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在未来 第6期

时间:2022-09-19 08:13:55

这,不是惊世骇俗

一个美国人在美国生病了。需要中国的医生做手术,要么是美国病人飞到中国治疗,要么是中国的医生远赴美国,这是常人合理的想法。但这个想法现在显然是out了。

看过电影《阿凡达》吧?为了穿越潘多拉雨林地区。人类穿上了“增强机动平台”服。从这台机器的座位上,操作人员手臂和胳膊的活动会传递给外部肢体。而贪婪的将军只要轻轻的做个挥拳的动作,巨大的机器人就会心领神会重重一拳挥出去,你认定这只是《阿凡达》里编剧的创意,现实生活里没有,很显然,这个想法也是out了。

个头只有分子层级大小的纳米机器人可以爬进人类的血管,在血管里行走。帮助人类进行健康检查和疾病治疗,在它爬进去的那一霎那。操纵这个微型机器人的医生的感觉是自己爬进去了。跟着纳米机器人的镜头,人类可以洞悉自己的身体,如果发现一颗讨厌的瘤,人类自己想摘下来。刚想完,发个指令,纳米机器人就给你摘下来了。

写字楼可以不建,办公室可以不要,甚至电脑键盘、鼠标都成了多余。只要你每根手指头的关节都连接传感了键盘上的功能,关节一动。你的电脑即刻接收到了你的指令。

一切都匪夷所思。

表面来看,上述想法近乎不可思议,但科学的事实是这并非天方夜谭:借助一个叫“达芬奇”的机器人手术系统和远距离实时通讯通道(比如互联网),中国医生只需看着从摄像头里传来的美国手术室的画面,对着虚拟的器官动手术,而美国病人的真实身体上,则有几只机械手在与中国医生的动作同步,这“手”跟人的手臂一样,也有肩、肘、腕三个关节。能够上下左右任意移动。甚至比医生的手更灵巧;所谓的“增强机动平台”服,也不是等到《阿凡达》的编剧想到了才有。几十年来。美国军方一直在开发有动力装置的外骨骼服,以便让士兵携带重型装备参加行动,帮助实施救援任务、工程作业、受伤康复:而纳米机器人爬进身体内部做手术,就只是把这个机动耳台做得超小,让他重复远处医生的动作而已!这是纳米技术中最具有诱惑力的内容,早在克林顿时期,美国就曾经宣布成立美国国家纳米研究机构,纳米机器人注入人体血管后,能对人进行健康检查和疾病治疗。也可以进行人体器官的修复工作、作整容手术、从基因中除去有害的DNA,或把正常的DNA安装在基因中,使机体正常运行,这些都已经快要成为现实;麻省理工大学多媒体实验室开发的“第六感装置”已经让鼠标和键盘成了累赘。无独有偶,东京大学开发出了“触控全息术”。这种远程显示可以保证用户在接触到投射在空气中的虚拟画面时会有触觉感受。一旦有物体打断了超声波的传输,压力场就会作用于身体部位上,这种改进了的全息触控方案能带给用户真实的触觉感受。

这些高科技技术和实例都是人类虚拟生活的前奏。未来的人类将这种种技术整合起来。就可以生活在数字技术创造的虚拟世界里,人类浸淫在这个世界中。就如同人类生活在这个“现实”的世界中一样。这,不是惊世骇俗。

虚拟世界的Architect

虚拟生活的终极形态到底是什么?也许中山大学哲学系的翟振明教授能告诉你。翟振明是目前我国国内极少数的富有原创性的哲学家之一,在国外被誉为虚拟世界的思想先驱之一。1998年。翟振明在美国出了一本叫《Get Real》的书,翻译成中文名字很拗口――《有无之间:虚拟实在的哲学探险》。很少有人能读得懂。在这本书里翟振明首先在技术构架上设计了一个可以一步步操作的虚拟世界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思考虚拟的世界和人类的“现实”世界到底哪个更真、虚拟世界的生活是否有终极的价值,是否值得生活于其中的人去捍卫等等创造性的问题,最终。他发现虚拟世界与人类实在的世界、实在的空间具有同等的实在性和完全的等价性,人类不可能通过人工智慧创造人的心智,但是人类可以通过虚拟世界来重新创造一个经验世界,虚拟生活和所谓“现实生活”一样真实。

翟振明甚至还建造了一个虚拟实在未来发展的假想时间表, “不能被当作预测”,他很严谨的声明了这一点。按照这份假想时间表。随着计算技术的发展,2001年的时候,技术上。人类能达到眼镜式三维图像荧光屏再加上立体声耳机被装在头盔上,用无线电波与计算机接通;到2008年的时候。人们戴上传感手套后手臂、手掌、手指的动态形象在眼镜式荧光屏上出现,代替触板和光标。这都很有些赛博朋克预言的味道。

最开始,翟振明把时间表写到了5000年。“5000年,人们开始创造新一轮的虚拟实在……”几年时间后,翟振明又把时间提前到了3100年。原因是他写书的第二年。即1999年,《黑客帝国》(The Matrix)就拍出来了,2003年出来的一个基于因特网的虚拟世界――Second Life更是不同凡响,过几年有了中国的HiPiHi虚拟世界,再到后来的《阿凡达》,所有这些从实业到电影业的事件,与他时间表中的“非预测”非常吻合,连翟振明自己都惊到了。

