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学储宝 做勇于追梦的档案人

时间:2022-09-19 04:10:06

积学储宝 做勇于追梦的档案人

摘 要:在放飞梦想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理想和抱负。积学储宝是立世之资本,是追梦圆梦之基石。作为档案人应该认真清除种种思想障碍,充分发挥档案管理工作的心静、务实、关注细节等优势,积极投身到建设书香社会的潮流中去,坚持从现在开始,从点滴做起,勤奋地持之以恒地动手动脑积学储宝,不断地充实和完善自己,使生活更有情趣,让人生更加精彩。

关键词:积学储宝;追梦;档案人

中图分类号:G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8-0170-03

党的十以来,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要求,其中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经提出,就释放出强大的号召力和感染力。指出:当今时代是放飞梦想的时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美好梦想。中国梦的广阔舞台,为个人梦想提供了蓬勃生长的空间;每个人向着梦想不断努力,又都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重要力量。但梦想的实现并非易事,需要付出心血和汗水。追梦圆梦的过程,应该是潜心积累知识、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动手动脑积学储宝,是不容忽视、不可逾越的重要环节。笔者从档案资料管理的视角,谈谈积学储宝对实现个人梦想的主要功能及实际运用。

一、积学储宝的含义

“积学”,顾名思义就是知识的日积月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知识的积累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间接的,主要是读书,博览群书,杂取博收;二是直接的,主要来自个人生活体验。不管间接积累还是直接积累,都要从一点一滴做起。我国历史上就有“积叶成本”的故事。小说家刘心武最初的小说创作经验,就是通过“一分钟小说”,点点滴滴积累起来的。他注意揣摩作家们的作品,注重从生活中、从别人的作品中积累辞藻和修辞手段,摘记好词好句。为了捕捉富有诗意和理趣的意境,曾有意地观察、体验过自己置身其中的许多生活细节。

“储宝”,就是告诉人们,知识的积累绝不是盲目地索取,而应该是有选择的。首要的是选择好书。与网友聊读书,他说:“好书是那些能够给人以感染和力量的书,让人了解大学问家的思想和风范的书,特别是那些震撼人的灵魂的书,激发人的斗志的书。”有人还非常形象地把读书治学分成四类:第一类好比计时的沙漏,注进去,漏出来,到头来一点痕迹也没有留下。第二类好像海绵,什么都吸收,挤一挤,流出来的东西原封不变,甚至还脏了些。第三类像滤豆浆的布袋,豆浆都流了,留下的只有豆渣。第四类像是宝石矿床里的苦工,把矿渣甩一旁,只拣些纯净的宝石。积学储宝,既不能像沙漏、海绵,更不能像滤豆浆的布袋,而应该像宝石矿床里的苦工那样,在浩瀚的治学海洋中,认真汲取中华民族五千年积淀的精神财富,让人世间一切文明养分滋养和丰富自己,使自己生活得更完美、更自信。

二、积学储宝是实现梦想、成就未来的基石

积学储宝是涵养精神气质,以求自我完善的重要途径,是档案人立世之资本、追梦圆梦之基石。积学储宝对于拓展自我、提升素质,突出地表现在固本、补拙和升华三个方面。

固本,就是通过积学储宝,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促使已占有的知识更加系统、更加完善。鲁迅在青年时代既重视文学,又努力学习自然科学,所以他不仅能创作小说、散文、杂文,又能从事评论和翻译,成就了一代文学巨匠。通过积学储宝,不仅能使自己成为本专业名副其实的行家里手,同时还能多学多练几手,多方面地充实自己、积淀自己。观察分析工作中的问题,就可能比别人站得更高些、看得更远些;处理问题,就可能会得心应手地找出几种可供选择的办法,并在其中选出最佳方案。

补拙,就是通过有针对性地加大积累知识的力度,从而有效地弥补自己的缺陷和不足。比如,在世界享有盛誉的数学家华罗庚,他既没有正式上过大学,也没有进过研究生院,只有一张初中毕业文凭,他的自学是靠一本代数,一本几何,一本只剩五十页的微积分起步的。他的经历,就像他所说的“科学成就是由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唯有长时期的积聚才能由点滴汇成大海。”清朝大学士李光地在《家训・谕儿》就直截了当地告诉家人:“凡书,目过口过,总不如手过。善于动则心必随之。虽朗诵二十遍,不如抄撮一次之功多也。”就是要做到用心读书,看读二十遍,不如抄一遍。这种做法虽然有些笨拙,但对于扎实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还是很值得借鉴的。

