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政府职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时间:2022-09-19 10:43:43

强化政府职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十一五”期间,山西省太原市委、市政府先后召开了全市教育工作会议和全市初中教育工作会议,出台了《关于加强初中教育工作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明确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总体目标,对全市各级各部门有计划地推进义务教育持续、健康、均衡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近日,本刊记者就此采访了该市教育局局长马兆兴。

记者:近年来,贵市为了夯实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硬件基础,实施了“百校兴学”工程,取得了良好的成就。请您给我们具体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马兆兴:近年来,随着城市范围的快速扩大,全市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过去,企业办学规模庞大,但从20世纪末开始实施的企业学校分离办学工作,造成企业办学规模萎缩,投入锐减,质量下滑。到2007年分离工作基本结束时,大部分交由政府管理的中小学校舍破旧,设施短缺,亟待改造。

综合考虑我市中小学办学实际,在2008年召开的全市教育工作会议上,太原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要举全市之力实施“百校兴学”工程,用3年时间,每年新建、改扩建100所学校。到目前为止,市委、市政府共投入资金72亿元,新建、改扩建项目学校868所,建筑面积369.04万平方米,操场建设面积45.19万平方米,新增教育用地4032亩,新增校舍面积240万平方米,新增学位6.67万个。越来越多的学校改善办学条件后,扩大了办学规模。如太原市第四实验中学(原为企业学校)搭乘“百校兴学”工程的快车,在两年内新建和改造校舍等总面积约3万平方米。学校经过改造后,初中由12个班增加到18个班,高中由30个班增加到42个班,办学规模增加到3000人。通过实施“百校兴学”工程,太原市教育呈现出优质学校增加,薄弱学校减少;学校容量增加,班级容量减少;学校规模增加,学校数量减少的“三加三减”良好发展局面,使越来越多的学生能进入优质学校学习,大大缓解了中小学“择校热”。

作为一个经济欠发达的中部省会城市,我市创新思路,有效破解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中的资金投入、手续办理等诸多难题,实现了工程建设又好又快推进,完成了此项惠及民生、泽被后代的大工程。随着大部分中小学校舍的竣工,“百校兴学”工程的重心开始向两个方面延伸:一是从范围上由中小学校舍建设延伸至公办幼儿园建设;二是从项目上由校舍建设延伸至改善教育教学设施。按照《山西省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办学标准》,2011年,我市就开始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建立了全市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达标验收制度,制定了全市《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达标验收方案》。2012年,我们在全市范围内选定了127所学校参加验收,在严格要求、不降低标准的前提下,保证到年底不少于100所学校通过验收。各县(市、区)也制订了分校达标规划,逐校进行评估验收,力争到2015年全市85%以上的中小学通过达标验收。随着教育教学设施的进一步完善,我市中小学办学条件将显著改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也将会得到进一步巩固。

记者:为探索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办学体制,贵市是如何推进义务教育校际“联盟”的呢?

马兆兴:为有效缓解初中“择校热”问题,我市于2010年秋季启动了以初中学校为重点、以教师交流为核心的义务教育“联盟校”试点工作,即由教育部门牵头,将一批优质学校与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学校结成“联盟校”,在两校法人不变、编制独立的基础上,建立统筹管理、共享软硬件教育资源、统一管理考核的运行机制。到2010年底,全市共有82所初中、小学结成了“联盟校”,并全部实现了互派教师到岗任教,交流教师145人。到2011年底,全市“联盟校”试点学校扩大至106所,交流教师总数增加到442人。

为推进“联盟校”工作制度落实,我市加大了对“联盟校”捆绑式考核力度,落实了对“联盟校”的经费支持和交流教师的交通补助,对在推进“联盟校”32作中成绩显著的学校和校长、教师,在年度考核、评模选优、职称晋升中给予优先。2011年,我们破格为32名“联盟校”交流教师晋升了职称。

“联盟校”工作启动后,有很多学校在教学管理、教学质量、社会声誉等方面有了明显提高,部分家长的择校目标也开始转向这些学校。

2012年,市教育局启动了“城乡一体化,教育共建合作”项目。该项目由市教育局与古交、阳曲、娄烦三县(市)政府签订“教育共建合作”协议,同时市教育局还组织市区优质中、小学校与三县(市)学校进行对口合作共建,提高三县(市)的办学水平。如太原市外国语学校、太原市第十二中学与阳曲一中签订了校际合作协议书,并分别派出5名优秀教师参与阳曲一中的教学工作。三所学校将通过教科研座谈交流、学校管理交流、校园文化交流和优秀学生外送培养等一系列活动加强合作,帮助阳曲一中提高教学和管理水平。

我市的“联盟校”工作经历了区域内校与校联盟、跨区域校与校联盟的过程,分别促进了区域内校际之间的均衡和不同区域之间的均衡。我市的“城乡一体化,教育共建合作”项目拉开了全力促进城乡教育均衡的序幕;经过不断探索,我市促进教育均衡的办学机制也逐渐成熟。如今,探索强弱学校实质性合并、强校办分校、举办同学段学校教育集团等办学形式,已经成为我市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记者: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你们采取了哪些措施,来强化促进师资交流呢?

