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兴古镇 最后的明清田园画卷

时间:2022-09-19 04:58:29

【前言】龙兴古镇 最后的明清田园画卷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在古时候,龙兴作为重庆前往西安的第一个驿站,当然是重要的交通枢纽。那时候从重庆入陕,需要翻山越岭,经过若干个古驿站,而龙兴古镇,就是出渝的第一站。时间进入民国初期的时候,隆兴场改名为龙兴场。到本世纪20003年的6月,龙兴场合并了周围的天宝寨镇等6个村,...

龙兴古镇 最后的明清田园画卷

一切都和那位

落难的皇帝有关

在传说中,明代皇帝朱元璋的长孙建文帝朱允,被燕王朱棣夺走帝位后,逃难来到重庆,躲在“隆兴”庙宇中藏身,最终摆脱追兵,得以安度余生。

由于建文帝来过这座小镇,也就是有一条“龙”来过这里,所以,当时的“隆兴”镇最终改名为“龙兴”,并沿袭至今。同时,这里的许多地名和这位落难的皇帝也有关:朱允骑马经过的太洪河改名为御临河,当时藏身的小庙也被称为“龙藏宫”。

关于改名之后的龙兴,江北县志上的记载是这样的:到明初的时候,已经开始有小集市,进入清初时期,由于商品经济发达,从而开置了隆兴场。

在古时候,龙兴作为重庆前往西安的第一个驿站,当然是重要的交通枢纽。那时候从重庆入陕,需要翻山越岭,经过若干个古驿站,而龙兴古镇,就是出渝的第一站。时间进入民国初期的时候,隆兴场改名为龙兴场。到本世纪20003年的6月,龙兴场合并了周围的天宝寨镇等6个村,形成了现在龙兴镇的规模。

几百年的风风雨雨仿佛转瞬即逝,而龙兴古镇几经兴废变迁之后,直到20009年才经过重新整修后开街,从那时起,这座身处闹市的桃花源,就像“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少女一般,慢慢从历史里探出头来,逐渐展现在世人面前。

梦回明清

老街上的悠悠岁月

从高处鸟瞰古镇,一条狭长的街道迂回蜿蜒,长长的道路两侧,是青砖黑瓦的典型巴渝民居。古镇上遍布着众多弄堂,长长短短,深深浅浅,甚至还有80cm宽的小弄,有的终年不见阳光,有的仅仅是两户人家的排水沟,更多的则是当年小镇上的交通要道。这些小弄就好像一根根网绳,将整个小镇联成一张四通八达的网,从每一点出发,都可以到达任何一个目的地。

街是老街,青石砌成,细工铺就;房是旧屋,悬梁挑檩,乌瓦白墙,只要随意在老街走上一圈,便觉得回味悠长。

别致的人和事都需要时间来打磨,正如曼妙的风景需要一双会发现的眼睛。进了老街,旁边就是一楼一底的店铺,多是川斗木结构,竹木夹壁、白灰粉墙、小青瓦屋面,古朴典雅。花花绿绿的摊子上摆满各种各样的小玩意。不逢场的时候,这里很幽静。铺面依然营着业,但少有顾客光顾。没有买卖,人闲,店家们也不急,也不主动招揽生意,仿佛他们的活计就只是看看日出日落或者品上一壶茶。街边的老茶馆里,街坊邻居总是在一起聊着永远也聊不完的龙门阵;小酒馆中,三五朋友就着花生米喝着小酒,不管是中午还是傍晚,永远传来让人酥麻的酒香。而女人们大多喜欢坐在街边的小凳上织毛衣、纳鞋底,看着孩子们嬉笑的身影在巷尾飘来飘去……不知不觉中,老街的一天就这样过去了。

在古镇的老街,你甚至还能看到失传了多年的老手艺。

一位上了年纪的剃头匠在老街边的戏楼上摆开摊子,施展着熟练而轻巧的顶上功夫,剪子与头发接触的声音有韵律地响在岁月的琴弦上;一位老中医在相邻处铺开药摊,被风干的植物的枝干茎叶整齐地躺在地上,散发出浓郁的药香,尽管头发全白,但老中医仍然精神矍铄,偶尔有病人来,老中医会捏住病人的脉搏,望闻问切,再熟练地抓上几把中药,用纸包好,亲切地递过去。

不远的一处店面,盛放着一罐一罐的野生蜂蜜,门口留着养蜂人的联系方式。紧挨在旁边的,是一家丝绸铺,布匹像绽开的画布一般放置在店内,裁缝在门口,一高一低地踩着缝纫机,一不留神便织出了整个春天。

龙兴古镇上的豆干和豆花饭都是当地一绝,豆质优良,色香味俱全。老人们吃完豆花饭后,总喜欢裹上烟叶,塞在用苦蒿茎做成的烟杆里,缓缓地吸着,火头明灭,轻烟缭绕,四周就多了淡淡的烟草香。

