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佛教寺庙空间的意境塑造

时间:2022-09-19 12:05:56

浅析中国佛教寺庙空间的意境塑造

摘 要:文章以佛教寺庙空间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寺庙空间的特点做了归纳分析,论述了寺庙空间的意境塑造方法。

关键词:中国佛教;寺庙园林;意境

1 佛教寺庙空间的特点

1.1 因借自然

纵观古今,寺庙或依山而设,或置于山巅,或深入山坳,或山林野趣,或背山面水。正所谓“僧占名山”,反映出对宗教基地的精心挑选,凡兴建寺宇,寺僧总要派弟子云游四方,选择超尘出世之地。寺庙环境的构景偏重于借助自然景观,着力于“借景”,“因地制宜”,在与自然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创造出了秀甲天下的峨眉、海天佛国的普陀等佛教圣地。例如少林寺坐落于嵩山的腹地少室山下的茂密丛林中,背依五乳峰,周围山峦环抱、峰峰相连、错落有致,形成了少林寺的天然屏障,景色甚为奇妙;而三亚南山寺则依山就势,丘除环抱,面朝南海,水照天色;入其境,祥云缭绕,浪激石音,实有海天佛国气象。

1.2 布局规整

佛教有“七堂伽蓝”之说,即一座寺院基本具备以下七种主要堂宇: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观音殿、罗汉堂、库房。我国佛教建筑的布局多是严谨而又规整的,沿南北中轴线,或左右对称,或辐射对称。轴在佛教中认为是生命无休止地轮回的极轴,它上接天堂,下达地狱,象征宇宙的秩序。由南往北,佛寺主体建筑大致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藏经阁,这些建筑均为坐北朝南的正殿。而寺庙园林的布局则是曲折富有变化的,打破佛教建筑空间的森严气氛,把寺庙空间变成曲径通幽、充满灵动的游览空间。

1.3 注重意境

意境是中国艺术的重要审美条件之一。空间的意境创造则依附于景物,中国佛寺空间借助植物、楹联匾额等,通过象征、比拟与联想,产生“刹那成就永恒”的禅语和引发天地悠悠的怀古幽思,意境深远。如北京法云寺中的古银杏,每到秋天银杏叶金黄,犹如古木披袈裟,天人合一,也就理所当然地被当作佛的化身而成为信徒顶礼膜拜的对象;除此以外,以书法的形式或咏物言志,或阐发佛理禅意,出现在寺庙中的楹联匾额上,以烘托寺庙的禅宗意境。

2 佛教寺庙空间的意境塑造

2.1 空间的对比

如何在寺庙空间借有限的空间,创造出佛家无边的禅境。对空间进行组织、扩大,产生丰富的美感,使得“心量广大,犹如虚空”的佛境得以体现。将具有明显差异的两个空间毗邻地安排在一起,可借两者的对比作用而突出各自的特点。例如使大小悬殊的两个空间相连接,当由小空间而进入大空间时,由于小空间的对比、衬托,将会使大空间给人以更大的幻觉。如昆明西山太华寺的天王殿连接了石坊和大雄宝殿两个空间,由石坊和天王殿建筑体量的“小”衬托了大雄宝殿建筑和庭院的“大”,从而突出了其中心地位。

2.2 空间的渗透和层次

追求意境的幽雅和境的深邃是寺庙园林的重要特点之一,利用空间的渗透可极大地加强景的深远感。寺庙空间的渗透与层次变化,主要是通过对空间的分隔与联系的关系处理所造成的。寺庙园林环境中,常以游廊、围墙、天井、庭院作为一个个独立、分散的个体空间的纽带,把它们串在一起,以此加强其间的过渡和联系,造成了空间的连续。例如圆通寺一进寺门,是由院墙围合的两个纵向院落空间,两空间中以华丽的石雕牌坊相分隔;第二个院落以内外通透的天王殿作为结束,与院落空间既分又连;天王殿后是水院,周围回廊环抱,把天王殿、水榭和大雄宝殿连了起来。游人进门后,由一幢建筑转到另一建筑,由一空间进入另一空间,过渡十分自然。

2.3 空间序列

通常在包含有多个寺庙的宗教胜地内总有一个主要寺庙,据山而设的寺庙内则总有一组主体建筑群。由风景区的入口处通向宗教胜地的主要寺庙区,或由山门通向寺庙内的主体建筑,一般安排有一个前导部分,即为景观序幕。就使用功能意义来说,景观序幕既是寺庙区的一条主要交通路线,同时往往又是风景区的一条主要游览路线。而从宗教意义来说,寺庙区是作为朝拜佛祖或尊神的圣地,是自“尘世凡界”通向“净土”(极乐世界)或“仙界”的转化处所,由尘世到圣地需要一个环境上与情绪上的过渡调整,寺观园林的前导部分正是为适应这种宗教要求而产生的。例如昆明金殿香道的景观序幕,由一石牌坊和三重富丽壮观的牌楼门组成。从山脚到山颠的太和宫道观(俗称金殿),先以一小巧的石坊起景,再经古木阴森的曲折山道,引导到三重“天门”。

3 结语

寺庙园林这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曾经迟迟未得到人们的应有重视,直到近年来,随着中国旅游事业的深度和广度开发,它的无限魅力才渐渐显现。它在选址、布局、构景手法、空间处理、建筑和自然的有机交融上,形成了一整套极其独特而又十分丰富的成功经验,取得了非常杰出的成就。这些成功的经验和杰出的成就,对今后的园林艺术创作和环境美化设计,皆具有十分宝贵的借鉴价值。

参考文献

1 曹林娣.中国园林文化[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 祁志祥.佛学与中国文化[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

3 任晓红.禅与中国园林[J].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1994

上一篇:园林绿化工程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下一篇:脑的采收及商品化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