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就业的具体指导意见

时间:2022-09-18 10:49:27

促进就业的具体指导意见

各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市政府各部门:

为进一步做好就业工作,促进社会和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就业工作促进社会和谐的实施意见》(浙政发[2008]59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就进一步完善我市促进就业长效机制建设,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明确就业工作目标,强化政府促进就业责任

就业是民生之本。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我市下一阶段促进就业的工作目标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坚持政府促进、社会支持、市场导向、自主创业的基本原则,以创业带动就业、进一步扩大就业、促进社会充分就业为目标,加强劳动保障平台建设,优化创业就业环境,加快完善政策扶持、创业培训、创业服务“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不断激发劳动者的创业激情,增强创业意识,鼓励更多的城乡劳动者通过自主创业实现就业。

各镇(街)和各相关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认真履行促进就业和扩大就业的重要职责,把落实就业政策、强化就业服务、提高就业质量、控制失业率和帮助困难群体就业作为具体目标任务,建立健全就业工作目标责任制度,明确职责分工,完善政策措施,强化监督考核,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鼓励自主创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

(一)优化创业环境。进一步清理和规范涉及创业的行政审批事项,简化立项、审批和办证手续,公布各项行政审批、核准、备案事项和办事指南,推行联合审批、一站式服务、限时办结和承诺服务等。充分发挥商会、工商联、青年企业家协会、个体私营协会等社会团体的作用,聘请知名企业家、创业成功人士、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人士组建创业专家辅导队伍,以师带徒等形式向创业者提供公益性创业咨询服务。

(二)落实鼓励创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国有企业失业人员、国有企业所办集体企业下岗职工、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且失业1年以上的城镇其他登记失业人员从事个体经营的,3年内按每户每年8000元为限额依次扣减其当年实际应缴纳的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个人所得税。商贸企业、服务型企业(除广告业、房屋中介、典当、桑拿、按摩、氧吧外)、劳动就业服务企业中的加工型企业在新增加的岗位中,当年新招用上述人员,与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3年内按实际招用人数予以定额依次扣减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企业所得税。税收优惠政策审批截止日期为年底,扶持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年以后,各类就业援助对象的税收优惠政策,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三)减免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登记失业人员、残疾人、退役士兵、毕业2年以内的普通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的(建筑业、娱乐业及销售不动产、转让土地使用权、广告业、房屋中介、桑拿、按摩、网吧、氧吧等国家限制的行业除外),自其在工商部门首次注册登记之日起3年内,免收管理类、登记类和证照类等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

(四)完善小额担保贷款贴息政策。登记失业人员、复员转业退役军人、毕业2年内未就业的普通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自筹资金不足的,可申请小额担保贷款,额度不超过5万元。对合伙经营和组织起来就业的,可根据从业人数和经营项目扩大贷款规模,按每一名合伙者不超过5万元标准,最高不超过20万元额度内给予小额担保贷款。上述人员利用小额担保贷款从事自主创业的,贷款期限最长不超过2年,到期确需延长的,可延期1年,按期还款的由财政全额贴息(延长期不贴息)。对当年新招用符合小额担保贷款申请条件的人员达到企业现有在职职工总数20%(超过100人的企业达10%)以上,并与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为其缴纳社会保险的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可根据企业实际招用人数每人不超过5万元的标准,给予最高不超过人民币200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期限最长不超过2年,到期确需延长的,可延期1年,按期还款的市财政给予50%的贴息(延长期不贴息)。小额担保贷款具体实施办法由人民银行会同财政、人事劳动、国资管理部门另行制定。

(五)建立创业补贴机制。就业困难人员、复员转业退役军人、毕业2年内未就业的普通高校毕业生初次申领营业执照并稳定经营,依法纳税并参加社会保险满6个月以上的,给予3000元的一次性创业补贴。失业人员在领取失业保险金期间自主创业或自行组织起来就业的,可一次性领取剩余的失业保险金(最多不超过6个月)作为创业启动资金。

(六)加快创业孵化平台建设。各镇(街)和各相关部门要充分利用城乡各类园区、闲置土地或厂房、专业化市场等适合中小企业聚集创业的场所,建设创业孵化基地。综合运用收费、场租等优惠政策,并提供项目评估、开业指导、融资服务、跟踪扶持等创业服务,对进入创业孵化基地的创业人员予以扶持,提高创业成功率。经有关部门许可,在不影响城市交通、市容和环境卫生等情况下,划定部分区域允许高校毕业生等初次创业者在特定时段设摊经营,为其创业提供实践机会,培育创业理念,激发创业热情,提升创业能力。

三、完善就业援助制度,促进就业困难人员就业

(一)调整就业困难人员范围。就业困难人员的范围为:城镇失业人员中的“4050”人员(即女年满40周岁、男年满50周岁,下同),城镇“零就业”家庭、城乡低保家庭和低收入家庭中的劳动力,长期失业人员,需赡养患有重大疾病直系亲属的人员,农村复转军人和被征地农民中生活困难的“4050”人员。

(二)落实就业困难人员社会保险补贴。用人单位招用就业困难人员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办理就业登记,并按规定为其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在合同期限内给予社会保险补贴。社会保险补贴标准按单位应为招用人员实际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费计算,个人应缴部分由本人负担。就业困难人员从事个体经营或以其他灵活就业形式实现就业,月收入达到企业最低工资标准且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的,经镇(街)劳动保障机构和市就业管理服务部门审核确认,可给予每人每年2000元的社会保险补贴。社会保险补贴除对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5年的人员可延长至退休外,其他人员补贴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

