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谋而合 圆切相辉

时间:2022-04-11 11:54:31

【摘要】“依据新课标,源于教材”是中考数学命题的一个重要风向标;2014年中考,多地命题专家对九年级数学上册《圆的基本性质》的一道习题和一道例题直接引用或进行变式、拓展、提升、综合,又层层推进地设置新的问题情景;这样不仅了达到了源于教材,高于教材,活于教材的作用,又考查了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又对我们广大教师今后的教学无疑起了一个导向作用。

【关键词】2014年中考试题 圆 课本习题、例题 引用、变式、提升、综合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112-02

2014年中考尘埃落定,在中考数学试卷的浩瀚的题海里出现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心有灵犀一点通,多地竞不谋而合地同时对九年级数学上册《圆的基本性质》中教材第103页综合运用的习题第14题、第86页的例2,进行了直接引用,或略作变式,并在第2问的基础上进行了提升、推进、综合运用其它的数学知识,设置新的问题情景,考查不同梯次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所有的学生在解答此题时彰显各自的数学才华。

原题呈现:

第14题 如图1,AB为O的直径,C为O上一点,AD和过C点的切线互相垂直垂足为D,求证:AC平分∠DAB.

图1 图2

例2.如图2,O的直径AB为10M,弦AC的长为6M,∠ACB的平分线交O于点D,求BC、AD、BD的长.

此两题是教材上的例、习题, 想必大家很熟习,好好回忆一下吧!

四题开屏:

图形基本不变,已知条件基本不变,求证的结论不变,但是求证的结论在条件略作增加的情况下进行了提升、综合、推进,即让学生有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欣喜,又让学生必须经过一番苦思冥想,并运用其它的数学知识来分析,从而解决问题。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

题一:(2014年孝感市)如图3,AB是O的直径,点C是O上一点,AD与过点C的切线垂直,垂足为点D,直线DC与AB的延长线相交于点P,弦CE平分∠ACB,交AB于点F,连接BE,

(1)求证:AC平分∠DAB;

(2)求证:PCF是等腰三角形;

(3)若tan∠ABC=

图3 图4

题二:(2014年咸宁市)如图4,已知AB是O的直径,直线CD与O相切于点C,ADCD于点D.

(1)求证:AC平分∠DAB;

(2)若点E为弧AB的中点,AD= ,AC=8,求AB和CE的长.

题三:(2014年十堰市)如图5,AB为半圆的直径,O为圆心,C为圆弧上一点,AD垂直于过C点的切线,垂足为D,AB的延长线交直线CD于点E.

(1)求证:AC平分∠DAB;

(2)若AB=4,B为OE的中点,CFAB,垂足为点F,求CF的长;

(3)如图5⑵,连接OD交AC于点G,若 = ,求sin∠E的值.

图5(1) 图5(2) 图6

题四:(2014年鄂州市)如图6,以AB为直径的O交∠BAD的平分线于C,过C作CDAD于D,交AB的延长线于E.

(1)求证:CD为O的切线;

(2)若 = ,求cos∠DAB的值.

简要思路:题一、二、三的第⑴问的求证与课本第14题的步骤相同,是对习题的一个熟练程度的检测,这里只将题一和题四的解答作一个简要的分析,题二和题三留给大家思考。

可参考金考卷2014年全国各省市中考试题汇编(湖北专用)。

题一的⑵要证明PC=PF,须证∠PFC=∠PCF,而

∠PFC=∠CAO+∠ACF,∠PCF=∠BCF+∠PCB.

由已知可知∠ACF=∠BCF,又由AB为直径和PC为O的切线,可证∠CAO=∠PCB,故得证。

(3)如图3,连接AE,由已知得AE=BE=7 .由勾股定理得AB=14.又在RtABC中,tan∠ABC= = = ,由⑵可知∠A=∠BCP,∠P=∠P,则PAC∽PCB, = = .可设PC=4k,PB=3k,k≠0,这样在RtPOC中有PO=3k+7,再建模,从而求得k的值为6,则PC=24就呼之而出。

题四的⑴的证明连接OC.则易证得OC∥AD.又ADCD,OCCD.故得证。

(2)如图6,连接BC.由⑴可得tan∠CAB=tan∠CAD= = = = ,令CD=3k,AD=4k,得AD=5k. BC= k. 由勾股定理得AB= k,OC= k.OC∥AD, = ,易得AE= k,cos∠DAB= = .

命题意图:这四道题共同考查了: 圆的切线的判定、性质,平行线的判定、性质,角的和差演变,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性质,以及要综合运用相似三角形、解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引进参数来进行推理、计算,从而达到证题、解题的目的。

考题赏析:题一、二、三的已知条件的前面部分和求证⑴与课本习题、例题完全相同,就是题一、二、四的图也与教材上的如出一辙,在紧张的考试环境下,给学生一种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欣喜,减轻了学生的压力,激发了他们解题的兴趣。题三将原图形的下半部分有意省去,似乎要给学生一个陌生的感觉,让学生熟而不知熟,故意迷惑他们,考查学生观察问题是否细致入微,能否轻车熟路地达到目的,可谓巧妙布局。题四就别具一格,偷梁换柱,将教材的已知条件(CD为O的切线)与结论(AC平分∠DAB)作了一个交换,但换汤不换药,证明的思路与课本的思路也是互逆的,实谓匠心独运。在短暂的兴趣解完第一问后,后面设置的是新的问题情景,尽管有梦回教材的欣喜,但它不是简单的就题论题,而是借题发挥,却高于教材,活于教材,对题目进行了重新组合,改变了考查方向,增加了思维的难度和深度;这就要求学生站在一个新的高度,纵横捭阖,全方位地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分析问题,从而解决问题。考查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路标指引:看了上面的几个中考题:就启示我们,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要依纲(课标)据本(课本),立足于基础,要注重引导学生对课本例、习题的学习和研究,同时要充分利用课本例、习题(含其图形)的资源,对它进行变式、拓展、延伸、综合,或重新组合,设置的问题情景,转变题型,来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深刻性,这样既发挥了课本例、习题所含的功能,让源于教材,高于教材,活于教材的集团题取代“战术题海”;又从更高层次上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到发展,从而达到“做一题、通一类、会一片”的效果。

上一篇:如何帮助学生提高高中数学成绩 下一篇:浅谈关于道德精神的初中班级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