马兆兴:择校的本质是择师,师资的差距很难在短时间内消除。发挥优秀教师的辐射作用,带动城乡教师业务水平的提升,是强化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软件”基础。为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我市于2010年开办了“名师公益课堂”,该课堂通过太原教育信息网,供广大师生和家长免费观看。截至目前,我们共录制了624节课程,覆盖面涉及高中、初中六个年级和小学高年级,点击率已近百万次。

2011年,我市成立了“太原市名师公益辅导中心”,有近千名优秀教师组成志愿者服务团队,他们采取诊断问题、当面点拨、强化训练的模式,通过小班化、个性化、面对面的援学习辅导,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到2011年底,已有近2000名学生接受了名师辅导。

2012年,我市又成立了由市、县(市、区)、学校三级组成的名师公益辅导站。为了满足学生需要、方便学生出行,在我市北部区域和南部区域各设两个市级辅导站,每个辅导站都有各个学科的优秀教师提供服务。同时,各县(市、区)分别设立了名师公益辅导站,全市初中学校和完全中学的初中部也设立了名师公益辅导点。每到休息日,不同学校的学生根据需要聚集到辅导站,选择学科和教师,接受辅导。名师公益辅导站开办仅半年来,辅导学生已超过9万人次。

学校的名师公益辅导点促进了学校内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县(市、区)的名师公益辅导站促进了区域内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名师公益课堂则借助现代信息化技术手段,跨时空、跨地域,为所有的城乡学生提供自助式优质教育服务。至此,我市推进优质师资共享的工作在三个层面上展开,学生接受名师指导的机会大为增加。

此外,我市还通过实施“双高双名”工程,充分发挥中小学教师导师团的引领作用,每位导师负责4到5名徒弟,制订详细的发展规划,设计具体的学习任务,每月到不同的学校参加各种活动,如通过观课议课、论文撰写、课题实验等训练推动青年教师成长。目前,全市累计命名的“名教师”有139名,分别有1197名、8063名教师被评选为高造诣学科带头人和高水平骨干教师。如今,我市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记者:为了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你们是如何奠定促进均衡发展的生源基础的呢?

马兆兴:均衡配置生源也是促进教育均衡的一个重要手段。从2009年开始,我市就取消了义务教育阶段借读费,进一步规范了全市小学学区划分,消除义务教育学区覆盖盲点,加强学籍管理,确保全市小学适龄儿童和小学毕业生都有一个公办学校学位。2010年,我市对初中招生进行重大改革,“小升初"32作严禁跨县(市、区)在公办初中学校之间择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加大了对学生户籍和学籍的审核力度,确保了“两籍”不统一的学生不得跨区分配。这一措施,有效遏制了“择校热”,极大缓解了城区优质初中学校的择校压力。

为遏制各学校“择班热”现象,我市从2011年秋季新学期开始,就对新入学的初一新生实行统一均衡编班。2012年,我们进一步扩大范围,把全市所有义务教育阶段新生实行统一均衡编班,并统一时间、统一组织、统一使用市教育局组织研发的“新生均衡编班系统”。在工作现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纪检干部、新闻媒体记者及家长代表进行了监督。同时,市、县两级教育行政部门还组织队伍深入学校,对均衡编班工作进行现场督查,特别是对社会关注的热点学校加强督查,有效保证了均衡编班工作公开、公平、公正进行。我们严禁跨区择校,均由电脑均衡编班,从起点上保障了教育均衡。

近年来,我市逐年大幅度增加优质高中定向招生名额,从2005年的100名增加到2011年的3000名,定向生和保送生占到示范高中招生总数的50%以上。2012年,招收保送生1986人、定向生3484人,占优质学校招生比例的62%。也就是说,在义务教育阶段薄弱学校,学生更容易获得升入优质高中的机会。这一制度从教育结果上引导了教育均衡。

同时,我们通过名师公益课堂、名师公益辅导中心和名师公益辅导站为优质师资相对薄弱的学生提供帮助。我们在起点上保障、过程中扶持、结果上引导,按照这一思路,达到合理引导生源分流的目的。2011年,我市初中学业测试600分以上的学生分布在全市164所学校,占全市初中学校的80%;2012年,600分以上的学生分布在全市156所学校,占全市初中学校的76%。可见,我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已初见成效。

记者:那么,你们是如何解决教育热点问题,优化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环境呢?

马兆兴:近年来,我市努力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外来人员子女入学工作。如今,我市4个农业县(市)和万柏林、尖草坪、晋源3个城区均实现了外来人员子女和市民子女入学的同等待遇;迎泽、杏花岭、小店3个学生入学压力较大的城区逐年加大招生计划,基本满足了外来人员子女适龄儿童的入学需求。2004年,我市义务教育阶段外来人员子女就读人数为3318名,之后逐年快速增长,到2010年就读人数达到10816名,2011年达到14342名。招生人数的逐年增加,切实保障了外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从2005年开始,外来人员子女报考太原市的所有中等职业学校和大部分普通高中学校均享受本市市民同等待遇。

2012年,我市进一步扩大城市核心区接收外来人口子女就学的公办中小学数量,优化接收外来人口子女公办学校布局,促进外来人口子女学生在公办中小学校际间的均衡分布。目前,我们共接受外来人员子女17630人,比2011年增加了3000多人。

我市各级政府还非常重视特殊教育的发展,重点专项扶持残疾儿童义务教育,积极落实有关优惠政策,切实保障残疾儿童受教育的权利,使残疾儿童与其他儿童同步接受完整的义务教育。3年来,我市共投入6500余万用于五所特殊教育学校的建设。全市特教津贴也由原来占教师基本工资的25%全部提高到50%,与普通学校相比,人均月工资高出800元左右。同时,我们还要求各县(市、区)规划建设独立的特殊教育学校或依托普通小学、初中附设特殊教育班,切实解决不具备随班就读条件的残疾儿童和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

经过不懈努力,我市在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市民对我市教育的满意度也在不断上升,全市教育部门的政风、行风评议在我市的排名4年提升了6个位次。

上一篇:办影响学生一生的教育 下一篇:怎样才能教好小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