位于丁字拐老街的街尾,当地人用粗大的木柱、乌黑的泥瓦建成了长约四十五米的雨棚,人们歇息在此,躲了雨的倾盆,也避了日的暴晒,迎面而来的是阴的清凉以及微风徐徐的吹拂。人在雨棚底下,眼前的街道陡然暗了下来,而身后,是热闹的新城镇。这些雨棚仿佛是一个时空隧道,一头连着明清,一头接着繁华。

一条小街

三种宗教,三种历史

小小一条街,包容了三种宗教,三种历史。相信整个重庆,很难再找到第二处这样的地方。在古镇一条不足1500米的石板长街上,同时存在着寺庙、道观、以及教堂。

龙藏宫和禹王庙是龙兴古镇历史最悠久的两座古庙,相距不过250米,龙藏宫因为建文帝而得名,禹文庙则建于清朝嘉庆九年,它们都是龙兴古镇百年兴衰最好的见证者。曾经,这里香客无数,带动了周边的商家和客栈,从而使龙兴镇成为当时江北县有名的旱码头。但历史进入近代之后,它们在兵荒马乱的时期全都遭到破坏,至今尚未完全修复。

如今的龙藏宫,一片萧条。当年平整的石板地,如今长满了杂草。简陋的廊柱上,照例贴着对联: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记者来的时候,整个龙藏宫,只有一个道士跪在三清神像旁敲击木鱼,振振有词的诵经声里,当年余烟袅袅的香烛架显得冰冷无比,架上竟然没有任何一柱香客供奉的香火。

禹王庙如今唤做龙兴寺,又称龙兴居士林。庙里仅两个僧人。全靠各地自愿来此的居士相帮着维护,粗茶淡饭,诵经化缘,不以为苦。禹王庙是四合院布局,大殿前面有巨大的牌坊,书着“帝德神功”四个大字,想来这是对大禹一生的评价。木质牌坊掉了些漆,露出一些本来的颜色,石质廊柱经过风霜雨雪的拍打之后,显得有些风化。据老人们讲,当年在牌匾前,曾有一左一右两只石狮护卫,但在中被销毁了……如今,这里只剩下两株高大挺拔的黄葛树,巨大的树荫倾斜而下,盖住了大半个庭院。

位于街尾的福音堂,相传是清末法国人来此传教时修建的。和龙藏宫与禹王庙一样,在时期,福音堂也遭到毁损。现今的福音堂,只余下斑驳的灰墙,偶尔有教徒来此,举行礼拜,唱诗班的歌声飘扬在龙兴古镇上空,为这座百年老镇染上了少许西方色彩。

妙的是,不管是龙藏宫还是禹王庙,门口都搭了一座戏楼。人们进进出出,去庙里朝拜或许愿,而戏子则在戏楼上表演着悲欢离合,实在很是奇妙。据统计,早在很久之前,龙兴街上就有了川剧座唱、茶馆评书、秧歌腰鼓等文化活动。而经历了百年风霜的戏楼,仍然保存完好,雕梁画栋,人物花草,无一不栩栩如生。站在这座戏楼面前,人是很容易就被带回到那个歌舞升平的年代――舞台上张灯结彩,锣鼓喧天,艺人们在台上施展绝活儿,周遭排开八仙桌,坐满全村的戏迷。当然,一碗茶、一盘炒花生、一堆椒盐瓜子是必不可少的调料。有讲究的大户人家,还要加一碟京果明果、米花糖,甚或还有一碟敲碎了的冰糖。一边品着,一边嗑着,一边嚼着,一边聚精会神地瞧戏、感叹。

这不得不让人心生疑惑,佛门是清静之地,讲究的是清心寡欲,杜绝七情六欲以及一切红尘事,但唱戏的从来都是唱着悲欢离合大爱大恨,怎能出现这边上演着痴情儿女戏,那边念得个六根清净?这样的情景很难再在别处发现,想来这正是龙兴镇的地域特色,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兼容和海纳百川,才能让小小的一条街上,藏着三种信仰,三种文化。

试想这样的一处场景,有人念着大悲咒,有人颂着道德经,有人向上帝祈祷做着弥撒,更有人唱戏唱出一片姹紫嫣红。它们都存在于一条街上,青石板路堆积的,不只是岁月,更是一种宽容的胸怀和精神。

望族传奇

刘家大院和贺家寨

数百年间,龙兴场经历了大起大落,繁华衰败。这期间,历代文化名人共计有两百多位,也出了很多望族大户。但昔日的风光经过雨打风吹,只余下一些断壁残垣可供我们找寻和回忆。龙兴古镇上尚存的刘家大院和贺家寨便是仅存的两处望族大院。

大清道光二年秋,一个外乡小伙子来到了龙兴场,每逢赶集,小伙子很早就在龙藏寺内单石坝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将一把油纸伞撑开翻转过来,再从麻布口袋中取出枕头麻线摆在伞上,张口开始吆喝,这个小伙子一口川西口音,浓眉大眼,举止沉稳,他就是刘登吉。

