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消降浊汤联合穴位贴敷治疗2型糖尿病肾病早期60例临床观察性例临床观察

时间:2022-09-18 08:28:28

平消降浊汤联合穴位贴敷治疗2型糖尿病肾病早期60例临床观察性例临床观察

【摘 要】目的:观察平消降浊汤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DN)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标准的DN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治疗组30例,对照组进行糖尿病教育、降血糖、缬沙坦控制血压等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平消降浊汤口服联合穴位贴敷,疗程为2个月。观察治疗前后中医疗效及尿蛋白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3.3%,优于对照组的70.2%(P

【关键词】平消降浊汤;穴位贴敷;早期糖尿病肾病;中医疗效;尿蛋白

【中图分类号】R256.7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271-01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最主要的微血管并发症,是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也是导致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西医对DN的治疗主要是在控制血糖、血压、血脂的基础上对症治疗,但没有阻止肾功能损害的有效措施,中医药具有多途径、多靶点及副作用少等优势,可以通过整体调节来改善症状及提高生活质量。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5月―2012年7月在我院住院的2型DN早期患者60例。其中男27例,女33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试验组30例。2组性别、年龄、病程均无显著性。

1.2 西医诊断标准

符合世界卫生组织1999年公布的糖尿病诊断标准及丹麦学者Mogensen的DN诊断分期标准4的Ⅲ期[1]。早期DN诊断标准:DM患者,3个月内尿检查连续2次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稳定在20―200ug/min(30一300mg/24h)范围内,并排除原发性高血压,心力衰竭,泌尿系感染,酮症酸中毒等引起尿白蛋白增加的因素。

1.3 中医辨证标准

参照卫生部制定的1997年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均符合“消渴病”脾肾两虚兼夹瘀浊型辨证标准,主症:倦怠乏力、气短懒言、腰膝酸软。次症:食少纳呆、水肿、面色晦暗、肢体麻木、夜尿清长、便溏。舌脉:舌质晦暗、胖大、边见齿痕或有瘀点、瘀斑,苔腻、脉沉。

1.4 病例纳入标准

凡符合以上中西医诊断、辨证标准者,年龄在18―70岁之间并接受降糖降压等系统治疗,空腹血糖控制在8.0mmol/L以下,或餐后2h血糖控制在12.0mmol/L以下,糖化血红蛋白8.0%以下,血压

1.5 治疗方法

1.5.1基础治疗2组病人均接受糖尿病健康教育,采用低盐低脂优质低蛋白饮食,应用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控制血糖。血压控制在130/80mmHg左右。

1.5.2药物治疗对照组加服缬沙坦每次80mg,每日 1次。(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30638,生产单位:华润赛科药业有限公司),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我院熬制中药汤剂平消降浊汤(黄芪20g,人参15g,生地20g,麦冬12g,山药20g,茯苓15g,仙灵脾12g,泽兰15g,益母草30g,大黄10g,牡蛎30g,当归15g,红花15g,赤芍15g,牛膝12g,川芎12g)浓煎取汁100ml l,每日1剂。穴位贴敷上方研粉,生姜汁调成膏状,贴敷以下穴位:脾腧、肾腧、关元、三阴交、足三里。每日一次。

1.5.3疗程及观察指标:2组连续观察2个月,主要观察中医疗效、尿微量蛋白、Ccr的变化。

3 讨论

DN发展过程为:气阴两虚―脾气虚弱―气血不足―脾肾两虚―肾阴阳两虚。病位在脾肾,气阴两虚为发病基础,脾肾虚弱为基本病机,以虚为本,以水、湿、痰、瘀为病理产物,虚实寒热并见,阴阳并损,气血双亏,多种病理机制交织在一起。脾虚是DN的关键,肾虚是易感因素,痰瘀肾络、凝滞脉道是DN的主要病理变化。方中黄芪、人参、生地、麦冬、山药、茯苓、仙灵脾补益脾肾,泽兰、益母草、大黄、牡蛎、当归、红花、赤芍、牛膝、川芎活血化瘀利水降浊。

穴位贴敷疗法是一种中医临床常用的外治方法,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根据治疗的需要将各种不同的药物制成相应的剂型,贴敷于一定穴位上,通过药力和穴位作用于肌表,传感于经络、脏腑,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针对糖尿病肾病,目前多选用脾腧、肾腧、关元、足三里等穴位。

参考文献

[1] MogenSen CE.Sehmitz A.ehristense,l ClL Coln afire renal Psthophysiology relevant to |IDDM and NIDDM Patients.Diabetes Metabolism Rev 1998.4:453

[2]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北京:中国医学科学院出版社,1993:153一157

作者简介:

李伟令 威海市中医院内分泌科 主治医师,1979-09 毕业于南京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

上一篇:支持性团体心理治疗对肺癌中晚期病人的效果研... 下一篇:关于对阑尾周围脓肿治疗的再认识附43例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