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谋万课者,不足谋一课

时间:2022-09-19 04:08:18

【前言】不谋万课者,不足谋一课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最简单且本质的教育不能仅仅局限在课堂里面,说它是课程仍然不够,对课堂教学的看法要从课堂实施到课程甚至到体系等,不仅仅是手段、方法,还是文化,不仅仅是管理、理念,还是如何组织。方法论、人文观、教育观都融合在里面。我们的教育尤其是语言教育,必须植根于文...

摘 要:语言教育必须植根于文化传统。教师要对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保持应有的认识,对于文化教育的渗透有全局意识,课堂不再只是刻板严肃的教科书和单调枯燥的教学形式的代名词,而是成为每个学习者的学习生涯中最生动、最鲜活的文化体验中心。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万课者,不足谋一课

关键词:全局性思维;系统性思维;前瞻性思维;创造性思维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指出:“高中英语教学要有利于学生优化学习方式,使他们通过观察、体验、探究等积极主动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自己的学习潜能,提高学习能力。”当然,将理念转变为教学行为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由于现实中高考的指挥棒使得应试教育不可避免,所以表现出的症状就是课堂教学活动目标单一,重语言知识的讲解,轻语言能力的训练,重教师的教,轻学生的学,活动方式也囿于对书本知识被动的接受性学习,而忽视了学生“体验、合作、自主”等现代学习方式。

没有教学目标的课堂是无序的课堂,没有研究目标的教学法是盲目的教学法。黄鉴明老师对于英语阅读提出了相当独到的看法。每当进行英语阅读时,学生们要培养语言感知能力的意识。疑问是思维的契机,鼓励学生从发现问题开始,自己设置疑问,让学生养成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阅读的习惯,要能够透过表层的文字理解,对阅读材料进行深层含义(推断性)理解和批判(创造性)理解。读者对于阅读材料的理解依赖于概念能力、处理策略以及新旧知识的交互作用。设计阅读问题时,要注重问题的思维广度和深度,针对语篇段落、语篇主旨、作者态度等呈现出灵活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着重于提高阅读思维能力的提升。语篇是具有内在逻辑的结构系统,要让学生将语篇当成一个有条理的、上下意义连贯的、有机的语言整体对待。

近期研读了凤凰出版社传媒集团和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读到了江苏省特级教师黄鉴明老师的《阅读教学中语篇意识的培养方法》,觉得颇有收获。我国的中学英语教学,主要是通过课文教学的形式进行的,所以老师要能够有长远意识,通过课堂阅读活动的开展,结合课外阅读的进行,帮助学生学习英语的语言、词汇、语法和语篇等知识,积累英语学习的经验,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培养自己的跨文化意识,养成良好的英语阅读习惯,从而形成自己的综合语言运用的能力。阅读实际是“读者运用已经具备的语言知识、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和学习策略,通过对书面文字符号的感知、加工而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情感的心理过程”,阅读同时又是一个连续的、动态的、渐臻完善的过程。所以,教师要对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保持应有的认识,每个学期的开学都要对本学期的阅读能力目标有清楚的打算和计划。

最简单且本质的教育不能仅仅局限在课堂里面,说它是课程仍然不够,对课堂教学的看法要从课堂实施到课程甚至到体系等,不仅仅是手段、方法,还是文化,不仅仅是管理、理念,还是如何组织。方法论、人文观、教育观都融合在里面。我们的教育尤其是语言教育,必须植根于文化传统。我们所进行的语言教学,不只是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还包括历史环境、社会环境,乃至政治环境。因此,我们语言教育工作者必须明确语言教育的精神要义在于植根于文化传统。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新教材的不断修订改编,语言教学的课程资料越发能够靠近当前国际和国内新形势新变化,并能着眼于当今世界知识发展的最前沿,而非简简单单的语言媒介。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从事语言教育的工作者就再也不能以陈旧的目光审视这个行业,再也不能用传统的方法应付这样的挑战。语言教育不再单纯只是语言教育,它还意味着文化的灌输,文化的交流,文化的渗透。语言学习俨然可以被视作是一个被熏陶、潜移默化、深耕细作、不断重复吸收堆积储存的过程。因而,要有效夯实一生的语言基础,就不能只注重语言的运用而隐去传统文化的背景。我们要从语言文化的习得、语言思维的形成、跨文化语言环境的培养等诸多方面,探索语言文化教与学的策略。

