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文化与民族精神

时间:2022-09-19 10:25:54

春节文化与民族精神

春节是一种综合性的民俗文化,关系到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是一种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主要承载着三种核心价值:感恩、休养生息、大团圆。

春节是生活美的高潮,生活美的集中体现 ;是精神美的高潮,融汇了中国人民的思想感情和理想愿望,表现了中国的民族精神。更好地建设富有时代精神的节日文化,使我们的民族精神不断发扬光大。

节日庆典源远流长,在三千多年中,节日文化不断丰富、发展、变化,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在这些传统节日中,融汇了中国人民的思想感情和理想愿望,表现了中国的民族精神,给予人民以极其深刻的影响。节日庆典是一个民族精神代代传承学习的最生动活泼的课堂,具有极大的民族凝聚力。

春节中的核心价值

春节,是一个中国最古老也是最大的节日,它主要承载着三种核心价值:

首先是感恩,中国人特别重视“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对天地万物、对祖先、对亲人、朋友、邻里、同志、同事乃至所有一切对自己有恩的人和物,都要感恩。

春节源于上古的腊祭,有三四千年的历史。早在尧舜时代,就有了腊祭。这是年终腊月里的祭祀。人们认为,农业丰收是神灵保佑的结果,所以要感谢所有的神灵,祭祀百神,感谢他们的保佑,使我们获得了丰收。要用最好的祭品来祭祀百神,就要去打猎,用野味来做祭品。“猎”与“腊”通,腊祭也就是打猎祭祀之意。百神之中包括天神、土地神、农神,还包括猫神(因猫吃田鼠保卫了庄稼)、虎神(虎赶野猪,使田地免受糟蹋)。在古代祭祀的对象是很多的,现在流传下来的祭祀祖先、天神、灶神、财神等等,其他的随着社会变迁已经消失了。但是通过春节来表达感恩与祈祷的功能依然存在。

其次是休养生息。农业是体力劳动,而春节正好是农闲的时间,可以好好休息。春节的很多民俗就是用来休息的,把最好玩的最好吃的东西都拿出来享受一下。当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来年的大丰收。

春节过大年是送旧迎新的节日,有“扫尘(大扫除)”、“送穷”、“傩祭”、“抢新水”、“烧头香”等等习俗,处处都象征着迎接更加美好的新的一年、奋发进取争先恐后的劲头,都充满了进取精神。

庙会上的许多文艺节目,过去一般是在祭神的时候演出,使得神高兴,同时娱乐大家,起到娱神娱人的作用。还有傩舞,人们带上面具,装扮成非常威武的神像跳舞,拿着武器来驱鬼,赶走凶神,病神等,就是为了来年的健康幸福。现在南方的不少地方,还有傩戏、傩舞。大家一起敲锣打鼓放鞭炮、演戏、舞蹈,尽情娱乐,进行各种狂欢的活动。不管农村还是城市,春节都是最欢乐的时候。

春晚实际上已经成为一个新的民俗,从首次举办到现在已三十多个年头,大家看着电视一起守岁,等待零点钟声的敲响,迎接新的一年。春节一方面是集体的联欢,一方面是家人团聚,亲友聚会这种私人性活动的好时机。除了在电视荧屏上看节目外,还可以在小范围里进行各种自娱自乐的活动。比如不少南方少数民族的集体拜年――走寨赛歌,各个地方、社区、机关、学校、工厂、企业等举办自己的联欢会,大家都可以载歌载舞,既生动活泼,又有自己的特色。另外可多办有传统文化的活动,各个地方都可以举办一些年味儿十足的庙会。庙会上可以开展民间社火,龙舞,狮舞等这些传统民俗表演,也可以进行猜谜、对诗、书法、绘画、歌舞、曲艺、戏曲等比赛。还有民间各种优秀的手工艺绝活儿等等都可以在这时一展风采。

年轻人往往不能理解对春节狂欢的重要性。有一次孔子带领弟子观看老百姓的腊祭、傩舞,弟子子贡就发问:“一国之人皆若狂,吾不知其乐也”,孔子说:“百日之腊,一日之泽,非尔所知也”。孔子讲了一段富有哲理的话:“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张而不弛,文武不能也。弛而不张,文武不为也。”说明春节是为了痛痛快快地休息,为来年取得更大的丰收做准备,这是非常必要的。

第三,春节更重要的价值就是大团圆。不光有亲戚、朋友、乡亲,还有自己的祖先,天上的神仙。人神亲友大团圆,这一点就充分表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所以你看春运就这么紧张,不管多远的路都要想尽办法回家团圆,和家人热热闹闹的吃个吃团圆饭。过年期间中还要走出家门拜年,亲友互相访问。这也是加强团结,大团圆的一个重要的动作。

