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允价值会计与盈余管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时间:2022-09-18 08:29:31

公允价值会计与盈余管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摘 要】 以往研究对公允价值会计的分析主要关注价值相关性等方面。文章拓展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从盈余管理角度看公允价值会计的应用,讨论了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我国具体会计准则中的应用,并详细分析了公允价值如何为企业提供盈余管理机会。本研究有助于监管层和资本市场参与者了解公允价值与盈余管理的关系,注意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以便作出合理决策。

【关键词】 公允价值; 盈余管理; 利润调节

一、引言

经历了2007—2008年中国股市的大起大落以及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很多学者和资本市场参与者将股市的大幅波动归咎于公允价值会计的大量使用,这使得公允价值会计成为众矢之的,或被称为金融危机的“帮凶”。一些学者(如黄世忠,2009)认为公允价值的顺周期特征会使股市陷入螺旋式上升和螺旋式下跌的循环。因此,在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SEC和FASB、IASB相继修订公允价值相关会计准则①,以使公允价值带来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然而截至目前,人们仍对金融危机带来的破坏性影响心有余悸,公允价值会计仍是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拟以公允价值会计在我国具体准则中的应用为分析视角,讨论公允价值会计如何为企业提供利润调节和盈余管理的机会,以期为监管层和资本市场参与者认识公允价值与盈余管理的关系提供借鉴和帮助。

二、公允价值会计简介

(一)公允价值含义

国际会计准则第32号(IAS32)中公允价值的定义为:在一项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自愿的双方交换一项资产或清偿一项债务所使用的金额。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107号和133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SFAS107&133)中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在双方自愿而非强制清算和销售的现时交易中,一项资产可以转换的金额。公允价值会计是指以市场价值或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作为资产和负债的主要计量属性的会计模式(马维华,1999)。综合以上观点,本文认为公允价值是在公平、公正的市场交易过程中,双方交换一项资产或清偿一项债务所使用的金额。公允价值作为一种计量模式意味着如果一项资产或负债采取公允价值计量,那么即使资产不卖出或债务不清偿,资产或负债也应按活跃市场中存在的公允价值进行计量。例如,如果企业拥有的证券投资,但不属于控制、共同控制和重大影响的,且存在活跃市场报价的,则应采用公允价值对投资的证券进行期末计价。这种计价是资本市场中双方和多方进行竞价、交易的结果,因此是公平、公正的交易,符合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要求。

(二)公允价值与财务报告目标

著名会计学家井尻雄士在《会计计量理论》中认为:“会计计量是会计系统的核心职能。”一个完整的计量模式,除计量对象外,还包括计量属性和计量尺度(葛家澍、刘峰,2003)。计量尺度指名义货币和不变购买力,而计量属性则包括历史成本、现行市价、重置成本、可实现净值和公允价值(葛家澍、刘峰,2003)。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历史成本是企业采用的主要计量模式,如果要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企业应当保证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能可靠地计量。旧会计准则更多地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因为历史成本计量模式能够提供更多更可靠的信息。然而,随着股权高度分散化以及报表使用者面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的加大,要求现代企业更多地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以提供对决策更有用的会计信息。受托责任和决策有用是会计的两大职能,我国的新会计准则在会计职能上进行了大的修改,从旧准则过分强调的受托责任转向决策有用。新会计准则在基本准则中明确强调: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从这一基本准则中可以看出,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既强调了受托责任,又强调了决策有用。基本准则是其他具体准则的指引,因此财务会计报告以决策有用为目标,这促使在具体准则规定中大量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如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投资性房地产、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易准则等。由于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新会计准则中的广泛运用是与财务会计报告的决策有用目标相一致的,因此讨论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具体应用和现实状况是极其重要的。

三、公允价值会计与盈余管理

笔者将对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在投资性房地产、非货币换、债务重组、金融资产的运用进行分析,详细讨论在这些具体准则中,公允价值如何为企业提供利润调节和盈余管理的机会。

(一)公允价值与投资性房地产

《企业会计准则第3号——投资性房地产》规定,企业可以采用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计量,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必须有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的取得。该准则是将原来计入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的、用于出租或增值目的的不动产单独加以规范。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规范的基本逻辑过程是:在新会计准则下,如果企业拥有的房地产用于出租或增值的目的,则计入投资性房地产,否则在“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科目核算,而房地产企业出售的房地产则列入存货核算。按投资性房地产进行核算并按公允价值模式进行计量的,第3号准则进行了详细规定,要求满足以下两个条件:1.投资性房地产所在地有活跃的房地产交易市场;2.企业能够从房地产交易市场上取得同类或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及其他相关信息,从而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作出合理的估计。相对于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企业一旦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公允价值计量,就不再计提折旧或摊销,而是根据资产负债表日的公允价值进行调整,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的差额则计入当期损益。由于这一会计处理原则的运用,对于那些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企业来说,房地产公允价值如果高于历史成本,确认的收益必将增加企业的盈利。正常情况下,按历史成本计量的房地产市场价格都已上涨,因此通过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运用,必然增加采用这种计量模式的企业的利润。

企业一旦采用公允价值对投资性房地产进行计量,则存在三种可能性进行盈余管理。第一,不再计提折旧。提取固定资产折旧,减少了企业利润,而且一旦折旧政策和使用寿命确定,企业不能随意更改,将导致企业被动地接受折旧费用,成为减少企业利润的一个固定负担。而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后,不再计提折旧,企业不用被动地接受费用项目,却可以根据期末公允价值的变动调节当期利润。第二,根据市场报价确定期末公允价值。但市场上存在的类似房地产信息很多,企业管理层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房地产价格作为参照系,这样就可以提供一些机会来调节当期损益。第三,我国原来的固定资产采用历史成本,如果企业一旦采用公允价值,则使公允价值与历史成本的巨大差额形成未实现的账面收益,企业通过卖出房地产的时点选择进行盈余管理,例如企业管理层需要增加当期利润,则可以卖出那些有巨大未实现收益的房地产,从而增加投资收益。