升华,就是经过长时间的艰辛积累,不断净化自己的思想境界,等于接受了一次又一次的文化洗礼,“腹有诗书气自华”,人的精神状态和创造性劳动的热情就显得与众不同。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这些大文学家的产生,其重要条件之一,就是博览群书,进行过刻苦学习。茅盾在二十岁左右已经读过先秦诸子的著作,能写很好的骈体文,还能从英文翻译文学名著。每个科学家都十分重视资料和知识的积累,因为搞发明不能只凭空想象。人们曾发现,华罗庚纸烟盒上,常常写满各种公式和数字。后来仔细了解才知道,原来华罗庚外出时,常常一边坐车,一边思索,把心得随手记在纸烟盒上。人的知识、才能,以及所谓的天才、灵感等等,统统都离不开后天的刻苦学习和长期的工作实践。“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大致也是告诉人们这个道理吧。

三、在思想认识上必须认真清除的几种障碍

积学储宝是一个漫长的磨炼人的过程,而且成效慢,要艰辛十年八年,甚至更长时间,还要方法对头,才能感觉到你的双手已在轻轻地触摸成才的大门。作为档案人,由于专业性强,工作空间相对狭窄,接触面也不够宽,档案业务严谨有序、按部就班。虽然这些给静心做学问提供了较好的环境条件,但是要真正沉下心治学求知,并非易事,尤其是在起步阶段,许多人往往需要经历阵痛,才能较好地克服各种思想障碍,从而艰难地走上积学储宝之路。

一是“工作忙,无法静下心来”。从表面上看,档案管理工作比较单纯,但多数单位人员配备不齐,而且要兼顾一些勤杂事务,整天也忙忙碌碌,尤其在生活快节奏的今天,就更觉得时间紧、压力大。面对现实,只有另辟蹊径,就是在忙中挤时间,从点点滴滴做起。伟大的革命领袖们在这方面给我们做出了榜样。曾说过:“读书治学没有什么捷径和不费力的窍门,就是一要珍惜时间,二要勤奋刻苦。”他一生中阅读的书籍无数,其中《二十四史》与他朝夕相伴24年。当人们读到东汉思想家王充的闪烁着唯物主义光芒的二十余万言巨著《论衡》时,无不叹服,殊不知这部著作是从积累点滴材料做起的。他为了便于把所读所闻所见所想的有价值的东西随时记下来,在自己房间的窗台上、书架上、壁洞里,到处安放笔砚简牍,历经几十年积累才完成这部巨著。

在工作中的档案人,虽然忙碌,但有一个不容忽视的优势,就是没有离开鲜活的工作环境和瞬息万变的信息世界,成功的经验、失败的案例唾手可得。如果有信心、有恒心在工作和生活中积学储宝,从一点一滴做起,并养成循序渐进的习惯,坚持数年,必有建树。

二是“人到中年万事休”。目前在档案人队伍中,普遍存在年轻人偏少,中年以上的人居多的现象。人到中年有它的不利因素,主要是有些人会出现体力和脑力的某些衰退,加上生活负担重的拖累,工作精力受到一定的影响。但应该清醒地看到,中年人,甚至不少老年人,经验丰富、思想成熟,观察事物的敏锐性和接受能力都很强。尤其年纪稍长的档案人,具有阅历丰富、做事认真刻苦等内在素质。因而“人到中年万事休”与事实并不相符。

古今中外,年过中年学有所成、业有所就的人成千上万,不胜枚举。明代著名学者李贽,幼年家贫,青年时代在颠沛流离中度过、中年以后才致力于学,五十四岁开始著述,写出了成一家之言的《焚书》《藏书》。近代绘画大师齐白石,中年以前绘画平平,五十七岁实行他自己所称的“衰年变法”后,画技才有重大突破。在国外,这样的情况也屡见不鲜。应该说,中老年人同样可以进行高效率的学习和创造活动,积学储宝从什么时候做起都不算晚。

