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效率

时间:2022-09-19 11:23:46

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效率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成功等于智力因素加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如果从广义理解就是指智力因素以外的所有心理因素,它主要包括动机、抱负、情感、意志、兴趣,自我意识等方面的心理因素,经验和事实告诉我们,只有当学生对观察的事物、记忆的东西、想象的对象、思考的问题、注意的客体等,有了强烈的动机、浓厚的兴趣、热烈的情感,以及有锲而不舍的坚强意志和不人云亦云的独立性格,才会赋予智力活动以积极性,从而使学习取得较好的效果。由此可见,发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对提高学生的智力活动,对提高课堂效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培养学习兴趣

兴趣是求知的起点,是思维培养和能力提高的内在动力。在诸多非智力因素中,兴趣处于特殊的位置,具有特殊的作用,兴趣可以激发感情,唤醒动机,培养人的意志,改变人的态度。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开展调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开阔视野,进而推动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能引起学生兴趣的生物学知识,如“吃人的树”、“有色棉花”、“太空植物”、“试管婴儿”等;另一方面有意识地向学生推荐一些有趣的课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鸟儿与飞行器的关系”、“蜜蜂8字舞的秘密”、“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等。学生对新奇问题的答案的搜集和探索有着浓厚的兴趣,感到无比惊奇。什么“双黄蛋”、“无籽西瓜”、“太空种子”等,这些新奇的信息把学生都吸引住了。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阔了视野,培养了学习兴趣,并满足学生学习的成就动机,培养与智力活动相关的个性倾向性,这样形成的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共同作用,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注重情感培养

情感是由一定的客观事物所引起的意识的波动性和感染性,属于非智力因素之一。单纯的传授知识,不能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培养,生物老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一定要用自身的情感理性与引导,激励学生的情感,启发学生的思维,诱发他们的潜能,自觉地接受知识并得出自己的结论。在进行知识的讲解过程中,生物教师可以通过介绍教学内容背后的事,将庄严神圣的科学知识与人的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创造性活动联系起来,使学生对这些知识产生亲切感,同时也让学生知道只有刻苦钻研、挫折、坚持不懈、坚定执著的个性品质,才能有所成就。在讲“血液循环”时,介绍最初盖伦的“流通论”认为血液是直线流通的,并统治了中世纪达一千年之久,由于这种生命观是宗教教义的理论基础之一,后来的塞尔维特对此表示了怀疑,正要发现血液循环时,加乐教便烧死了他。哈维是塞尔维特的继承人,他没有被教会的残暴吓倒,而在继续解剖,实验的基础上彻底驳倒了“流通论”,提出了血液循环的理论。

三、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意志是人们自觉调理自己的行为去克制困难、到达目的的心思活动。发展良好的意志品质是一个人完善个人性格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意志品质不仅对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达到人生目标有帮助,而且对国家和人民的事业也很有意义。美国发明大王爱迪生曾说:“伟大人物最明显的标志,就是他坚强的意志。”生物教材中,具备坚强意志的美的形象比比皆是:从孟德尔的八年辛勤耕耘,到摩尔根的敢于质疑、不懈努力;从拉马克的坚定信念,到达尔文历经五年航海旅行和大量观察、思考提出的自然进化学说;从克里克和沃森历经无数次失败,到袁隆平的30多年的辛勤研究……他们闪光的心灵,不朽的人生,不仅使学生受到强烈的美的陶冶,而且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不畏困难去争取成功的坚强的意志品质。

总之,在生物教学中,要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教师必须重视和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情感等心理因素,从而大面积的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上一篇:在语文教学中塑造学生人格初探 下一篇: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初中英语写作教学的有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