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知生命的孕育

时间:2022-09-19 01:23:47

【前言】感知生命的孕育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怎么办?我决定在5―6年级开展一次“蛋类孵化”实验活动。为了便于观察,在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们购买了“自动孵化箱”,为了实验的开展提供了保障。 首先,我们将首次的孵化对象定为:鸽蛋。接着,作为“感知教育”特色学校,我校农植园里有全套物联网设备,便于...

摘 要:我校的学生80%是新市民子女,就是农村孩子,但是跟随父母来到城市生活也已经有很多年了,学生由于缺乏生活经历,没见过小鸡孵化,所以我决定在5―6年级开展一次“蛋类孵化”实验活动。

关键词:“蛋类孵化”; 实验活动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10-077-001

【案例背景】

五年级《动物怎样繁殖后代》一课中有一个“从受精卵到小鸡出壳的过程”的活动。课上,学生对这个孵化过程很感兴趣,但通过对该班的调查发现,39名学生中,亲眼看过小鸡孵化的学生人数为0,通过图片、录像等方式看过完整孵化过程的孩子也仅仅只有10人,而这10名同学对其印象也仅仅停留在从“蛋――需要一定温湿度――经过一定日期――孵出小鸡”的过程。

怎么办?我决定在5―6年级开展一次“蛋类孵化”实验活动。为了便于观察,在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们购买了“自动孵化箱”,为了实验的开展提供了保障。

首先,我们将首次的孵化对象定为:鸽蛋。接着,作为“感知教育”特色学校,我校农植园里有全套物联网设备,便于我们24小时监控环境的温湿度和实时录制孵化过程。

【案例回顾】

活动者:达尔文社团成员(5-6年级部分学生)。

活动背景:2次鸽蛋孵化实验后。

活动内容:分析两次鸽蛋孵化实验数据,归纳鸽蛋破壳的条件,总结活动中的不足与收获。

社长将社团成员分成六组,每个组确定一个观察重点。

在两次实验后,师生进行了交流和总结,对话如下:

师:这两次实验结果如何?

孩子们一致得出,第一次实验失败,第二次实验成功了。

师:恭喜同学们,第二次实验成功了,小鸽子们都破壳了,请问小鸽子破壳需要哪些条件?

孩子们马上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生1:孵化箱设置为温度38摄氏度,湿度55,孵化周期为18天。

生2:他们小组的数字并不完善,通过我们的观察,在破壳前2天,孵化箱的温度是有所变化的,为36.5摄氏度,针对这一现象,我们通过网络得知在破壳前2天,由于雏鸽本身的温度,所以需要人为降低孵化箱温度1-2度,以免雏鸽过热,影响破壳。

师:第二组的同学观察的非常仔细,确实在孵化的第15天晚上,我调整了孵化箱的温度。

生3:在孵化进入第十天的时候,我们进行了一次照蛋,分蛋的活动,使用通过淘宝网购买来的专业照蛋器,原本以为透明的蛋才是好蛋,我们按照透明和不透明来进行分类,分别进行标号,放在孵化箱的不同位置便于观察,但是等雏鸽破壳后,我们发现,不透明的种蛋破壳率明显高,为此我们请教专家得知,孵化到一定时期的受精卵已经发育成形,所以强光无法穿透其身。

师:雏鸽破壳的过程中,你们又有哪些收获,或者困惑呢?

生4:我们组观察了好几颗蛋,发现并不是所有成型,有缺口的蛋中的雏鸽都可以破壳而出的。如果缺口处在雏鸽的头部,那么破壳而出的成功率为90%;如果缺口在尾部,那成功率为0%。

生5:我们小组也发现了这一个现象,我们甚至都讨论过,要不要通过人为去壳的方式帮助雏鸽破壳,但是最后大家一致觉得,所有的生物都有优胜劣汰的法则,遵循法则,也是我们实验的一个基本要求。

生6:但是通过母鸽孵化的鸽蛋,只要成型破壳率非常高,即便缺口在尾部一样可以成功破壳而出。

师:究竟问题出在哪里呢?

孩子们取出之前拍摄的孵化场地的实地照片再次进行观察讨论。

经过一阵激烈的争论后,由社长做出总结:孵化箱的网格在孵化时便于种蛋的固定、翻转,但是如果位置放置不正确,雏鸽头朝下的话,网格限制了雏鸽的破壳,而母鸽孵化的则不同,鸽窝的空间较大,雏鸽的内部用力,可以让鸽蛋自行翻滚。

师:你们的解决策略是什么?

生:虽然基于优胜劣汰的生物法则,我们不能人为助其破壳,但是在观察到缺口位置不适宜雏鸽自行破壳的时候,我们可以为其调整种蛋的放置角度,或者将其放置于孵化箱底部,让其内部的用力,自行调整其位置。

师:那可以根据你们的收获,来总结下第一次实验失败的原因吗?

有了前面的讨论分析,孩子们个个说的头头是道,有的孩子甚至已经将下一轮实验的改进方案给罗列了出来。

活动最后,大屏幕上出现了老师们精心剪辑过的《生命的孕育》――鸽蛋孵化录像。

【案例反思】

1.在实验对象的选择中感知生命的存在

我们选取的实验对象是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鸽蛋”,一个日常生活中极其普通的物品,却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学习资源,而教师要做的就是根据实际情况,把那些有价值,有利于探究性学习的特质凸显出来。科学教育不应让复杂、机械的概念名词压制学生对大自然、对生命的好奇心。

2.在操作实践中感知生命的神奇

学生们通过实验发现同样是鸽蛋,却不都能孵化成功,生命的诞生是一个神奇的过程,不尽相同。这样设计实验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可以从亲身实践中得出结论,进而引出“为什么菜市场买的蛋不能孵化呢?这种蛋与种蛋有哪些区别?”等一系列的问题。让动手实践帮助学生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理解,把书本上的疑难点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疑难点,激发出学生探索实验的兴趣。

3.在提问和讨论中感知生命的意义

实验前期,学生做了大量的阅读、搜集资料的工作。对于这些来自不同渠道的资料,基本处于一个照单全收的状态,每次活动每人都会带厚厚一本资料本来,不会进行资料整合,不会进行合理的分类,所有的实验数据全部是按照资料上来。但是经过第一次实验的失败后,学生对于手中的资料,开始产生了怀疑,提出了疑问:“为什么书本上的合理的孵化温度、湿度,我们的实验却失败了?”――讨论分析:我校的自动孵化箱放置在阳光花房中,5月室内白天的气温已经高达37摄氏度,整体温度过高,同时空气极度不流通,是造成了我们失败的原因之一。并且以图片、数据等作为证据来支持他们的观点。

在此基础上,老师因势诱导学生积极参与实验探究,筛选出研究主题和有效的实验方案,为学生准备充分的实验器材,指导学生自主探究,互相讨论,合作交流。学生在活动中经历了鸽蛋孵化――破壳的过程,积极踊跃地展示自己的发现。经历这样的科学探究的过程,不仅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很好的锻炼,而且有利于学生的科学精神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上一篇:融会情感的脉流 促进生命的成长 下一篇: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美术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