三是“太辛苦、太枯燥乏味了”。读书治学之路崎岖不平,只有敢于攀登,才能使我们获得更多的智慧。知识好比沙石下面的泉水,掘得越深越清澈。王充在“论衡”中也说过:“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者察鱼鳖,其尤甚者观蛟龙。足行迹殊,故所见之物异也。”可能有许多档案人在治学中都会体验到,学问之根苦,但学问之果甜。学得多就懂得多,在积累知识的过程中,见得多了,就有了比较,在分析比较中就会不知不觉地增强了辨别能力,看问题就会更全面、更贴切。这过程虽然辛苦、枯燥,但乐在其中。

比如,我们经常遇到“文化”这词,一开始只认为文化就讲读了几年书、持什么文凭。之后,学深了一步,才懂得对文化这一概念的诠释有几十种,其中从广义上讲,文化就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所获得的能力(内化)和创造的成果(外化)。再扩大一点视野,还了解到,文化还体现一个人如何对待自己、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对待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而鲁迅先生对文化的见解则显得既简明又尖刻,他说:“文化是一个人骨子里的东西。”又如,对“语言”的认识,一开始认为我们对语言太熟悉了,简直到熟视无睹的程度。其实不然,人们对语言的了解还是过于肤浅。据记载,自1994年起,医学家开始研究语言信息对人体免疫系统的影响。俄罗斯科学院下属医疗技术中心的医生研究发现,看似普通的话语能够治病救人。人体细胞仿佛能听懂一些词语,积极的话语不仅能够愉悦人心情,还能改变血液成分,提高细胞免疫力,甚至能改变脱氧核糖核酸的结构。这都说明,读书治学的过程实际上并不枯燥,只要你沉下来,钻进去,就会感到山外有山、天外有天,而且美轮美奂的多彩世界就在眼前,真可谓海阔天空任我翱翔,其乐无穷。

四是“如今有了电脑和互联网,没有必要去苦读那么多的书。”电脑的广泛使用是社会进步的一个伟大的里程碑,它的神奇功能是人工无法比拟的。但是,读书治学、积学储宝和电脑运用包括手机阅读并不矛盾,它们可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十二届全国人大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倡导全民阅读,建设学习型社会,提高国民素质。”这绝不是无的放矢虚泛的话题。应该看到,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逐渐地、悄无声息地消解着国民生活的文化性,甚至直接导致一部分人群精神世界的扭曲。从古到今,读书治学总是与我们的精神生活如影随形,总是给予我们更多的梦想和激情。对网友满怀激情地说:“书籍本身不可能改变世界,但是读书可以改变人生,人可以改变世界。读书关系到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和修养,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素质,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一个不读书的人是没有前途的,一个不读书的民族也是没有前途的。”建设书香社会,这是良知的呼唤,人民的期待。我们在书香社会建设正渐入佳境中应该有所作为,要正确处理好读书治学和电脑、互联网学习之间的矛盾,坚持每天多读点纸质图书,少当“低头族”。

四、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解决好方式方法问题

积学储宝实际上也是一种享受,有人在长期动手动脑的过程中,深切地体会到其中的“三味”:首先是趣味,把自认为珍贵的资料保存下来,心里有一种惬意感。其次是寻味,书刊中某些佳篇佳句的寓意,不是看一遍就能读懂识透的,必须留着,反复阅读,每次阅读都会有新的理解、新的收获。第三是回味,有些活生生的人物和言语,一接触就留下深刻印象,难以割舍,每每回想起就会感动不已。我们还应该看到积学储宝是一种气势、一种力量,它将托起你明天的梦想。积学储宝在实际操作中,必须侧重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要有逐渐清晰的目标和路子。办什么事都要胸中有“谱”,这样做起来,自然方向明,方法对,效果好。这个“谱”就是既定的目标及如何走下去的思路和具体方法。积学储宝的目标和路子,因人而异,可以是多元的,齐头并进、兼收并蓄;也可以一段时间侧重积累某方面的内容,突破重点,步步深入。但是有一点是必须顾忌的,就是切不可茫无边际、杂乱无章地东抄西摘,或凭个人一时兴趣,读书积学时冷时热,累积资料时断时续。

