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权性质理论争议之我见

时间:2022-09-19 02:24:24

劳动权性质理论争议之我见

【摘 要】劳动权与受教育权,是我国宪法上规定的既是权利又是义务的两个“特殊体”。对于其性质为何,到目前为止仍众说纷纭。目前,暂且可以将其分为赞同说、解释说和义务说三大类。在对上述主要观点进行研究之后,文章认为,劳动是一项由宪法予以确认并受到国内法以及国际人权法保护的人的基本权利,将其规定为义务实为不妥。

【关键词】劳动;劳动权;权利;义务

一、争议的提出:劳动是权利还是义务

劳动,在我国宪法中被规定为既是公民的一项权利,又是公民的一项义务。对于其到底是属于一项权利,还是属于一项义务,或者属于兼有义务性的复合型权利,到目前为止仍是法学界一个颇有争议的议题。

目前,学界的主要观点大约有以下几个:

一是赞同说,即劳动既是公民的权利,又是公民的义务。此种观点认为,权利与义务具有统一性,公民享有劳动权利的同时必然应当履行相应劳动的义务。这是将权利与义务不可分离之理论应用到劳动权上的具体体现。

二是解释说,该说将劳动分为劳动权与劳动义务,并依此对两者的涵义给出了不同的解释。具体来讲,一种是将劳动权视为抽象的权利,“即公民不能直接根据宪法第42条向国家提出提供就业机会的请求”;而劳动义务也仅是宣示公民必须通过劳动以维持生活的指导性规定。 第二种,则是以劳动权主体在就业前与就业后所处的地位不同,将就业前的劳动义务归为道德性义务,就业后劳动则成为法律义务,并与劳动权利相对应。第三种,以日本学者大须贺明为代表,将宪法中的劳动义务视为宣誓性义务,而非法之义务。但与第一种解释不同,此说认为,劳动义务会在特定情况下得到宪法的保障,如对未尽劳动义务的人不给予失业救济保障。此时,劳动义务又是具备法的性质的,因“宪法对劳动义务的保障也是不能否定的”。

三是义务说,认为社会为人构建一个赖以生存的基本环境,因此作为社会的一份子,从事社会劳动则成为了公民的“先在义务”。根据“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公民只有在履行了劳动义务后才能具有享受公共产品的权利, 此即为“后生权利”。如此,劳动实为一种绝对的义务,而非权利。

二、理论的推导:劳动是权利而非义务

笔者认为,劳动应属于一项权利,主要理由论述如下:

第一,劳动权所具有的双重属性,决定了作为其权利主体的公民不可能成为义务主体。

劳动权兼具自由权与社会权两种属性:“劳动者进行劳动的权利不受国家任意侵犯,对公共权力进行防御的功能体现了自由权的精神;而劳动者通过劳动追求幸福生活并要求国家积极创造条件,又具有社会权性质。”如此推导下去,则可发现作为劳动权利主体的公民是不可能同时为其义务主体的。

首先,当劳动作为自由权出现时,其最起码的要求即是公民有选择劳动或不劳动的自由。若此时劳动又被规定为义务,从逻辑上就难以得到一个合理的解释。因为作为义务的劳动是必须履行的,这便意味着,公民不可以放弃其劳动的权利。不能够放弃的权利,还能称之为权利吗?答案是否定的。权利的首要属性,即是其自治性,而放弃本身其实也是一种权利。

其次,劳动作为社会权,意味着其权利主体有权请求国家为一定的积极行为。在此,需先对社会权的含义作一个简要介绍:社会权有两层基本含义,一是公民有合法获得相应的基本生活条件的权利;二是若这些条件出现了缺失导致其无法从社会中获取,则公民有要求国家承担提供这些生活条件的义务的权利。由此可见,公民的社会权所对应的,乃是国家的义务。因此,规定劳动既是权利又是义务,是在法律上混淆了劳动的权利主体和劳动的义务主体之间的关系,恐将增大宪法实施过程中的困难,最终导致社会的混乱。

第二,当劳动成为一项义务,使用公权力强迫公民劳动将成为经宪法确认的合法行为。

法学基本理论认为,判断某一法律规范是否完整,必须看其是否包括了两个基本构成要素,即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行为模式,旨在对某一行为进行判定,规定行为主体可以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以及禁止做什么;法律后果则对照前述行为模式,规定行为人将对其行为承担的相对应的肯定性或否定性的后果。当法律给予其否定性评价之时,就意味着国家或因相对人之请求或因法律的直接授权,获得了追究该行为人法律责任,并给予其相应处罚的权力。

如此一来,如果公民拒绝履行其劳动义务,就会产生这样一个问题:违反了宪法所规定的劳动义务,该如何承担责任?继续推导下去的结论是令人不寒而栗的。倘若宪法赋予国家制裁违反劳动义务的公民,其制裁的方法无非有两种:一是强制履行义务,二是处之以财产罚或人身罚。而无论何种制裁,其结果将是公民的财产权、人身自由甚至是生命权在国家这一暴力机器的面前变得岌岌可危、不堪一击。这不仅与国际人权法极不相容,而且也是现代法治所绝对不能容忍的。

三、结语

自1948年联合国通过《世界人权宣言》明确将劳动权规定为基本人权时起,承认并保护公民的劳动权利即成为国际人权法所致力实现的目标之一。尽管各国目前在劳动权立法保护的具体实践上互不相同,但是出于对维护和保障人权这一普世性基本道义原则的共识,均倾向于将劳动作为公民的一项权利进行立法。综上所述,笔者坚持认为,劳动是一项权利,是一项由宪法予以确认并受到国内法以及国际人权法保护的人的基本权利。

参考文献

[1] 李炳安.劳动权的立宪思考[J].河北法学,2002(06).

[2] 林来梵.从宪法规范到规范宪法[M].法律出版社,2001.

[3] (日)大须贺明.生存权论[M].法律出版社,2001.

[4] 王旭.劳动、政治承认与国家伦理:对我国《宪法》劳动权规范的一种阐释[J].中国法学,2010(03).

作者简介:冯丹(1989- ),西南交通大学政治学院法学系,硕士。

上一篇:缔约过失责任损害赔偿范围若干问题探析 下一篇:浅析中国家庭暴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