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昌硕绘画作品的特点

时间:2022-09-19 02:18:54

吴昌硕绘画作品的特点

吴昌硕(1844~1927),名俊卿,字昌硕,号缶庐、苦铁、大聋等,为浙江安吉人士,出身于一个贫穷的书香门第。他一生经历了诸多磨难,尤其是在早年,十七岁时遭遇战乱,一家人流离失所,在外飘泊五年之后才得以重返家乡。当时全家九口人只剩下了吴昌硕父子二人,父亲迁居安城,开垦荒园,过了近十年的耕种生活。后来吴昌硕出门游历,以篆刻为生,直至50岁经友人推荐才做了安东知县,但仅任一月便辞官而去。辞官后久居上海,潜心于书画、篆刻等艺术创作,终成清末海上画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在中国传统文人画的审美观中,把传神写照、笔精墨妙、不似之似、超以象外、迁想妙得等传统审美观点视为评判中国画的重要标准。中国画讲究“神韵”,要求表现对象在似与不似之间,继而有创造性地表现出自己的思想境界。在吴昌硕的画中既有传统画风的精髓,同时又包含浓厚的个人情感,用墨用色大胆、运笔流畅、笔力苍劲、独具一格,具有高超的艺术境界。他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来选择和表现对象,融合晚清各家之长,然后遗貌取神,加以创造革新,以极度简练概括的笔墨来表现深邃的意境,抒发丰富的思想感情。他所作的画笔恣墨纵、不拘成法,外貌粗疏而内蕴浑厚、虚实相生、能纵能收、疏可走马、密不容针,这正是“大处着眼,小心收拾”的结果。他以泼墨写叶,浓墨勾叶筋,淡墨画花卉蔬果,而盘旋往复,贯通全画的则是以书入画,画因书的流动而生意盎然。设色古朴,用笔豪放,充分表现了吴昌硕古拙、浑重、豪迈的画风。

吴昌硕有着独特的艺术发展道路:先习篆刻、石鼓文,而后学画,致使他的笔法与他人也有着很大的不同。他总是以篆籀之法入画,用石鼓文的笔法作画,精心苦练,创造了惊人的艺术效果,并自成一家,开拓了宽博厚朴的画风。他的画作一扫清末画坛的萎靡柔弱之风,将钟鼎金石之力、气、姿、韵融于绘画中,使笔下的蔬果、花卉绝不飘浮轻滑,而是古茂厚重,色彩斑斓,有一股雄劲苍古的金石之气,百看不厌,耐人寻味,流露出苍茫厚重、雄浑遒劲的古韵。他自己说,平生得力之处在于能以作书之法作画。从他的画中不难看出,他的用笔采用悬腕中锋,笔力苍劲老辣,力透纸背。常用篆笔写梅兰,狂草作葡萄、紫藤等,所作紫藤,疏密有致,繁而不乱,尽显以草隶之笔入画的气势。他的用笔深厚有力,富于书法的韵味,而用墨酣畅、醇厚也是吴昌硕绘画的独到之处。更为重要的是吴不仅仅把笔墨作为造型的手段,而是把笔墨作为感情的载体,充分发挥了笔墨的表现功能,这也正是写意二字的真谛所在。

诗、书、画、印一炉冶,是吴昌硕绘画艺术的理想,也是他绘画的重要特色。吴昌硕认为诗、书、画、印这些不同的艺术形式是相通的,艺术家精通这些不同的艺术形式,相互融合、取长补短、相得益彰,就有可能创造出有巨大艺术价值的作品,且他在实践上也真正做到把诗、书、画、印熔冶为一炉,使绘画演变为一种综合艺术。吴昌硕的每一幅作品,从绘画题材、构图布局、笔墨设色、落款铃印,无不经过仔细推敲,成竹在胸,笔到意随。他注重画面的整体配置,从空间的虚实、繁简、疏密、奇险到画、诗、跋、印的相互补充、呼应和生发,形成完美的、有机的、气脉绵延的联结,许多作品还留下诗句来衬托画的内容,寄托他的思想感情。所以,吴昌硕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堪称一绝,并对近代画坛影响极大。

吴在绘画布局上喜欢采用对角倾斜构图,作画也往往从画幅中间落笔,构图与不同前人,这些布局使他的画作极具古意,同时又极具现代感。他的题材多为梅兰竹菊和蔬果,用色大胆,其用色似赵之谦,喜用浓丽对比的颜色,尤善用西洋红。红梅、牡丹,色泽强烈鲜艳,布局疏密相间开合得体,构图饱满并运用书法增加气韵。

在72岁所作的《桃实图》可算是吴作品中的精品代表作,这幅画的布局、用笔、设色等方面充分显示出了他在画这幅画前的苦心思索:看整个绘画,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鲜红的大仙桃,或藏或露,令观赏者色香扑鼻,垂涎三尺;枝干从画面的右上角凌空垂下,斜曲交错,给人以刚正平直的感觉;画面的左下角有一巨石从外伸入,起到了与上下顾盼的作用,同时也象征着长寿万年。石头与树干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一大一小,一面一线,虚实相生。《珠光》这幅画是他在77岁时所作,从这幅画中我们能看到他布局风格的大开大合、大疏大密,他把紫藤那繁杂的生长规律用笔墨描绘的杂而不乱、层次分明,画中擅于用长线,构图饱满气势宏伟。

综上所述,吴昌硕绘画的艺术特点为:以“苦铁画气不画形,不似之似聊象形”为宗旨,绘画以篆印入画,格高韵古、元气淋漓、动人心魄,使观者为之心壮。从他的写意花鸟来看,可贵之处是大胆求新,将诗文、篆刻、书法熔于一炉,使画面显得古朴质实、刚柔相济、雄浑苍厚、光华辉映,爆发出一股雄劲苍古的生命力量,一扫清末画坛柔媚轻巧和清艳之风,令观赏者耳目一新,对现代中国画坛产生了深远影响。

(作者单位:盐城高等师范学校)

上一篇:关于湖南音乐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下一篇:脑科学对音乐知识技能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