这天,龙兴场行的大户贺家老太爷也来赶场,正好碰上刘登吉起劲儿的叫卖,贺老太爷停下脚步和他攀谈,得知刘登吉从小丧父,和母亲相依为命,本来打长工攒了点钱准备做点小生意,不料被贼人盗空,老母一气身亡。刘登吉变卖家当,安葬了母亲,背着一身债务背井离乡,辗转来到龙兴场……

贺老太爷听完他的故事,资助了刘登吉一百两银子。有了本钱的刘登吉开始做棉纱生意,由于脑袋灵光,做生意实诚,刘家家产一天比一天壮大。

到了道光八年,刘登吉决定向市集发展,在龙藏寺外买了旧铺面修街房,也就是今天的刘家大院。街房采用三开五进的格局,为土木穿斗房,为了防火防盗,周围修建了四丈高的封火墙,让四面八方的屋檐水都往封火墙内流,以示聚财。街房名曰:“瑞祥号”,内称“登吉堂”。 如今的刘家大院,早已失去了当日的辉煌,仅能从断壁残桓中想象当日的兴盛。整座大院呈深褐色,白色粉墙,窗小,窗棂密,仅三四进中间有一狭小天井。屋里摆设的老式家具,散发着一股陈腐的霉味,让人觉得有些寒气逼人。唯中堂大厅挂着一幅对联,给晦暗的刘家大院增添一丝喜气。对联内容富贵洋溢,是乡绅祝贺刘家姑爷五十大寿的:宵汉鹏程腾九万,锦堂鹤顷三千。横额却是一块匾,题的三个字是:鹤鹿春。

文字喜气,承载文字的牌匾却是新旧鲜明。悬挂对联的木板油漆尽落,只勉强认得出字,保留了历经数百年风雨的本来面目。横匾则油面刷金,显得金碧辉煌,与沉重的古宅不相匹配,想来应该是后人为了宣传特意修饰一新的。

传说中的贺家大院,离镇五里地,当年修得甚是气派,可惜现在只余下一座贺家古寨。 贺家寨是清末贺家大地主为防兵患匪祸而修建的。寨子修建在一块高地上,巨大的条石垒成一丈多高的寨墙,从而独立形成一座城堡。城堡四周地理位置险要,有两面是深潭沟壑,有两面是百米悬崖。寨墙上筑有箭垛,步道环绕,可周围巡视,相互交通,配合援手。寨子在东西两边开有城门,坚固高大,易守难攻。据资料介绍:“堡内戏楼、蓄水池、沼气池、防空洞、碾米槽、粮仓等保存完整。堡内房屋都是二、三层穿逗结构,竹木土墙壁,其建筑之宏伟壮观,令人称奇,是重庆少有的古城堡之一。”

沿着深潭和峭壁间一条宽约三尺的独路走进古寨东门,可以清晰地发现:古寨的泥土墙剥落后露出里面的竹木,窗棂不在,檩条半悬,一片狼籍,唯有蝴蝶在断垣残壁间翻飞,鸣虫儿在花间草丛低吟……

多部电影的

取景地

08年,一部《疯狂的石头》让全国观众都知道重庆有个罗汉寺。而事实上,片中除了少部分是在罗汉寺取景外,其余大大小小的庙宇,大多取景自龙兴古镇。

在这座古镇上,至今保留着较为完整的老街道和老建筑,加之不设门票,近些年来,已吸引多部电视剧和电影在此拍摄。如果你眼睛够尖,观察足够仔细,就会发现:《一双绣花鞋》、《雾都魅影》、《三岔口》等等影视作品中,那些古朴的建筑,宁静的街道,并非来自别处,而正是来自这座小小的古镇。太多的镜头和快门定格在此,纪录下了它最好的时光。

有趣的是,当地居民也因此获益,过了一把戏瘾。在龙兴镇老街上,有处小铺面,平日里关着门,铺面上立着牌匾,匾上写着:“龙兴古镇影视拍摄群众演员协会”,底下还留着电话。在老街上一问,发现这里的很多居民都在热播的影视剧当中“露过脸”。57岁的高永生,退休前曾经是铁路系统上的技术人员,如今成了活跃在龙兴古镇上的一名群众演员。他非常兴奋地告诉记者:“今年就拍了四部电视剧,而且大部分都有台词。”

百年的历史穿梭而去,当年在这里来往的人们没有想到,曾经站在御临河畔,石门桥上看风景的他们,如今自己的故事沉淀下来,也成为了别人的风景。而龙兴古镇,用一双素手,一只画笔,细细地将烟云与过往描绘在这幅画板上,不经意间,便勾勒出了整个似水流年。

上一篇:每年春天 都应该有一次出游 下一篇:唐家沱密码 解读川江航线上的中国命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