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糖尿病的常用中药

时间:2022-09-18 10:48:00

治疗糖尿病的常用中药

【中图分类号】R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0-0363-01

【摘 要】目的 探讨中医药对糖尿病的治疗原则及常用于治疗糖尿病的中药。方法 对一些文献资料进行收集研讨。结果 根据中医理论中药对糖尿病有着一定的治疗效果。结论 就降糖作用而言,中药一般没有西药快,但它注重整体调控,在改善症状方面则明显优于西医,故中医治疗糖尿病尤其适合于非胰岛素依赖型患者(即二型糖尿病);或伴有慢性血管神经并发症者。

【关键词】糖尿病;中医药;治疗

糖尿病1(diabetes)是由遗传因素、免疫功能紊乱、微生物感染及其毒素、自由基毒素、精神因素等等各种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导致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抵抗等而引发的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临床上以高血糖为主要特点2,典型病例可出现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等表现,即“三多一少”症状,糖尿病(血糖)一旦控制不好会引发并发症,导致肾、眼、足等部位的衰竭病变,且无法治愈。

1 中医药对糖尿病的认识

1.1 祖国医学的观点。中医学认为,肝主疏泄,关系人体气机的升降与调畅,肝气郁滞则气机升降输布紊乱,肝失疏泄则血糖等精微物质不能随清阳之气输布于周身而郁滞于血中,出现高血糖或精微物质的输布紊乱,反见血糖升高,进一步导致血脂、蛋白等其它精微物质紊乱,引起其它合并症。治疗以疏肝调气为主,顺肝条达之性以恢复其生理功能,肝气条达,气机调畅,精微得以输布,糖被利用而血糖自然下降。以下单味中药具有生津止渴,恢复患者的胰岛功能及受体的亲和力,使血糖被充分吸收利用的作用。

1.2 中医辨证。导致人体发生糖尿病的主要原因有:1、素体阴虚 导致素体阴虚的原因有;2、饮食不节、形体肥胖;3、情志失调、肝气郁结;4、外感六淫,毒邪侵害。

1.3 原则总则。长期坚持规范治疗是最重要的,包括:控制饮食,坚持适量运动锻炼,合理用药。 当前医学专家则提倡高碳水化合物量,降低脂肪比例,控制蛋白质摄入的饮食结构,对改善血糖耐量有较好的效果。

2 临床常用于治疗糖尿病的中药

2.1 黄芪:现代医学证明,中药黄芪对糖尿病患者具有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和降低血糖的作用。中药黄芪可通过增加糖原合成酶活性、胰岛素受体底物活性、蛋白激酶B和蛋白激酶C活性,使糖原合成酶活性增加而发挥增加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血糖的作用。

2.2 人参:人参可促进实验动物血糖降低,并可降低糖尿性血脂升高及无力症状。临床报道人参浸膏对早期轻症糖尿病有治疗效果,使尿糖减少,血糖降低,停药后疗效仍可持续2周以上。对轻症糖尿病人参可与生地合用;对中、重症糖尿病宜与胰岛素合用,因二者有协同降血糖的作用。人参日用量3~9g。

2.3 枸杞子:枸杞能补肾养肝,治肝肾阴虚、消渴等。枸杞子提取物可促进实验动物糖尿病血糖持久下降,对糖尿性血脂升高、视力不佳有改善作用。每日用枸杞子、五味子、黄精、元参各煎汁当茶饮,可改善消渴症状。

2.4 丹参:有活血、行血、凉血、养血的作用,可以化瘀、通络。丹参煎剂可明显降低实验动物的血糖,作用可持续5小时之久,且可降低血脂及血黏稠度。丹参、花粉、葛根,黄芪,五味子,忍冬藤、玄参,治疗糖尿病合并高凝血、高血脂有效。

2.5 生地黄3:有滋阴清热的作用。按每公斤体重2g计算,喂服实验动物,可使血糖明显下降,也可抑制和预防肾上腺素所致的兔血糖上升,且可改善糖尿性的高血脂、高血压病情。临床应用于糖尿病时,多以生地配天冬、枸杞子等。

2.6 海带:含有藻胶、氨基酸、核黄素、维生素C、钾、碘、钙、钴等。海带中有一种名为褐藻酸钠的成分,该成分可以使糖尿病病人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提高,空腹血糖下降,糖的耐受量得以改善,达到高碳水化合物的饮食治疗要求。

2.7 玉米须:玉米须发酵剂对实验动物糖尿病有明显降血糖作用,且对糖尿性高血压、肾病有改善作用。临床用玉米须,黄芪,白术与猪胰1具炖,做1日食疗之用。

2.8 知母:知母水提取物能降低实验动物血糖,对药物引起的血糖升高作用更明显。用知母、天花粉、麦冬,黄连组方煎服,可改善糖尿病上消(如口渴、多饮等)症状。

2.9 赤芍:是清热、凉血、散瘀的佳品。现代药理学证明它具有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血糖、血脂等多方面的作用。

2.10 当归4:本品可补血活血、润肠通便,具有保护肝脏、防止肝糖原减少、镇静、镇痛和消炎的作用。

2.11 葛根5:本品可发表解肌、升阳透疹、解热生津,具有显著的降血糖作用。

此外,有降血糖作用的中药还有黄连、山药、玉竹、麦芽、茯苓、菟丝子、石膏、乌梅、苍术、白术、玄参、仙鹤草、地骨皮、苍耳子、泽泻、桔梗、黄精、冬桑叶、仙灵脾等中药材。

3 讨论

糖尿病是一个终身疾病,要终身治疗,主要是通过各种方法控制血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糖尿病患者一经确诊,就要正规治疗。血糖波动会造成机体器官的损害,加速并发症的发生。糖尿病的治疗,要根据糖尿病病人的个体情况来定。首先要了解患者的血糖,胰岛功能,有无并发症等情况,才能制定出具体的治疗方案,不要盲目用药,以免延误病情。

中医治疗糖尿病6,应扬长避短选择好适应症。就降糖作用而言,中药绝对没有西药快,但它注重整体调控,在改善症状等方面明显优于西医。适合于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以及伴有慢性血管神经并发症者。

糖尿病患者一定要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坚持劳逸结合,参加适当的文娱活动、体育运动和体力劳动,可促进糖的利用,以利于预防和治疗此病。注意足部和皮肤的护理,保持清洁卫生,防止感染、坏疽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范慧,李红,刘颖慧,等.537例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变罹患情况及危险因素分析.中医内科杂志,2004,43(4):305~306.

[2] 钱荣立.关于糖尿病的新诊断标准与分型.糖尿病杂志,2000,8(1):5

[3] 王大千.丹七地黄汤治疗糖尿病视网膜出血161例临床观察.北京中医,1999,18(5):25.

[4] 吴开松.当归注射液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41例.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8,18(6):364.

[5] 左小芹.葛根素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临床观察.四川中医,2004,8:47~48.

[6] 陈相新.糖尿病的中医健康.中医药管理杂志,2007,15(2):135.

上一篇:玉屏风散的临床应用研究 下一篇:120例胸部创伤患者的X线表现临床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