99.6%,一些过去流入外县区的学生还相继转入本县学校就读。干部们说:“一乡一校”的实施,体现了县委、县政府高瞻远瞩、开拓创新、心系群众的胆识和气魄;家长们反映,进入寄宿制学校,孩子讲卫生了,尊敬长辈了,爱学习了,话多话新了,吃饭睡觉有规律了,把娃放在学校,我们放心了,我们不但负担轻多了,还可以放下心来生产致富:校长们反映,学校课程好安排,素质教育落到实处了;教师们反映,我们有了用武之地,学生多了,有气氛了,讲课管理有心劲了;学生们反映,学校的生活比家里都好,我们学到了更多更好的知识和本领。我们也认为,政府的服务职能就是搭建起教育发展的平台,好让教育事业更好的发展,好让人民群众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三、遵循教育规律,不断总结经验,推进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具有本质性的区别与联系,各个阶段的教育都有所不同,但都受当时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制度及文化背景所制约,这是普遍的规律,教育自身的发展也存在着本质的规律性。我们的学校布局调整工作也是随形势的发展而变化,有时因被动适应而错失良机,有时因主动进取而成效显著,所以,我们的任务就是要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寻找和寻求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地服从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规律,不失时机的研究和解决教育问题。太白县中小学布局调整暨“一乡一校”的实施,有利于整合教育资源,实现教育公平,有利于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有利于学生文明意识的形成,有利于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有利于推动城镇化进程,这正是我们在遵循客观规律和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前提下科学运作的有益尝试。

回顾太白教育的历史和实践,我们深切体会到,教育事业的发展一要靠政策,二要靠制度,三要靠创新。既要不折不扣地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各项方针政策,又要结合本地实际,不断创新,既要考虑当前利益,又要放眼长远利益,既要埋头苦干,又要抢抓机遇。“一乡一校”的实施,只是太白教育事业振兴的一个步聚,学校布局调整也不是简单的撤并学校,如何充分发挥教育资源的效益是我们要深思熟虑的问题。比如学生长期呆在学校,我们应该提供给学生什么样的优质服务,如何使学生在课余时间都有校园广播可听、都有科学趣味的电视节目可看、都有绿色的网络可上、都有健康广泛的书籍可读、都有乐于参加的兴趣小组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比如学校撤并后,原来学校是否可以建成学生的生产实习基地,更广泛地开拓学生知识领域;比如乡镇学前教育问题和农民技术教育问题,还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的问题等等,都是我们要探索和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我们不懈的努力和艰苦的奋斗。

今后的教育工作,我们应该在“一保二争三到位”上下功夫,确保实施“一乡一校”后,每一所学校都能够充分利用资源,安全稳定高质量运行。争取在最短时间内大幅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争取提前一到两年实现教育均衡发展县和“双高普九”达标县的目标。确保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不折不扣的落实到位,确保县上对学校建设的后续资金和全县教育持续发展的资金投入到位,确保学校的环境建设和文化氛围建设到位。做到全县教育事业协调、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只要我们站在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高度,科学指导,规范运作,协调发展,太白基础教育将迎来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太白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将以教育的长足发展而突飞猛进。

上一篇:关注“留守儿童”教育 加强基础教育工作 下一篇:加强“质量工程”本科特色专业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