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新教师如何研读语文教材

时间:2022-09-19 07:04:16

例谈新教师如何研读语文教材

正确研读教材,准确把握文本,对新任语文教师而言至为重要。也许有些语文教师会说,有教材、教参,还有那么多丰富的网络资源,“教什么”自然不是件难事。实际上,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是有很大区别的。现以人教版模块五的《咬文嚼字》一课为例,做一些浅析。

一、研读教材:理解编者意图

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清楚“编者认为文本的教学价值在哪里”。

一是研究单元提示。编者的意图往往直接呈现在单元提示中,模块五第三单元的单元提示是这样写的:“这些文章或探讨艺术表现的语言形式,或评论某种美学现象,都持之有故,自成一家之言。”这些语句就表明:本单元安排的主要是文艺理论方面的文章。

单元提示的第三段还写到:“学习本单元,除了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最好能够调动自己平时阅读作品的艺术体验,与文章中的相关评论做一番比较。不妨参照这些文章的写法,试着对自己熟悉的作品也做一点分析和论说,这对于提升我们的审美品位,增强文艺评论的能力,当会大有裨益。”

这段话实际上是在说单元教学的任务:任务一是把握文章观点;任务二是个人阅读体验、文本的比较和印证;任务三是尝试对自己熟悉的作品写一点分析和论说。这三项任务,体现了教材对学生能力层级的不同要求。由于这三种心智水平的层级不同,因此编者运用了不同的措辞:“把握观点”“最好能够”“试着”。如此,教师就可以根据不同的学情来确定教学重点、设定教学目标、做好活动设计、布置练习和作业了。

二是思考课后练习。《咬文嚼字》一课的课后练习是这样设计的:①作者举的下列例子分别说明一个什么道理?(例子略)试分别加以概括。②在全班或分组讨论:对马南和朱光潜先生“咬文嚼字”的不同见解应该怎样看?③作者说: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理由是什么?试从自己的写作体会或者读过的诗文中举例说明这个论断。④从读过的诗文中举例说明“套板反应”及其危害。

练习的第一题,考查论证材料和论述观点的对应问题,与单元提示中任务之一的指向是吻合的。练习的第二题、第三题、第四题与单元提示中任务之二及任务之三是吻合的。其中第二题,编者提供的活动方式是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丰富自己的认识,不断完善甚至调整自己的观点,逐渐深入理解马南和朱光潜先生观点的区别、条件和适应情况,进而形成较为辩证的观点。

通过研究单元提示和课后练习,再联系课标要求,教师就能清晰地把握好教学目标了。

二、梳理教材:找寻文本价值

教师要思考:这个文本承载的核心知识和能力是什么?这一文本的独特价值在哪里?这一文本安排在这一模块的依据是什么?安排在这个学段的原因和条件是什么?以第三单元为例,其具体做法如下。

一是系统梳理教材。系统梳理教材的目的在于,从整体性和系列性的角度,定位文本教学价值。经过梳理,从整体性上观察,教师不难发现其文本具有唯一性,而这唯一性就一定是学生未然和应然的教学内容。从系列性角度来看,笔者发现,这一单元教学的可行性,体现在这一学段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相关知识和能力基础,特别是模块四的社科随笔,为本单元的文本学习奠定了较好的基础,这是学生的已然状态。如此,教师就可以依据这类文本的特点,对照课程标准对学生核心知识和能力的教与学进行准确定位了。

二是整理单元文本。教师要思考,编者为什么要这么安排单元篇目的顺序(系统性)?这篇文章和其他篇目的联系在哪里?单元文本的共同点和差异在哪里?这样,教师才能更好地确定各篇目教学重点。

显然,本单元的三个文本都是讨论文字和文学的。《咬文嚼字》讲的是文字的使用、联想意义,进而谈到文字使用的刻板效应;《说“木叶”》讲的是“木叶”的使用源流、内涵外延,再谈到意象及语言暗示性问题;《谈中国诗》从文学比较的角度,讨论中国诗的特点及中外诗歌的共性。

文本内容,小而言之是文字现象、文学现象,大而言之是文艺现象、文化现象。所以,每个文本都从感性认识谈起,再到理性思考,颇有些文化研究的味道。在学生的阅读体验、写作经历和日常生活中,其实有很多现象值得关注、思考和研究。因此,教师在单元结束后,可以组织一些讨论或者专题研究,让学生聚焦文字、文学、文艺和文化的具体问题,这样既可以深入理解教学内容,又可以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思考创新的能力。

三、细读教材:做好教学设计

教师要善于把文本独特的阅读价值,转化成教学价值。比如《咬文嚼字》一文,就可作为文艺评论类文章的范本。因为它从阅读与写作、咬文嚼字效果等方面,精选了大量典型、精辟的实例,其道理与例子、观点和材料结合紧密,令人信服。行文采用“总―分―总”结构,章法严谨,持之有故,自成一家之言,展现了朱光潜先生严谨的治学精神。因此,《咬文嚼字》一文具有极高的教学价值。

依据前面所做的整理和分析,教师可以把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为以下几项。

一是通过阅读课文,提取并理解作者所持观点。二是通过筛选文章使用的材料,理清全文的篇章结构。三是通过交流、讨论材料与观点间的关系,整体把握作者缜密的行文思路。四是通过自己的写作体会或者读过的诗文,举例说明文本中的相关论断,并进行交流与讨论。五是培养学生阅读、写作的严谨精神,养成严谨的人生态度,并在阅读中养成品评和挖掘文章内蕴的良好习惯。

当然,这是全文的教学目标,具体到课时目标时教师还要进行细化。此外,在教学时,除了梳理、概括之外,教师还可以运用表格形式,帮助学生建立材料与观点间的联系。

同时,教师还可以利用课后练习,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培养学生对语言的迁移应用、实践创新能力,也可以根据学情来设计练习和作业。例如,题目可设计为:文学作品中的文字往往有联想的意义,本文谈到诗歌语言中的暗示性问题,二者的意思是一样的。在我国诗歌中,如“梅”“月”“梦”等,都具有暗示性,能引起读者的联想,试举例说明。再如,可将题目设计为:随着网络的普及,出现了网络语言,像“女汉子”“正能量”等,请阐释这些词语的内涵。教师还可以就现代网络阅读这一文化现象,请学生谈谈对“微阅读”的看法。

综上所述,语文教师只有清楚了“教什么”,才能更好地思考“怎么教”。或者说,教师只有知道了“教什么”,才能依据课标、教材和学情做好教学设计,科学、顺利地开展教学活动。

上一篇:平板电脑进数学课堂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 下一篇:探讨测绘技术如何在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