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内部审计对企业内部控制的益处

时间:2022-09-19 09:53:19

论内部审计对企业内部控制的益处

【摘 要】内部审计和内部控制都是企业进行管理的重要措施。两者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有着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既相互作用又各自独立存在的基本关系。本文分析了内部审计、内部控制的的关系,同时就进一步加强内部审计,推动内部控制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企业管理;内部审计;内部控制

一、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概念及特征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相关规定,内部审计是独立监督和评价本单位及所属单位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的行为,以促进加强经济管理和实现经济目标。内部审计具有服务的内向性、工作的相对独立性、审计工作程序的相对简单、审查范围的广泛性、审计实施的及时性等特征。内部控制的概念与特征为,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结构和全体员工共同实施的、旨在合理保证实现企业基本目标的一系列控制活动。这是企业为实现自身的战略目标的活动,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一种基本要求,是企业推动各项工作的基础,也是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和防范风险的一种有效机制。内部控制具有全局性、常规性、潜在性、关联性等特征。

二、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关系

(1)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两者的工作对象与目的相同,而两者的区别则主要表现在各自的工作方法上。内部审计的目的在于协助管理层调查、评估内部控制制度、适时提供改进建议,以求内部控制制度得以持续实施,而内部控制的基本目的在于促进组织的有效运营。在工作方法上,内部审计主要是内审人员审核和评价会计记录、财务状况,以及各种经营与控制系统,用以确定企业的政策是否得到贯彻,建立的标准是否得到遵循,资源的利用是否节约而有效,单位的目标是否实现,并对企业管理工作提出建议。而内部控制则是由企业董事会、经理阶层和其他员工实施的,通过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和交流、监督等五个方面来开展工作。(2)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既相互作用,又是独立存在。在实际操作中,内部审计和内部控制密不可分,没有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作基础,就不能开展内部审计;没有健全、良好和运转正常的内部控制,不仅加重了内部审计工作量,而且会加大了内部审计的风险,从而制约了内部审计的发展。反之,没有内部审计对对内部控制客观公正的审计、有效的评审和根据审计结果提出的改进建议,内部控制也只能原地踏步。但是,内部审计不能代替内部控制,内部控制的内容涵盖了控制环境、会计制度和控制程序三个方面,比内部审计的范围要大;同样内部控制也不能代替内部审计。

三、正确处理内部审计和内部控制的关系,推动企业良性发展

(1)充分发挥审计的评估作用,正确评估内部控制的风险。内部控制活动首要活动从全局对风险进行人事、防范和控制进行评估,但由于组织内部各部门利益的出发点不一致,很难做到对全局的把握,而内部审计相对独立的特点,能客观地、从全局的角度考虑风险。因此,充分发挥内审的独立性优势,对企业风险进行全面、恰当的评估,并针对风险提出改进措施。(2)实施好内部审计,有效监督内部控制的运行。在实践中,企业根据自身实际需要,制定了内部控制的规章制度与程序,但由于缺少强有力的监督力量,使违反政策、制度与程序得不到明确的惩罚,导致制度失去权威,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内部审计履行监督职能,其直接目标是确保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以使内部控制的目标能够实现。(3)正确实施内部审计,全面评价内部控制。在实际工作中,内部审计人员对内部控制主要是内部控制设计的正确性和执行的有效性。内部审计主要是在制定阶段和实施阶段对控制系统作出评价,通过对正在制订和已经实施的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评价,提出合理化改进建议,达到参与组织内部控制建设的目的。(4)延伸内部审计,全过程参与内部控制。企业的经营活动是一个环环相扣的连续过程,缺少了任何一个环节,都不会全面反映的经营活动,因此,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体系,必须涵盖整个生产经营过程,包括事前内部控制、事中的内部控制和事后的内部控制。而作为内控工具的内部审计,也应该能相应地将工作范围延伸到这三个阶段上,才能对内部控制的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总之,企业的内部审计与企业内部控制,是企业内部发展的内部监督体系的一体两面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既不能割裂,也不能单独存在,内部控制是内部审计的基础,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前提,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共同推动企业的发展。

参 考 文 献

[1]李存根.现代企业风险管理审计[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2]张超.论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的改善[J].现代商贸企业.2009(4)

[3]熊汉兰.浅论企业内部控制[J].企业导报.2009(2)

[4]曹伟,桂友泉.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J].审计研究.2002(1)

[5]刘伟.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辽宁经济.2007(6)

上一篇:我国反垄断法中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条款的简析 下一篇:网络舆情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及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