春节早晨吃的元宵和饺子,是大家一起包的,全家人围着桌子边包边说笑,充满团圆的亲情。而元宵(汤圆)又是圆圆的,象征着圆满、团圆。

大团圆还表现在人际关系上,到各亲友家拜年,不可或缺,为的是巩固和联络感情。对一些曾经发生过矛盾的人,经过拜年也会和好如初。这些传统年节的习俗,处处强调和谐、团结、大团圆,一年年不断重复,几千年来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强固的民族精神。

这种过年的团圆意识不是偶然的而是根深蒂固的,至少有3000多年的历史。腊祭百神,人神同乐,于是腊祭就成了百神的大团圆。祭天、接灶王神、祭祖,挂容像,也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祖先的大团圆。

春节中的和合精神

中华民族的和谐精神,在世界上非常突出,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英国历史学大师汤因比的结论已如前说。和合精神和谐文化传统美德,是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中国的民族精神。

这种和合精神,可以以柔克刚,最广泛地团结各民族人民,比如犹太民族,在世界各国差不多都能保持自己的民族独立性,惟独在中国不行,唐宋时代就来到中国的犹太人,早已融合在中国人民的大海之中了。这就是中国和合文化的伟大力量,中国民族精神的突出之处。

所以春节核心价值是永恒的:一个是感恩,一个是大团圆,还有就是痛痛快快地休息、养精蓄锐,准备来年更大的腾飞,为新的大丰收做好准备。

民俗就是生活中的美

民俗就是一种生活美,是人民的美好理想在现实生活中的体现,它是立体的、多面的、全方位的,因此春节时要把各种各样最好的、最理想化的、好玩的、好吃的东西都拿出来。这是人们心目中最美好的日子。

文艺以及衣食住行的种种细节和有关的传说故事等等,给人以感染、训练,并且年年重复,不断深化,逐渐加强、巩固,从而成为稳固的民族精神。

为什么节日庆典有如此之大的威力呢?节日庆典作为一种民俗文化,它是广大人民在长期社会实践活动中的集体创造,集中了集体的智慧和天才,融合了亿万人民的感情和理想。我们知道,人类是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创造的。民俗当然也是如此,也是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的。

而什么是美?美就是理想在现实中的体现,美的就是可爱的,理想的。所以,民俗就是当时当地的人们认为最美好、最可爱的一种生活方式。民俗的本质就是生活美,而节日就是生活美的高潮。在节日民俗中,蕴含着人们的生活经验、价值观念、审美理想与追求,这些都是民族精神的精髓。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就渗透在节日民俗的各种活动之中。

节日的信仰活动过去常被看成迷信,其实从另一方面看,也表现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相信通过自己的诚实劳动,一定能得到上天的保佑,得到幸福的生活。相信行善积德好人有好报,这也是节日演出的文艺节目的主要内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正是通过这些活动一代代传承下来,深入人们的心灵。民族精神就深藏在人们心中。

节日文化关系着民族精神的传承

现在的传统节日有渐衰之势,很多人都觉得连年味儿都淡了。其中的重要原因就是我们学校的教育和过去的传统教育存在脱离。现在的学校教育基本上是按照西方的体系来进行的,对青少年教育中缺少传统文化的成分。这就导致他们对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内的传统文化的不了解、不重视。现在的人喜欢过洋节,主要是猎奇的心理,主要以年轻人为主,追逐热情,但很多人对里面的文化并不了解。比如西方情人节,它是通过爱情悲剧而产生的一个节日。我国由神话故事牛郎织女而产生的七夕节,它实际上就是现实版的情人节,因为在封建社会不可能公开谈爱情。现实生活中人民大众不仅过七夕,还有正月十五闹元宵,都是青年男男女女表达爱情的好时节。有一首词:“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就是对它的经典描述。封建时代女子平时不能出门,在春节元宵的时候就可以打破规矩,相约好友去寻觅灯火阑珊处的那个他。

传统节日文化关系着民族精神传承。几千年来社会发展的历史都是如此,在当代当然也不会例外。然而,由于现代化的进程加快,传统文化受到很大冲击,如不注意保护就有传不下去的危险。节日文化的命运关系着民族精神的传承。它是不能淡化的,更不能取消的。

我们一方面要发扬传统,把传统文化中最好的东西继承下来,另一方面还要结合新的生活需要,新的生活条件不断创新。使节日生活既有传统韵味儿又有现代气息,使春节成为全世界中华同胞们最美好的节日。

(本文作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上一篇:中日新年习俗的异同及渊源探究 下一篇:《红楼梦》八种代表性的养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