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在生活中成长

时间:2022-09-19 03:05:04

习作,在生活中成长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教育即是生活,最好使学校成为儿童真正生活的地方。”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语文教学如果仅仅只局限于教参、教材、教案、挂图、磁带、多媒体、生字卡片等有形教学资源,已经远远不够,小学语文教师要能善于发掘、利用——生活,这一无形的教学资源。

《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在习作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习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习作能力是语文综合素养的体现。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下面笔者就习作教学结合生活实践展开教学,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观察生活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五彩缤纷的,每天都会有不同的事情发生,关键在于你有没有一双善于观察、善于发现的眼睛。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看似平常,看似普通,只要用心观察,都会闪出珍珠般的光彩。

1.在观察中学习。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材中的生活气息愈来愈浓,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挖掘其中的生活因子,开展生活化的教学。现行教材中选编了大量极富生活趣味的、学生在生活中能听到、见到、说到的内容作为教材内容,如《爬山虎的脚》《翠鸟》《猫》《长城》等。这样的内容既源于学生的生活,又高于学生的生活,教学时善加利用,就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语文学习的效果。如学完《爬山虎的脚》一文,布置学生去找找爬山虎的脚,除了作者所写的,你还能有新的发现吗?把自己的发现记录下来。这样既将书本的知识直观化了,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还告诉了学生原来习作就是从生活而来。

2.在观察中作文。

学生作文中存在的种种病态,归根到底是缺乏生活积累,丰富学生的生活积累是实现生活化作文的前提和基础。学生的生活积累主要来自直接生活经验和间接生活经验两条途径。要引领学生读无字之书,注重学生的实际生活体验,从中获取直接经验,从而完成生活作文中最为关键的原始积累。直接生活经验的体验是学生作文的源头活水,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亲历生活实践中用心体验生活,眼看、耳听、心想,把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视为自己作文的源头活水。为此,在作文课中要尽可能为学生提供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机会。如让学生描写自然景物,我布置学生看看美丽的夕照,变化多端的火烧云,让学生亲身感受大自然的生命力。让学生写观察日记,我和学生一起种豆,观察并记录豆子的成长过程。学生每时每刻都在接触一些人和事,关键在于教师要引导他们走进生活、观察生活和感受生活,教给学生一些观察的方法,如观察人物,可抓住肖像、衣着、神态和言谈举止进行观察,去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等。老师还可引导学生及时捕捉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现象,作为习作的材料。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些景物,突发的事情,有些画面如不及时捕捉,就会稍纵即逝,因此,我们要抓住这些机会进行习作训练,如下雷阵雨,第一次下雪等。

二、感受生活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的自然顺序应该是我认识事物,心中有感,感情的波澜冲击着我,我有说话的愿望,便想倾吐,于是文章就诞生了。”可见,要让学生写好文章,首先就要让学生有话可说。

1.选择学生津津乐道的话题。

有人说作文最难的就是命题作文,那是因为有些命题作文没有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没有和学生的兴趣爱好结合起来。假如选择的是学生乐意交流的内容,那样学生就有话可说。比如,我新接了一个班,我布置的第一个习作就是自我介绍,要求是看谁能让老师最快记住他,学生们挖空心思,把自己的外貌、性格、爱好、缺点,一一尽数。一次拔河比赛之后,让学生写写自己的所见、所感。尽管没有写作技巧的指导,但一篇篇佳作孕育而生。学生对于这样发生在他们生活中实实在在的新鲜话题,很有说话的冲动,这样便打破了学生习作无话可说的瓶颈。

2.选择生活中的大事。

选择的话题,不应仅仅局限于小生活圈子,为了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关心集体、关注社会的习惯。生活中除了自己、同学、父母这个小生活圈子,还要上至世界、国家,下至学校、社区这样的大生活圈。我往往还会选择一些生活中的大事,让学生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感。如“嫦娥一号”奔月、汶川大地震、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典礼等重大事件都会出现在学生的话题中。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大自然给予人类生存的虫鱼鸟兽、花草树木,他们均是文人笔下的爱物,更是我们教学的良好资源。生活源于自然,学习源于生活。所以,我们要好好地使用自然资源,创造性地运用于教学之中,让课堂教学不再局限于书本,让习作教学走出层层迷雾,回归到生活,回归到教学的原生态。

上一篇: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创新数学教学方式 下一篇:新课程改革下农村语文教学的机遇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