(三)实施公益性岗位援助。充分发挥镇(街)、社区(村)与辖区内共建单位作用,大力开发适合就业困难人员的公益性岗位,就近就地安置就业困难人员。各镇(街)和市直机关、事业单位招聘临时工作人员,均应通过公共就业服务平台招聘信息,并按不低于30%的比例优先招用就业困难人员。

(四)强化就业帮扶措施。进一步完善零就业家庭申报认定制度,规范认定程序,建立专门台账,及时接受援助申请。建立“一对一”就业帮扶和动态管理机制,做到零就业家庭出现一户、发现一户、帮扶一户、消除一户。做好农村低保家庭和低收入家庭中的劳动力的就业援助工作,千方百计帮助其实现就业。

四、强化公共就业服务,完善城乡一体化就业服务体系

(一)建立健全就业失业登记和失业预警制度。完善就业失业登记制度,及时做好全市在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有就业要求、处于无业状态的劳动者就业失业登记工作,并提供公共就业服务,落实就业扶持政策。健全失业预警制度,规范企业裁员行为,企业需要裁减人员20人以上,或者裁减不足20人但占企业职工总数10%以上,需提前30日向工会或者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听取工会或者职工意见后,向人事劳动部门报告裁减人员方案。

(二)加强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建设。进一步加强镇(街)、社区(村)劳动保障平台建设,明确服务职责,规范基层劳动保障机构服务流程和标准,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镇(街)要按照机构、人员、经费、场地、制度、工作“六到位”要求,建立综合性的服务场所,为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提供“一站式”劳动保障服务。各社区(村)要设立服务窗口,确定1名社区工作人员或农村干部为劳动保障协理员,开展以劳动力资源调查统计、求职登记、就业援助等为重点的劳动保障服务。

(三)完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各镇(街)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在企业较集中的工业园区或求职人员较多的场所,加快推进人力资源分市场建设,就近为求职者和用人单位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加强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络及相关设施建设,确保年底前实现市、镇(街)、社区信息互联与共享,2010年底前实现与所有农村信息互联与共享,并逐步实现人力资源市场信息与职业培训信息、社会保障信息的互联与共享。各镇(街)开展人力资源分市场建设的,设备购置、网络运行、软件服务等为保证市场信息网络正常运转的有关经费支出,从失业保险基金中予以补助,最高不超过10万元。

(四)深化就业推介会制度。进一步发挥基层劳动保障平台作用,夯实基础,创新形式,积极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各镇(街)要积极开展劳动力资源和企业用工情况调查,认真组织农村劳动力免费培训和企业在岗职工技能培训,开展各种形式的就业推介活动。根据各镇(街)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市财政每年分别给予5至10万元的工作经费补助。

(五)加强充分就业社区(村)创建工作。进一步丰富载体,创新举措,深入开展充分就业社区(村)创建活动。各镇(街)和社区(村)要充分认识开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村)活动的重要性,依托基层劳动保障平台,按照充分就业社区(村)的基本要求和评估标准,积极组织开展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村)活动。

(六)完善职业介绍补贴政策。积极鼓励各类就业服务组织推介劳动者就业,对免费成功介绍劳动者就业的职业(人才)中介机构和农村(社区)等单位,按照就业困难人员100元/人、其他人员50元/人的标准给予职业介绍补贴。

五、完善培训制度,强化劳动者职业技能和创业培训

(一)构建劳动者学有所教的技能培训体系。根据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提升产业竞争力的要求,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就业前培训、在职培训、再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制度,鼓励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组织和各类职业院校、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提高劳动者的就业、再就业和创业能力。

(二)完善培训补贴政策。登记失业人员、复员转业退役军人、毕业2年内未就业的普通高校毕业生以及农村劳动者通过职业培训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据实申领一次性培训补贴,补贴最高标准为:高级技师2000元、技师1500元、高级工1000元、中级工600元、初级工300元,并免收初次职业技能鉴定费。上述人员参加定点机构举办的创业培训,并经人事劳动部门组织考核合格的,可据实给予每人最高不超过1000元的创业培训补贴。经人事劳动部门认定,具备条件的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组织劳动者开展免费培训,经考核鉴定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按照上述标准给予培训单位相应补助。

(三)开展就业见习和创业实训。鼓励和支持企业建立就业见习基地和创业实训基地,开展全日制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和创业实训。见习(实训)期间,基地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不低于全市最低工资标准的生活补贴,市财政给予基地每人每月500元的生活补助(含人身意外伤害保险费用)。见习(实训)期一般为6个月,最长不超过1年。

六、加强组织领导,切实做好就业促进法贯彻实施工作

(一)完善促进就业工作协调机制。建立就业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强化统一领导、分工协作的工作机制,统筹做好全市促进就业工作。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要按照各自职责分工,切实履行职能,加强协调配合,及时交流情况、解决问题,形成合力,共同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

(二)健全促进就业的资金保障机制。继续加大资金投入,完善促进就业的资金保障机制,财政部门要根据全市就业状况和就业工作目标任务,合理安排就业再就业专项资金,确保资金满足实际需要。其中被征地农民的有关就业促进费用,从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中解决。切实加强对资金使用的审核、审批和支付管理,建立健全专项资金运行过程的内控制度,具体资金管理办法由财政部门会同人事劳动部门另行制定。

(三)加强社会舆论宣传和培训。以深入贯彻实施《就业促进法》为契机,广泛开展公共就业服务人员的法律知识培训,不断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新闻单位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劳动者转变就业观念、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强化用人单位依法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为就业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

本意见自发文之日起实施。适用范围为本市户籍人员,国家另有规定的按国家规定执行。

上一篇:市政商务局工作年报 下一篇:财政单位年终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