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让语文教学充满美育

时间:2022-09-19 01:32:21

教育改革让语文教学充满美育

从新课程改革以来,语文教学越来越突现出充满美育的好形式。事实说明,只有创新发展的素质教育才是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出路。教育改革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也让各个领域的语文教育工作者有了更多的思考和创新。例如,艺术中等专业学校由于重专业轻文化,语文教育成了专业学校教育的薄弱的环节,而今学校要培养出社会实用人才,急需加强对文艺人才的素质提高。本人根据教学实践,思考总结语文改革实践中的一些经验,努力探求出一条艺术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一、面对沉重的现状,改革势在必行

艺术学校学生生源来自普通高中落选后的初中毕业生,他们具有活泼好动的特点,有专业兴趣,但对文化学习不感兴趣,忽视语文课学习。面对这种现状,我们必须深刻思考它的原因。笔者以为,主要有以下原因:

1.培养结果与教学目标错位。语文教学事倍功半,收效甚微。具体表现为语文教学大纲、教学目标与语文教学效果错位。“目标”很美好,但提出了目标却没有指出实现这“目标”的方法和途径。

艺术中等学校的语文教学,自主选用教材,给予了语文个性化教育发展的有利空间,但根据专业特点进行特色教学不理想。艺术学校语文教学仍然是传统教学模式,大都采用“灌输式”式来完成教学任务,学生爱不爱听漠不关心,老师只要完成课文篇章教学就行,所以课堂常常总是“一个老北京的叙述”,而很少有学生参与,教学效果自然很差。

原因分析:文艺学校长期对文化课不重视,课程时间安排上不科学,学生在强烈的专业运动课后走进语文课堂,直接导致学生无法学好文化课。文化课程的课时量不足,在艺术学校开设文化课成了一个花架子。艺术学校只有专业业务学习培训,语文教师缺少业务学习和交流,没有同类文艺学校语文教学的经验交流。学校教学硬件设备落后,严重影响现代化教学手段的采用和发展,不能有效的获取现代知识信息。

2.文化教育与艺术教育不和谐。中外的教育史都证明,一所学校如果十分重视艺术教育,如果它的艺术教育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和人文色彩,那么它所培育出来的学生总是更富有活力,更富有创造力,更富有进取精神,具有更开阔的胸襟和眼界,具有更深刻的人生体验,具有更健康的人格和更高远的精神境界。文化教育对艺术专业培养有着直接影响,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欣赏水平低下给专业学习造成负面作用。艺术学校的学生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普遍较差,要改变这一现状,语文教学必须改革。

为了培养合格的中等专业文艺人才,为国家艺术学院输送优秀的大学生。中等文艺专业学校必须面对现实,尽快研究出适合文艺学校教育发展规律的语文课堂教学经验。

二、语文要从“美育”切入,以人的生存创造为宗旨

艺术学生聪明、活泼、爱表现。根据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专业特长,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定能让死水般的课堂顿起波澜。总的来说,语文教学就是以美育为抓手,引导学生从美的现象去感知,从而学习体会美,分析美,评价美,让学生个人努力去创造美。

1.用美的形象吸引学生。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文艺学生爱美,但爱得肤浅。根据这个特点,在语文学习中要让学生感知美的现象,从而学习体会美,分析美,评价美。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有统治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把握这种形象性,要让学生对文中所描绘的形象有一个直观的感受。比如学习朱自清《荷塘月色》,通过多媒体将一幅幅美丽的荷塘画面再现给学生,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不仅带给学生视觉上美的享受,而且可以激发学生内心对美的追求。又如学乐微《我的空中楼阁》,虽然只是一种想象的居所,然而教师也可就其也是一种精神的居所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自已心中的“楼阁”,鼓励美术专业的学生大胆发挥自己的想象,画出文中的“景”。让学生感悟“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内涵。这样在学生的心中不仅有了一个具体可感的形象,而且更能够与作者作品产生共鸣。

2.用美的情感感染学生。有了具体可感的形象就要进一步感受、体验和理解形象内在意蕴,要体验其内部蕴含的生命活力,从而唤起对自身生命力的体验和确证,这个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情感。作为教师更是要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带给学生丰富情感的美的享受。