2.选择好适合自己的积学储宝的方式。大凡古今中外的名人,不仅勤读不辍,而且还善于从不寻常的经历中归结出行之有效的积累知识的方法。

一是李贺式――随见随记。唐代著名诗人李贺,他骑驴郊游,通常背着诗袋,看到别致的景物,便浮想联翩,抒情吟诗,随手记下装入诗袋。回到家里,再加工整理,琢成佳作。他的大部分诗篇都这样写出来的。可惜他一生愁苦多病,27岁便与世长辞。托尔斯泰说:“身边永远要带着铅笔和笔记本,读书和谈话时碰到的一切美妙的地方和谈话,都把它记下来。”这与李贺的“随见随记”如出一辙。

二是鲁迅式――从文献中搜集资料。为了研究中国小说史,他不惜时间,从上千卷文献中,不厌其烦地查阅和寻找自己所需要的材料。这种积累知识的方法被大多数学者采用。

三是蒲松龄式――向民间广泛收集。他摆设杂摊、烟摊,听人讲“鬼狐”的故事,然后记下来。由于日积月累地收集资料,终于写出了著名的《聊斋志异》一书。

四是达尔文式――直接向大自然索取。他为了研究生物的进化,四方漫游,长年累月地考察和研究生物的遗骸、实体,积累了丰厚的知识,从而写出了科学巨著《物种起源》。

五是吴晗式――注意剪贴、制作和使用知识卡片。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吴晗,他在博览群书中,勤于寻找搜集有用史料,剪贴积存报纸中的可取资料。二十余年,他亲自动手积累了几万张知识卡片。他在《漫谈资料工作和研究工作》一文中,还详细介绍了卡片的制作和使用。

此外,还有写工作日记,做读书笔记等等。各人可根据各自的环境条件、情趣爱好和习惯,选择一、二种适合自己的积学储宝方式方法。已经选定,就要坚持下去,持之以恒。

选择制作读书卡片、日记、笔记等方式,是帮助我们巩固学习效果和积累知识的好方法,完全可以参考档案资料整理立卷的做法,拟好标题,标注作者、书名、版本、页码、出版日期、事件时间等信息,并编号、编制目录,便于查找和利用。在收集存储资料信息中,还必须有所筛选,尽量不摘录一般性、常识性的知识。要保证摘记的内容准确无误,最好摘录原文。

3.对积存的资料要勤整理常翻阅。对收集到手的资料,要认真地加以分门别类地整理。可边收集边整理,也可隔一段时间集中进行整理,但相隔的时间不宜太长。个人的积学资料需要经常翻阅,“温故而知新”,每翻阅和重新整理一次老资料,都可能有一次新的启迪和收获。对已有的旧资料心中有数,才能更集中地去收集那些能说明关键性问题的新资料,以获得对某一问题提出新看法的足够论据。占有大量知识信息,只完成了事情的一半,而要充分显示其应有的价值,还要认真细致地做好消化吸收和重新分类整理工作。好比农田种上庄稼,还必须追肥、除草,才能获得好收成。

聪明不在于天赋,而在于积累。档案人应该像蜜蜂采花为酿蜜、春蚕食桑为吐丝那样,孜孜不倦、毫不懈怠地长期坚持积学储宝,才能修身立德,磨炼意志,不断地完善自我,才能为不断推进档案事业,为实现中国梦,留下“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印迹。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2].谈教育[N].海峡都市报,2010-02-28.

[3]王继坤.积学以储宝[N].中国青年报,1982-12-02.

[4]向尚瞰.莫道中年万事休[N].江西日报,1982-11-19.

[5]吴晗.卡片的制作和使用[N].中国青年报,1982-03-18.

Accumulation of Knowledge to Store Treasures and to be the

Archives People Who Dare to Dream

CHEN Ying

( Jiangxia Fujian College, Fuzho

上一篇:试论农村中学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 下一篇:关于中小企业金融成长周期和融资结构的变化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