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共同学习”中提高音乐素养

时间:2022-09-19 10:44:06

在“共同学习”中提高音乐素养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罗伯特·斯莱文提出了“共同学习”的原理,认为所有的共同学习方法都包含了这样一种思想:学生们在一起学习,对自己和组内其他成员的学习都要负责。除了共同学习的这个想法外,小组学习强调使用全组目标和全组成功的方法,只有全组所有的成员都达到了教学要求才算达到目标。

在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及合作精神方面,音乐课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优越条件。因此,在音乐艺术实践活动中,要注重提倡在共同学习中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群体意识及合作精神,尤其是在具体的艺术实践活动中。

[教学过程]

那是五年级的欣赏课,笔者对学生说:“今天,我们来欣赏一首小提琴独奏曲《苗岭的早晨》,先聆听一遍,谈一谈你对音乐的感受。”然后,笔者播放了一遍乐曲。第一次的整体欣赏和交流进行得较顺利。

这些学生对苗岭没有直接的感受,笔者就播放了课前制作的苗岭和苗族风俗的图片让他们观赏。美丽的山景和苗家的民俗使学生们仿佛置身于苗岭,他们个个瞪大了眼睛,惊叹声此起彼伏。

趁学生们陶醉其中,笔者提出了一个要求:“请欣赏音乐的第二乐段,然后谈谈你的感受。”笔者再次推出了音乐的第二乐段,欢快的琴声即刻把学生们带入了热闹的山林。音乐刚结束,学生们就纷纷举手。

有的说:“这段音乐活泼欢快,表现农民在辛勤的劳动。”

有一女生大声说:“不是的,是许多鸟儿在忙碌,在找吃的。”

其他学生则七嘴八舌地附和,各说各的理。笔者心中暗喜:要的就是这个效果!并赶紧说:“这样吧,今天我们采用‘共同学习’的方法,四人小组分成A、B两方。A方是对第二段表现苗家生活的理解,B方是对第二段表现林中鸟鸣的理解,两组分别阐述自己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并努力说服对方。”

话音刚落,班里就炸开了锅。

只听A方有位学生说:“第二乐段欢快热烈,既然是苗岭的早晨,那就一定表现了苗家人民愉快劳动的生活情景。”

B方学生也毫不相让:“第二段欢快热闹,而且前面多次出现鸟儿的叫声,那这段音乐应该是表现了林中鸟儿愉快歌唱的情景。”

各组讨论非常激烈,渐渐地,声音轻了下来。

笔者问道:“有成功说服对方的吗?”这时,有位男生说:“我们都坚持自己的立场,不过有个看法相同,那就是原来音乐还可以这样欣赏!”

笔者说:“对音乐的感受每个人是不同的,有时差异很大,这告诉我们今后要多聆听音乐多交流感受,我们一定能享受到共同学习带来的乐趣。”

最后,笔者播放了一首口笛独奏曲《苗岭的早晨》,让学生感受音乐不同的风格,学生听得非常投入。

“原来音乐还可以这样欣赏!”课后很长一段时间,笔者经常会想起这句话,并引发笔者的思考。

[教学分析]

音乐教学活动中,有许多学习内容是合作性很强的。音乐主要是以合作的方式体现的,因此,音乐教学更加体现合作共进的特性。没有合作,音乐教学将很难进行。学生通过“共同学习”的方法感受和体验音乐、探讨和表现音乐,利用小组群体的力量来完成音乐的创造性学习,既扩大了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同时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互助协作的精神、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良好习惯等非智力素养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苗岭的早晨》一课,“共同学习”得到成功运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步骤上:一是四人小组内阐述自己的音乐感受。这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和展示,同时学会聆听不同观点。二是说服对方认同自己的音乐感受。这涉及对音乐的理解和认识程度,无论说服的结果如何,这时的学习过程是主动并富有探索性的,思维的宽度和深度都得到了拓展。

[教学反思]

“共同学习”之所以能提高学生音乐综合素养,是因为它改变了以往单一的欣赏教学,开始向多样化的欣赏方式转变。

在教学实践中,这引发了笔者的思考。

一、 “共同学习”在音乐欣赏课中的适用性

“听音乐”与“欣赏音乐”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前者注重音乐的表象,是否好听,能否带来精神的愉悦;后者关注音乐的深层意蕴,需要带着一定的方法去感受和体会。

我们的欣赏课,可能关注更多的是学生听了音乐后能否说出音乐的情绪、意境等基本音乐要素,而对如何拓展学生音乐视野、教学生怎样去欣赏音乐没有引起重视。

以这节课为例,整个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参与性很高。特别是“原来音乐还可以这样欣赏!”一句,究其原因,是音乐兴趣使然,而兴趣来自对学习方法的接受和认可。我们可以看到,因为“共同学习”是以小组合作形式进行,简单易操作,具有教学适用性,所以在音乐欣赏过程中学生表现得积极主动,学习效果非常好。

二、 “共同学习”在音乐欣赏课中的实效性

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怎样更有效地提高“共同学习”的教学实效性?

有效的小组共同学习增强了学生之间的合作,学生在合作的氛围中充分展现自我才华和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为了让学生乐意参与到各种音乐活动中来,使共同学习富有实效性,教师应设计合理的合作学习活动和内容。

首先,欣赏教学的内容必须适用于“共同学习”,如六年级的《童年情景》《瑶族舞曲》,五年级的《渔舟唱晚》《丰收锣鼓》等等,都适合用“共同学习”教学方法。

其次,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能力,灵活运用“共同学习”,在时间和内容的选择上要合理。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提出时间的要求,告诉学生速度与效率同等重要,提醒小组成员要充分、合理地利用时间,从而促进音乐课堂中的有效合作学习。

三、 激发学生在“共同学习”中的表现力

学生受不同生活阅历和想象力的影响,在参与“共同学习”的过程中,积极性和主动性可能会有差异。如何激发每个孩子的表现力?

笔者在安排四人小组时,尽可能把能力相近的学生组成同组。在开展“共同学习”时,就同样的欣赏内容,给不同的组安排不同类型的问题进行讨论。

“情景型”问题:把欣赏的内容进行情景描述。

“故事型”问题:以故事的形式讲述欣赏内容。

“律动型”问题:用动作表现欣赏后的感受。

“色彩型”问题:将自己的音乐感受用一种或几种颜色表示。

以往我们在组织学生开展音乐活动时通常会对全班学生提出相同的要求,基础较好的学生能够基本领会音乐情感,但音乐基础较弱的学生在第一步没有跟上的情况下就会步步落后,最终选择自我放弃,而这样的音乐欣赏活动留给他们的仅仅是一个难以靠近、忽隐忽现的背影。

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学生不同层次的要求,激发学生在“共同学习”中的表现力。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给予他们更大的想象与展示空间,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则降低标准。这样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在“共同学习”中得到提高。

总之,音乐是听觉的艺术,是多想象、多思维的。学生受生活经历和文化积淀的影响,答案结果往往也是不一样的。在“共同学习”的欣赏教学中,要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想象空间,要鼓励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大胆表述、合理想象,感受到自身的音乐共鸣,最终一定会提高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

(浙江省杭州市明德小学 310015)

上一篇:渗透.体验.探究.传承 下一篇:养花与“养”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