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农民的“耳朵”“眼睛”“嘴巴”

时间:2022-09-18 07:12:43

做好农民的“耳朵”“眼睛”“嘴巴”

如何遵循“三贴近”的要求,把对农节目办成电视台的品牌栏目,是电视媒体在服务农民过程中应思考的问题。宁波电视台《田野》栏目一直把倾听农民呼声、观察“三农”万象、传播农业知识作为自己节目的宗旨,扎根基层,服务农民。这个栏目不仅帮助提高了“三农”水平,也在实践中提升了栏目的价值。作为这个栏目的记者和主持人,在服务基层的过程中,笔者对自己和栏目组同事提出的要求是:做好农村群众的“耳朵”“眼睛”和“嘴巴”。

记者在基层,首先必须善于倾听,做好农民群众的“耳朵”。记者发挥自己沟通农业对口各政府部门、科技部门、技术专家、产业大户的优势,帮助农民朋友获得极其需要的生产技术和市场信息。农民朋友非常渴望技术支持和信息共享,但获取渠道有限。2012年新年伊始,《田野》栏目推出了《农科专家库》子栏目,通过与宁波市农科院、农技推广总站、宁波大学生命学院、宁波海洋研究院等农业科技部门、科研院所的良性互动,及时和宣传具有实践价值的科研成果,促成了农业科技与实践的紧密结合。象山紫菜大户尹根卫与宁波大学骆其君教授合作的紫菜项目在高塘岛全面铺开,经过栏目的介绍和推广,影响带动了包括台州、温州等地的一大批农户;农科院蔬菜所所长王毓洪的西甜瓜种植技术在节目播出后受到各地农户的欢迎,带动了一大批西甜瓜种植专业户致富;许多茶叶专家、渔业专家、蔬菜专家、果业林木专家通过栏目的牵线搭桥与农户进行了广泛全面的合作,科研人员获得了实践基地,农户获得了技术指导。目前,这一平台正通过子栏目《农科专家库》进一步常态化。

记者在基层,必须善于观察,做好农村群众的“眼睛”。记者把自己看到的“三农”万象尽收眼底,并加以思考和分析,从而制作出对“三农”工作具有促进作用的对农报道作品。过去的对农节目往往流于对农业生产的表面报道,浮光掠影,浅尝辄止。为改变这一状况,栏目变“走近泥土”为“走进泥土”。以往在演播室串联和点评的主持人,在理念转变后每期节目都来到农业生产、农村建设、农民生活的第一线,爬山、出海、下田和农民一起干农活,在劳动中完成节目制作;编导和记者在采制节目时也以这一理念指导工作,在对“三农”的深度观察中发现问题,从而使节目更深入、生动。这一创作理念的转变使农民群众对栏目组有了更强的认同感,给节目带来了活力和生机。如宁海农民戴良方引进的红心猕猴桃品质好,很适宜宁波地区引种,但因种植规模小而不为人知。于是栏目通过主持人体验式的走访,带大家参观桃园,介绍种植要点,播出后引起了较大反响。现在红心猕猴桃种植在宁海已经遍地开花,形成了产业。

记者在基层,必须善于传播,做好农民群众的“嘴巴”。新闻记者上“顶天”(了解宏观政策和普遍情况)下“立地”(扎根基层、服务基层),通过新闻平台可以更好地为“三农”工作鼓与呼。优秀的农产品“养在深闺人未识”,市民想要买优质农产品却又“踏破铁鞋无觅处”,这是对农栏目记者在实践中经常碰到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栏目开设《供求信息》子栏目,每期节目以字幕条形式免费帮助农民宣传产品,着力解决“卖难”问题。象山高塘岛乡的海鸭蛋经栏目报道后,从没包装、没品牌、散户散养的“土货”发展成当地主打农产品,引来众多城市客商。当地政府趁势而上推出了包括海鸭蛋、梭子蟹、海岛西瓜的“高塘三宝”;宁海胡陈乡借助栏目多年宣传,完成了从特色土豆有机种植到成立七彩农业公司专销土豆的转变。现在,该公司已经发展成土豆种销、茶油生产、特色农产品加工的复合型农业企业。信息的不对称通过节目的宣传得到有机平衡。在如何做好农民的“嘴巴”方面,栏目还需要进一步深化内涵、扩大外延,将“帮助”的内容深入到更广大的农村、扩大到“解决技术难题”“解决销售困难”“促进和谐乡村”“帮助贫困群众”等各方面。

记者在基层,还必须通过“听”“看”“思”“说”的结合,进一步提高对农新闻报道的业务水平,创新报道形式,实现对农宣传的有效传播。前两年,宁波市各地柑橘增产不增收,橘农愁眉不展。栏目做了《蜜桔为何成苦果》的评论,通过记者的观察分析并给出了北仑金柑通过政府试种、品种改良等方式产生较好效益的例子,提供了新思路、新办法。节目播出后,受到了农民群众的好评,宁海、象山的乡镇政府也纷纷前往北仑取经。《田野》栏目在电视对农宣传方面做出的“增强互动”“城乡共享”“走进泥土”等诸多尝试受到了同行的重视,以“制作丰富好看的对农节目”“制作城乡共享的为农节目”“制作普惠群众的惠农节目”为宗旨的“三贴近”创新给《田野》栏目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作者单位:宁波电视台)

栏目责编:邵满春

上一篇:如何运用好非线性编辑 下一篇:警惕群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