还有一个值得一提的人是科学家吴健康教授。在2002年到2006年间,吴健康是新加坡信息与通信研究院首席科学家,现在是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和自动化所“传感网络与应用联合研究中心”主任,传感网络系统研究方面的专家。吴建康带领他的团队研究出了一个神奇的“小盒子”:这个跟火柴盒差不多大小的盒子只要佩戴在老年人胸前,无论老人是处在走、坐、站还是小跑的状态,正在远方上班的儿女的手机上,都会随即显示出老人的运动状态和心电图,这个技术应用在医学领域前景十分广阔。而吴健康的这个传感技术。正是《阿凡达》电影制作中用到的动作捕捉和面部捕捉的同种技术。

在很长的时间内,这些在虚拟世界里操作现实世界可以做到的主体技术被运用在领先的医疗、工业设计和科研军事方面。而把这一切技术整合起来,再与网络世界对接。所有物理世界的操作都不用出来进行,这意味着什么?

经这么一提问,沉浸在具体技术研究中的人也会吓一跳:这意味着人类可以设计出一个自己要设计的虚拟世界。并且可以永远“宅”在里面不出来。这不只是上上网了。而是一个独立于现实的虚拟世界!

“我们是虚拟世界的Architect,虚拟世界的建筑师”。翟振明这么形容与自己志同道合的这么一帮人――科学家、学者或是工程师。

前不久,中山大学批准翟振明在校内挂牌成立一个叫“中山大学虚拟世界研究中心”的机构,翟振明也正准备与中科院的有关机构在虚拟世界理论和实用领域开展更深入的合作。

史上最巨大的创意

有了高科技的前奏和虚拟世界的推进,有了哲学家的思考和科学家的科学实践、实证,现在,让我们来畅想一下虚拟撬动的美好未来。

在虚拟生活真正来临的时代, “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

规於牖,以知天道”,老子所描述的境界,在虚拟未来里可以真正实现。人类可以彻底的宅在家里,宅在未来,但又“走遍”天下。

地球上的每个人都拥有了自己的阿凡达,但这个阿凡达到底和自己有何关系呢?先看看现在的虚拟世界,比如美国的SecondLife或中国的HiPiHi,你一旦注册。就有了一个三维立体的人体形象。这个形象随你的键盘或鼠标操作在电脑显示的三维立体环境里随意走动。这就是你的阿凡达。你的阿凡达与其他人的阿凡达在虚拟环境里相遇交流,在这个虚拟世界里建造山峦湖海宫殿居所。美国的奥巴马总统和韩国的李明博总统在当选前都通过自己的阿凡达在Second Life里面竞选,因为在这个虚拟世界里已经有几千万代表各自个体的阿凡达在这里“生活”着。他们也是潜在的选民。许多著名大学都在这里设立校园,如哈佛的法学院就在这里建有教学用的模拟法庭。还有几个国家的政府在这里建立办公场所,包括inter和IBM在内的大公司都在这里设立分部。在这里,人与人的交往,都通过阿凡达实现。

但是,现在这样的虚拟世界,只是科学家们设想的未来虚拟世界的“胚胎”而已。我们还要把现在已经存在的几种分散的技术加以整合,才能基本形成真正的虚拟世界的雏形。首先,电脑屏幕应该撤掉,代之以随身移动的眼镜式立体显示器让人的双眼接受立体影像;其次,键盘和鼠标也不能要,代之以检测身体动作的传感装置作为人向电脑输入信息的界面。这样,你原有的身体形象不见了,而阿凡达成了你唯一的可见身体,并且像电影中的装甲平台那样完全重复你身体的动作。这样,加上与形象动作配合好的立体声响,你就在感觉上完全进入了虚拟世界。在此基础上再加上触觉的配合,你就可以触摸虚拟世界里的物体,与你的恋人拥抱,等等。这样,感受意义上的“物理”性质的赛博空问就形成了。只是,在这一阶段,尽管你的感觉与在现实世界里已经很难区别,但我们的工农业生产等活动还要出来才能完成。

再进一步,就是将“遥距操作”技术整合进来,在虚拟世界内部操控真实世界中的一般机器和机器人来完成工农业以至军事的运作,这就像现在北京二炮医院里的达芬奇手术系统,它使医生能够以三维虚拟技术为人机互动界面为真实的病人做微创手术。这样。像吴健康教授研究的人体传感技术就很重要。设想一下,把这各项现有的技术整合在一起,如果作为中心处理器的计算机的计算能力大大提高,我们就可以一直沉浸在虚拟世界里进行“可持续发展”了。再设想我们的后代从小就生活在这样的“物理”上的赛博空间里,虚拟世界就成了首先被默认的世界,而我们现在这样的现实世界。对于他们来说就是很陌生而“不真实”的了。

可以想象,当这些技术应用全部实现时,世界也许全部由宅男宅女们构成了。但大家的感受可不“宅”,而是自由自在游遍天下。

像时下火爆的相亲节目也大可不必追着上了。因为,在地球的某条街道的某个酒吧。你和我的阿凡达相遇了。远方的我喜欢上了你。远方的你也喜欢上了我。于是。你和我的阿凡达相视一笑,相爱了……

上一篇:虚拟撬动未来 下一篇:你我都是造物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