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下巷道丁字叉点施工技术创新

时间:2022-09-19 12:10:52

井下巷道丁字叉点施工技术创新

摘要:文章通过采用木棚配合L梁、将军柱暗抬门的支护方式,配合先抬门后放档的施工工艺,有效解决了井下巷道丁字叉点施工难题,既满足了交叉点的使用需求,又有效减小了交叉点支架型号,便于顶板管理,减轻了职工劳动强度,有效提高了巷道丁字叉点的支护强度,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

关键词:丁字口;L梁;施工工艺

中图分类号:TD2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3)36-0086-02

煤矿井下由支巷向主巷施工丁字叉点时,需同时向两个相对的方向开掘新巷道,为使巷道交叉点能够同时满足向三个方向运输、通风和行人的需要,往往需要采用大型号支架进行支护。但支架的型号越大,交叉点顶板管理就越难,施工难度就越大,发生顶部冒落的危险性就越大,职工的安全系数也就越低。本文通过对井下巷道丁字叉点施工工艺的研究,提出采用木棚配合L梁、将军柱暗抬门施工技术,既满足了交叉点的使用需求,又有效减小了交叉点支架型号,便于顶板管理,减轻了职工劳动强度,有效提高了巷道丁字叉点的支护强度,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

1 问题的提出

米村煤矿所采煤层为二叠系二1煤层,煤层厚度0.3~21m,平均7.0m,煤层倾角8°~30°,煤层强度f=0.2~0.3,直接顶为砂质泥岩5~18m,直接底为砂质泥岩7~11m,属典型的“三软”煤层。巷道交叉点处于交叉巷道支承压力叠加区,顶板悬漏面积及支架支护面积大,交叉点处是巷道支护方面的薄弱环节,且交叉点施工技术也相对比较繁琐,施工比较困难。以往的巷道交叉点支护方式主要为工字钢和L梁暗抬门两种,两种支护方式在米村矿都得到了很好的应用,而且效果很好。但在巷道丁字叉点处施工,二者均出现了较大的不足之处。

2 方案选择

图1 210051皮带巷与21采区集中皮带巷设计平面图

本文以米村煤矿210051皮带巷与21采区集中皮带巷交叉点为例(如图1),施工时由210051皮带巷向21采区集中皮带巷施工,施工至丁字口处需向左右两个方向开口施工21采区集中皮带巷,两巷均采用三心拱断面36#14m2U型钢支护。

2.1 工字钢暗抬门支护

如图2所示,由210051皮带巷向21采区集中皮带巷施工丁字叉点采用工字钢暗抬门支护时,由于需向两个方向同时开口,导致交叉点工字钢梁跨度达到6.2m,施工断面约达23m2,且该丁字叉点布置在原21081采空区内,顶板比较破碎。根据以往交叉点施工经验,若采用此种支护方式施工,不仅支护材料跨度较大,支护强度不能保证,而且交叉点顶板极难控制,施工安全难以保证。另外,若采用此种支护方式,从长远考虑,当该交叉点受压变形严重需扩修或工作面回采时,巷道支架与扩修和回采方向一致,支护方面将出现更大的难题。

图2 21采区集中皮带巷与210051皮带巷交叉点工字钢暗抬门支护

2.2 L梁配合将军柱暗抬门支护

L梁配合将军柱暗抬门支护方式(如图3)在米村煤矿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其断面设计煤墙侧采用三心拱断面U型钢断面,与原巷道保持一致,开口侧与工字钢暗抬门开口侧相同,该支护方式融合了三心拱断面与工字钢暗抬门的优点,不仅有效提高了巷道丁字叉点的支护强度,而且有效缩小了交叉点施工断面,提高了安全系数,同时交叉点整体美观性也得到了提高。

图3 L梁断面设计图

L梁暗抬门施工技术虽然有很大优势,但对于米村煤矿210051皮带巷与21采区集中皮带巷丁字叉点来说,若从21采区集中皮带巷向210051皮带巷开口施工将非常有利,但若从210051皮带巷向21采区集中皮带巷两个方向开口则会出现弊端。

3 解决方案

通过对两种支护方案的对比,很明显采用L梁暗抬门更能保证施工安全和丁字叉点支护强度,但它存在的弊端就必须解决。通过对L梁暗抬门原始设计及施工工艺进行研究,提出了采用木棚配合L梁、将军柱暗抬门的支护方式,配合先抬门后放档的施工工艺,即210051皮带巷施工到位后先抬门施工,再沿210051皮带巷中心线方向继续采用木棚小断面施工至21采区集中皮带巷上帮位置,然后再以21采区集中皮带巷中心线方向在木棚下方架设L梁,可有效解决上述弊端。

4 方案实施

4.1 施工工艺

该方案施工工艺为:施工210051皮带巷抬门施工木棚小断面架设L梁棚联锁加固。

4.1.1 支巷施工。沿210051皮带巷中心线方向施工,施工至抬门位置后采用5.4m垛子梁配合3.5m将军柱抬门,然后紧靠抬门棚采用2.0×3.0m(梁×柱)木棚单棚沿210051皮带巷中心线方向施工,施工至21采区集中皮带巷上帮位置后停止施工,如图4所示:

图4 抬门及木棚施工图

4.1.2 主巷施工。木棚施工结束后在木棚下方沿21采区集中皮带巷中心线方向采用L梁棚套棚施工,L梁弯曲侧采用U型钢柱,L梁直线侧架设在抬门梁上。L梁后侧与木棚空隙采用煤袋充填背实,如图5和图6所示(为便于显示,图5不再绘制木棚):

图5 L梁施工平面图

图6 L梁施工断面图

4.2 主要技术要点

4.2.1 抬门施工时要提前进行测量,以确保抬门梁准确位置。

4.2.2 施工木棚时要求棚梁下沿适当高于21采区集中皮带巷巷顶,以便于架设L梁支架。

4.2.3 木棚规格可适当调整,能够满足架设L梁支架即可。

4.2.4 架设L梁支架前要提前进行测量,标定出21采区集中皮带巷设计中心线,以确保架设准确。

4.2.5 L梁与木棚之间空隙采用煤袋充填背实,要保证充填质量,以使支架受力均匀。

5 应用效果

(1)该方案有效解决了以往工字钢暗抬门存在的各种弊端,不仅有效提高了交叉点支护强度,而且减轻了职工劳动强度,交叉点整体美观性也得到了提高。

(2)通过该方案的实施不仅有效解决了L梁暗抬门不能同时向两个方向开口施工的弊端,而且也避免了工作面回采或交叉点维修时将遇到的难题,为类似情况下丁字叉点施工提出了新的解决方案。

作者简介:张飞龙(1985—),男,河南登封人,郑煤集团公司米村煤矿开拓掘进科主管技术员,助理工程师,研究方向:巷道掘进技术管理。

上一篇:KL变换去噪应用研究 下一篇:煤矿井下开关防越级跳闸系统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