那么,如何用美的情感来感染学生呢?美读文本,教师用充满激情的声调来朗读文中富有情感的语言,能吸引学生、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的情感也受到感染。因为生动形象的语言不能作过多的分析,过多的分析会破坏原有的意境,而通过一遍遍生动的朗读,文中的深刻含义和丰富情感自然而然地就表达了出来。美读,使学生陶醉在情景交融的氛围之中,以美的享受开始来欣赏这篇课文。

3.用美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美育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无论是教学设计还是教学实施,教师都要以审美的眼光对待,更要将这种审美意识输导给学生。对学生的感知体验要做到引而不发,对学生随机的审美活动要加以适当的调节。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模仿力、领悟力、创造力。所以,教师也要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己的审美素,如诗歌散文教学的整个教学过程要有高度的艺术性,这样本来就具有韵味的诗歌散文,在教师充满艺术性的指导下,在学生丰富的再创造下,更散发出其穿越时空的独特魅力。

4.美在课堂外的融合延伸。美在课堂外的融合延伸,就是要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体会大自然的美。美好的大自然给人带来欢乐,激发人思考,丰富人们的精神,能陶冶学生的情感,激发他们对于祖国的热爱。

例如在春季节,我组织学生找春天,生机蓬勃的秧苗,绿色的山林。让这些凝聚着人的劳动景物,作用于学生的感性和理性,在山青绿水间咏读苏联著名文学家高尔基的一段话:“打动我的并非山野风景中所形成的一堆堆的东西,而是人类想象力赋予它们的壮观。令我赞赏的是人如何轻易地与如何伟大地改变了自然。”唤起学生的审美愉悦,并把“找春天”融与游戏,摄影,写作,用学校专题栏报道学生的活动。根据季节组织秋韵主题户外登山,让艺术学生体会舞台上表演的生活和实践,在领略攀登胜利的喜悦时,感受秋日金黄的硕果。用自然美激发学生远大的志向和雄伟的气魄,鼓舞学生为将来更美好的生活而努力。

三、语文教学与艺术专业特点相结合创造美

构建语文教育与艺术教育的桥梁,用艺术的琴弦拨动学生智慧的心弦,用先进的文化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关键是在二者之间找到最好的衔接点。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具备一定有的音乐、舞蹈、戏曲、美术等方面的知识。教师可通过阅读艺术理论书籍、欣赏文艺演出、向专业人士请教等途径加强自身的艺术修养。“学博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素质提高了,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就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

1.语文教学与表演专业结合。活泼好动是艺术学生的天性,表演正是利用学生的这种天性和专业特点为语文学习的课堂服务。例如,组织学生在欣赏戏剧《雷雨》时,让同学们分别扮演剧中人物,表演要求:依据课本,而又不拘泥于课本,可灵活发挥。为调动更多同学的学习热情,把一个角色由若干“演员”来扮演,把同一个剧情分几个剧组。最后在欣赏表演、讨论分析中完成教学要求。把课堂当“舞台”,让学生去感受,不仅激发了兴趣,调动了积极性,还活跃了课堂,又达到了教学目的。师生互动性促进学习过程中的“自我学习”,“创造性学习”。

2.语文与美术专业结合。语文学科与美术专业更为紧密相关。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注重对美学规律的探讨。教学方法上可用“绘画法”辅助教学。方法有两种:一是教师用简笔画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二是要求学生认真研读课文,充分想象,把单调的文字符号变成生动形象的画面,或课上口头描绘图画(虚画),或课下亲自动手绘制图画(实画)。比如在美术班教学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时,要求学生做好充分预习,前者选择有特点的文段用漫画的方式把文段的内容表达出来,后者根据课文内容用简笔速写的方式勾画全景,课堂上要求同学讲述自己的创作构想,并在班上开展讨论评比。这一方法的使用,即尊重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又带动了学生动脑、动手、动口,还锻炼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总之,通过重新树立学习语文的信心,用美的感染,激发想象力、培养理解力、引导价值取向、塑造完美青春形象、生成健康人格。语文教学作为艺术中专的一门必修课,贯穿整个教学之中,形象生动,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实现符合艺术专业学校特色的语文审美课程教学。语文作为美育的桥梁,实现“德艺双馨”教育目标。

上一篇: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下一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互动模式的探讨与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