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教育理念不断推陈出新,经济、文化的发展带领他们进入到了技术之上和新理念膨胀的时代,教育的形式日趋繁多,教育的功能也日渐复杂,教育的形式与风格呈现多元化特征。一方面,教育自身的艺术色彩通过对具体方法手段的操作实施和效果的追求得到体现;另一方面,教育的人文色彩通过情感、文脉、环境等意象被加以强调。教育作为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映射着每一个国家和地区及其民族的不同历史时期的特色,并成为其发展水平和取得成效的衡量标准。课堂不再只是刻板严肃的教科书和单调枯燥的教学形式的代名词,而是成为每个学习者的学习生涯中最生动、最鲜活的文化体验中心,这也正是我国教育发展值得关注的文化倾向。

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了解文化可以使学习者更加丰富地去运用语言。在日常教学中,对于文化教育的渗透要有全局意识。如果只是单纯地学习语言而脱离了对文化背景和文化习惯的了解,产生误解、词不达意甚至闹笑话是必然的。比如说,中外一些固定表达方法的不同:镇定自若—as cool as a cucumber,不声不响—as quiet as a mouse,力大如牛—as strong as a horse,兴高采烈—as happy as a lark等等。如果东一榔头西一拐棒以“零售”的形式让学生们接触到,那必然是前面记了后面忘。倘若我们备课时进行相关主题的搜集并结合文化背景,以“批发”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收效就会非常显著。例如,英语中与Dutch相关的一些固定表达方式,是有其历史背景的。因为英国人每次打仗,不论交战的对手是谁、也不论战役结果如何,战争结束后英国人会给对方取一个诨号以嘲笑一番。所以,当the Dutch与the British为争夺大西洋霸权打了长达二十六年的战争之后,英国人就铆足了劲来全力丑化荷兰人,结果导致英语里与Dutch相关的几乎都是贬义的表达法。我们日常生活最常用的Go Dutch,就是英国人用来暗讽荷兰人吝啬的常用英文短语。再比如Dutch courage是胆小如鼠之意,Dutch defence则是虚张声势之意,Dutch uncle是动辄批评别人的人,而beat the Dutch则是了不起、够厉害的意思。如果我们只是在这些表达法偶尔出现在某篇阅读材料中时才提及,学生势必是过目即忘的。但是倘若我们考虑到日后的“万课”会陆陆续续地出现这些同一个词,同出自于一个历史背景的表达法,而设计成“一课”的集中呈现和学习,效果势必是大相径庭的。

但是并非所有的教学都适合密集呈现法,比如说高中英语中相对而言比较复杂,学生掌握比较困难的虚拟语气。按照教材的Grammar设计,一课之内直接将所有的形式和用法呈现在学生面前。虽说这样系统些,但是学生的吸收消化是缓慢地,会频频在后面的配套练习中暴露出问题。这时,我们就应该设计如何将“一课”设计成“万课”,逐层呈现,自然推进。比如说,我就将虚拟语气中相对比较常见的几种状况按照“一型、二型、三型”的方式介绍给学生。所谓“一型”就是指虚拟语气的表现形式就是一种,属于这类的有表示“命令、建议、要求”的词后面所跟的名词性从句(包括主语从句、宾语从句、表语从句、同位语从句),都用should加动词原形,should可以省略。所谓“二型”则指两个固定结构would rather和It’s (high/about) time后面跟的从句,前者按照对于“过去”的虚拟和对“现在及将来”的虚拟分别使用过去完成时和一般过去时,后者就是固定的过去时或是should加动词原形,should不可省略。至于“三型”是由wish、if和as if引起的从句。具体使用情况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按照三节课的进度,让学生慢慢接触这几种比较常见的虚拟语气,构建的知识体系框架就会比较清晰。然后,可以将如if only等零散的结构的用法另外安排课时传授,特别像if非真实条件状语从句中had/were/should可以调至句首并同时去掉if的用法。按照我的教学经验,得单独用一课时来强化。

吴良镛院士曾在1985年的一个会议上提出了“广义建筑学”的概念。所谓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我深以为然,何妨给语言学科的日常教学也冠以一个广义教育学的概念呢。这样的战略思维,实质上就是一种全局性思维,也是一种系统性、前瞻性及创造性思维,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应当具备的一种重要素质。我们每备一堂课,其实都是在作一次科学的决策。而这样的一种全局性的思维的培养和运用,可以为我们的每一次课堂决策提供清晰的指向。

(江苏省南通中学)

上一篇:人才培养视域下课堂有效提问探究 下一篇:幼儿礼仪教育在一日活动中的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