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新课改要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时间:2022-09-19 08:09:19

适应新课改要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摘要:教育最重要的目的之一便是教会学生科学地思考。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求异思维,培育学生形成讨论的习惯更进一步触发创造性思维,从而真正实现创造性突破。

关键词:求知欲;求异思维;讨论习惯;发散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即反映事物本质属性和内在、外在有机联系,具有新颖的广义模式的一种可以物化的思想心理活动。这是人类智慧最集中表现的思维活动。它使人类突破各种自然极限,在一切领域开创新的局面,以不断满足人类精神与物质的需求。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重视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对未知世界始终怀有强烈的兴趣和激情,敢于探异求新,走进新的学习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不难看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当今社会极其重要。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笔者认为要注重以下几点:

一、培养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精辟地指出:“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图。”语文作为一门开放的学科,与生活同在,色彩斑斓,生机盎然。按常理说,学生应该十分喜爱。而事实上,不少学生除了应付考试外,大多感到语文索然无味,少读少写,甚至不读少写,无求知的欲望,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采用在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直观、生动、逼真的画面,悦耳的音响,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而恰恰是这些陌生的信息,能给学生以新异感。正是这种新异的刺激,往往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课文的讲解中我就为学生展示了关于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图片,这一视觉上的冲击让学生对这篇文章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并产生了“这样一个人间炼狱为何要说没有什么新闻”的疑问。

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以新课标所提出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目标,以培养学生发散思维为切入点,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突破原有的知识圈,从一点向四面八方想开去,并通过知识、观念的重新组合,寻找更新更多的设想、答案或方法,积极培养生的发散性思维。

如,在《项羽之死》的教学中,笔者设计了“项羽之死是天命还是人为”的探究性问题,并给出了历史名人对项羽的评价作为参考,让学生自己发散思维,畅所欲言。学生表现出了积极探索的创造性。

三、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笔者在教学中常常会对学生说:“老师想听到不同的声音。”“谁有更新鲜的想法?”并以此来引导学生进行更好的求异思维。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求异思维冲破习惯的思维定势,沿着不同的思维方向去思考,探索新的远景、途径、假设,寻求多样性答案,另辟蹊径,得到“柳暗花明”。同时笔者认为教师应让学生懂得“尽信书,不如无书”,让学生大胆质疑,疑是学习的开始,有疑问才会去探索。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而因势利导、巧妙置疑是求异思维的问路之石。

四、培养学生讨论的习惯,触发创新思维

学会合作是时代对人的基本要求。课堂上小组讨论的形式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表现自我和欣赏他人的机会,有利于学生学会人际交往,优势互补,触发创新思维。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不再是“一根粉笔,一张嘴”的模式,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相信学生的能力,减少对课堂的控制,把课堂真正交给学生,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让学生从被动的学习中解救出来,在交流与碰撞中触发创新思维。

总之,教育最重要的目的之一便是教会学生科学地思考。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求异思维,培育学生形成讨论的习惯,更进一步触发创造性思维,这样才可能真正实现创造性突破。

(作者单位 青海省西宁市第十四中学)

上一篇:如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实施“设疑”方法 下一篇:浅谈多媒体辅助作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