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平凤秧歌的传承与发展

时间:2022-09-19 01:08:53

原平凤秧歌的传承与发展

原平地处晋北,位于山西中北部管涔山、五台山之间。境内山川秀丽、资源丰富、土地肥沃、交通便利。西部煤海重峦叠嶂,东部梨乡丘壑纵横,腹部粮川滹沱河贯穿南北,公路、铁路交错可达南北,这块宝地素有“东山摇钱树,西山聚宝盆,阳武流金富万民”之美称。在历史上原平是晋北中部的一个重要交通枢纽,是内地通往塞外的重要官道,所以信息文化交流极为频繁,而中阳乡北贾村又正处在官道的旁边,凤秧歌在此产生,可能吸收了南来北往的文化元素,最终积累而形成自成一体的民间艺术。凤秧歌是仅存于原平北贾村的一种民间歌舞。

一、原平凤秧歌的起源

凤秧歌到底起源于何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一)历史典故说

相传秦始皇走马修边时,围城征募,有一家老小为躲避苦役,儿子装疯卖傻扮成疯公子模样,摇头晃脑,脚步颠簸,颠出城外。野太医和全家以追疯小子为名,也相继逃命。为了纪念他们的反抗行动,谴责暴秦,便产生了凤秧歌,它的两个领头人正是疯子和野太医。这种传说只是口头传说,并无历史记载,可信度不大。

(二)道具说

凤秧歌因道具而得名,表演时男角头上佩戴的甩圈草帽的顶端,缀有一个红绒球,颇似凤凰头上的红冠。而女角头戴凤冠,身穿彩衣,舞动起来如凤凰起舞,故名凤秧歌。

(三)派生说

相传凤秧歌的前身,可能是“凤阳花鼓”,在三百年前由外地传入,后与当地“踩圈秧歌”相结合,吸收民歌小调演唱部分,逐渐变成现在的形势。

(四)娱神说

传说在崞山脚下建成崞山寺之后,当地群众为了祈雨敬神,就开始用秧歌前去娱神。

此外,光绪八年《崞县志•风俗》载:“元宵,乡村稍有灯火,城市则鳌山灯海,秧歌社火,角抵之戏,喧闹于街巷。”可见其表演形式在清代已经形成。

二、凤秧歌的艺术风格及其特点

经历了几百年的风风雨雨,一代又一代的民间艺人和群众不断传承和发展,凤秧歌已成为一种群众喜爱,有着广泛社会影响的民间歌舞表演形式。凤秧歌共有40多个节目,内容绝大多数是反映农村生活和生产的,如《五峰山赶会》、《观灯》等以及歌颂现代生活的《卖余粮》、《过大年》等。凤秧歌的演出队伍少则十余人,多则几十人,最多发展到百余人,男女演员同时演出,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

传统的凤秧歌有三种表演形式:即过街秧歌、踩圈秧歌、轱辘秧歌。“过节秧歌”,也称“踩街”,主要用于街头行进和广场打场子时表演。“踩圈”,是继“踩街”以后的定场表演,也是当地人所称的“踩圈秧歌”。“开轱辘”,亦称“轱辘秧歌”、“出儿秧歌”,以演唱具有角色、故事情节和矛盾冲突的民间小戏为主。凤秧歌的表演内容既有一定的联系,又可独立存在。秧歌队从踩圈开始表演的(包括“开轱辘”)统称“踩圈秧歌”。只表演第三部分的,称之为“轱辘秧歌”。不论哪种形式的秧歌,都是一套人马交替表演。原平凤秧歌道具新颖别致、丰富多样。男角用的甩圈帽、花鼓,女角用的小锣,丑婆的扫帚,野太医的拂尘、响环等共计16种之多。凤秧歌的竹圈甩帽是用竹皮经特别处理加工成螺旋形,这一伴舞道具的特殊质地、性能,直接牵制了凤秧歌音乐的节奏和速度。慢慢悠悠的单一节奏性又直接影响了舞蹈的步伐,好似双脚踩在棉花堆上行走,看上去不紧不慢、颤悠悠、慢悠悠、刚柔相济、情趣盎然。男演员在表演时,既要把帽子上富有弹性的竹圈甩出围绕身体旋转,同时又要配合一定的舞蹈动作将腰间花鼓敲响。女角在表演时也要将手中的小锣打响,具有自我伴奏,节律增强的作用。男角的表演刚柔相济、洒脱大方,女角的表演扭捏妩媚。凤秧歌的伴奏乐器有扁鼓、大鼓、小锣、镲、铰子等。锣鼓点有过街、上场、点旦、打丑婆、流水、大清场等。舞时有打击乐伴奏,唱时无伴奏,由演员清唱。其舞蹈节奏轻缓,悠闲稳健,舞蹈队形变化丰富多彩,具有独特的地方风格,浓郁的乡土气息,粗犷而不乏细腻,火爆而不失优美,乡音中蕴藏着乡情。

三、凤秧歌的主要价值

(一)凤秧歌男角头上的甩圈帽子,这一独具特色的舞具,对舞蹈形态与音乐节奏的形成、影响与制约,是显而易见的。与山西其它秧歌的舞蹈形态形成鲜明的差异性,这对于我们引申研究山西民间舞蹈都具有一定的启示性。

(二)独特的帽子与舞具使凤秧歌形成了有别于其它秧歌的艺术审美和不可代替性,表演的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彩,具有浓郁的地域色彩,在山西乃至全国的民间舞蹈中具有典型性、代表性。

(三)凤秧歌活动时伴随着“上院”、“踩街”、“撵旺火”等民俗活动,这些民间习俗的生成与发展,决不是偶然因素所致,它的形成有历史因素、经济因素、地域因素、自然因素等等。这对于我们考察和研究原平的民俗风情,了解认识自己祖先遗留下来的历史文化传统,以及对民族、对文化、对精神文明建设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四、凤秧歌的发展现状

凤秧歌是民间传统艺术的精华,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随着岁月的不断沉浮和变迁、民间老艺人们的相继过世,这一民间艺术的文化传承受到了威胁。凤秧歌的传承,初时主要是北贾村的李姓家的家传,后来凤秧歌的传承不分家族、不论姓氏,只要本人爱好,都可以学习的,但也仅限于北贾村。随着农村城市化步伐的加快,一些年轻人出外打工,愿意学的寥寥无几。目前能够自编、自演的艺人基本绝迹,50多个传统节目绝大部分已无人能够演出。凤秧歌的男角道具甩圈帽都是当地老艺人亲手制作的,这里面凝聚了很深的文化积淀,现在制作这种帽圈的艺人也屈指可数了。2008年由忻州师范学院舞蹈系编排的《秧歌情》在第六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蹈大赛中,获普通院校组表演铜奖。在2010年5月参加全国广场文化艺术节获“群星奖”。这些成绩的取得将有利于凤秧歌的保护和发展,凤秧歌这一民间艺术奇葩也必定能绽放出更加瑰丽的光彩。

上一篇:论秦观词的风格与“柔婉精微”之美 下一篇:音乐欣赏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