(二)公允价值与非货币换

《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准则规定,企业之间进行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可以采用公允价值。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是指交易双方主要以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长期股权投资等非货币性资产进行的交换,交换过程不涉及或只涉及少量的货币性资产。但是否一定采用公允价值,准则规定了两个条件:第一,交换具有商业实质;第二,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计量。如果不能满足上述两个条件,则仍以账面价值作为换入成本,不确定损益。在原有的准则下,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资产负债表,但在新会计准则下,换出资产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异以及换出资产公允价值与换入资产公允价值的差异,都需要计入损益表,这就为企业管理层进行利润调节提供了机会。

从上面的描述可以看出,只要安排一项非货币性资产的交易,就可以通过双方协商或第三方评估所确定的公允价值来产生利润。根据新会计准则规定,只要被交换的非货币性资产的公允价值高于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其差额部分将计入当期损益。关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的新会计准则提供了企业管理层盈余管理的机会;正是这种盈余管理的机会,使得那些拥有大量非货币性资产的公司有机会通过交换来保证盈利持续增长。企业的盈利往往存在波动,在盈利处于低谷时,企业管理层就可以通过安排非货币性资产交换来保证盈利平衡增长。

(三)公允价值与债务重组

债务重组是指在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的情况下,债权人按照其与债务人达成的协议或者法院的裁定做出让步的事项(详见《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新准则规定,发生债务重组时,作为债务人是资产和负债同时减少,差额部分进入利润表;而债权人则承担重组损失。原有准则将债务重组利得计入资本公积,不能产生利润;而采用新准则后,债务人可以将债务重组利得计入当期损益。因此,在旧会计准则下,原先因债权人让步而导致债务人豁免或者少偿还的负债计入资产负债表(具体为资本公积),而新会计准则则将债务重组收益以公允价值计量,并计入营业外收入,同时规定只有在债务人发生财务困难的情况下才能将债务的让步确认为债务重组利得。对于上市公司来说,通过获得债务全部或部分豁免,可以将收益反映在利润表中,这样可以极大地提高每股收益。与传统盈余管理方法相比,通过债务重组为上市公司注入优质资产,新会计准则也会产生相同效果,大股东可以通过与上市公司以优质资产换劣质资产的方式不断向上市公司输送利益,虽然这些非经常性损益不会改变上市公司的持续经营能力,也不会使戴上ST帽子的公司恢复上市,但却会提高上市公司的估值水平,可能令上市公司的成长出现拐点,将提高大股东向上市公司注入优质资产的热情。

从上面的描述中可以看出,通过债务重组能够增加公司盈利更多地表现在债务人的债务豁免上,即如果债务人实际支付的资产账面价值低于原有的债务账面价值时,都将计入损益。公允价值体现在非现金流资产清偿债务的过程中,如果公司将其持有的资产抵偿债务,资产公允价值高于资产原账面价值的差额应计入损益,而资产公允价值仍低于债务账面价值时,则获得债务重组收益,同样增加了债务人的损益。因此,综合的结果是只要付出资产的账面价值低于债务的账面价值,就会产生收益,并影响企业利润。

(四)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与金融资产

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最多的会计准则是《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该准则中规定的金融资产分为四类: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包括交易性金融资产和指定为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本文主要从资产的角度研究公允价值在新会计准则中的应用,因此重点从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入手展开分析。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最重要的差别并不在于公司的选择行为,而在后续计量中。准则规定,所有类型金融资产都必须按公允价值模式计量,但公允价值变动带来的与原账面值的差额在会计处理上并不相同,这是两者最主要的区别。按第22号准则第三十八条的规定,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或损失,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形成的利得或损失,不计入利润表,而应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在该金融资产终止确认时,才计入当期损益。这些规定说明,虽然都按公允价值计量,但交易性金融资产将公允价值变动收益计入损益,直接影响利润,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将公允价值变动收益计入所有者权益,并不直接影响利润。这是二者的主要差别。交易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都与企业的股权投资行为有关,如果企业将股权投资认为是短期持有,则可能计入交易性金融资产,否则计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一旦计入交易性金融资产,被投资单位的股价变动将会引起投资单位的利润变化,可以预期的是,在其他业务增长不变的情况下,如果被投资单位股价持续上涨,那么投资企业的利润将会得到大幅提升。因此可以预期那些交叉持股的公司,选择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将对公司业绩贡献明显。这说明,由于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对利润的影响方式不同,因此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进行选择,从而可以方便地进行盈余管理。

四、结论

本文详细分析了公允价值会计在投资性房地产、债务重组、非货币换、金融资产中的具体应用,以及对管理层利润调节或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说明公允价值的应用能够为上市公司提供调节利润的机会,可以为管理层提供新的盈余管理手段。研究结论可以提醒资本市场参与者注意上市公司利用公允价值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关注公司内在价值,从而提高投资效率。

【参考文献】

[1] 葛家澍,刘峰.会计理论——关于财务会计概念结构的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2] 黄世忠.公允价值会计的顺周期效应及其应对策略[J].会计研究,2009(11):23-29.

[3] 马维华.公允价值计量与报告的理论思考[J].会计研究,1999(12).

[4]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上一篇:特色十足本小利大 台湾美食系列谁做谁赚钱 下一篇:免费体验 退货保障 传技授业 如来如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