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两代人的生育观

时间:2022-09-18 06:42:01

父子两代人的生育观

本刊记者 张 嫣 本刊实习生 陈 婧

“你把20万块钱现在就摞我面前,否则我坚决不会生这个孩子。”27岁的李茂是黑龙江省海伦市政府的一名公务员,今年初夏,妻子的意外怀孕让小两口和父母之间产生了不小的争执……

今天,生不生二胎?甚至生不生孩子?都已成为两代人思想冲突的焦点。

生,罚多少钱都得生

1980年出生的李茂是计划生育后的第一批独生子女。母亲张女士在李茂出生后不久,就响应国家号召,在单位计生部门的组织下上了避孕环,并领取了《独生子女光荣证》。

计划生育政策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在全国逐步推行,80年代城市出生的孩子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双职工家庭把孩子放在幼儿园里,周围都是一样的小朋友,李茂也不觉得自己的童年有多孤独,反而偶尔会因家中好东西被自己独占而庆幸。

李茂10岁那年,妹妹的不期而至结束了他的独生子生活。

发现自己意外怀孕时,张女士已有33岁,大儿子李茂都快上初中了,每个月的独生子女费也领了好几个年头。节育环的避孕失败让张女士陷入十分尴尬的境地,但是对渴望儿女双全的丈夫来说却是个天大的好消息。李先生毫不犹豫拍下板来:生!罚多少钱也得生!

张女士回忆说,当时的计生政策特别严格,按照规定婚龄妇女每隔半年就要检查一次孕产情况。那时在海伦小城超生二胎大约要缴纳3000元左右的“罚款”(社会抚养金),而李先生每个月的工资才百十块钱。按照当时的工资标准,生育第二胎,仅“罚款”就要罚掉李先生夫妇俩将近两年的全部收入。

但是求女心切的李先生夫妇还是走上了具有80年代特色的“超生游击队”道路。

令张女士至今庆幸不已的是,怀胎十月,除了家人之外,没有任何人发现她的怀孕迹象,“隐蔽工作做得非常成功”。甚至直到孩子两三岁时,张女士把孩子抱到单位,每日和她朝夕相处的同事都不敢相信她偷偷生育第二个孩子的事实。

“我怀孕的时候恰巧赶上冬天,穿上厚厚的棉袄什么都看不出来。本来我就胖,同事都只是觉得我那个冬天越来越胖了。”

经过掖掖藏藏、整日心惊胆战的10个月之后,生孩子成为新的难题。去医院生?根本不可能,没有准生证,挨罚是必然的。在家里生?也不行。他们住在单位的家属区,左邻右舍都是单位的同事,生孩子这么大的事情肯定会走漏风声。

于是张女士把产房安置到娘家,请了私人接生婆把孩子偷偷生了下来。

是女孩。全家欢呼雀跃。李先生更觉得自己当时留下孩子的决定实在明智。中年得女的李先生甚至比儿子出生时还要激动。但是巨额的社会抚养金又的的确确让他拿不出手。于是他决定先瞒着,慢慢想办法。“反正孩子都生出来了,能把我怎么着?”

小女儿几乎就是在屋里度过自己人生的最初两年的,偶尔出个门也得找邻居们上班不在家的空档。这个计划外的“小公主”成了名副其实的没有名分、没有户口的“小黑孩儿”。眼看孩子快到了能进幼儿园的年龄,为了不让爱女委屈,“能像别人家孩子一样,满大街跑跑颠颠”,李先生决定“主动向组织交待”。他找到单位负责计生的部门,“积极地”交了罚款,顺利地给女儿上了户口,李家这场历时近3年的“超生暗战”至此才告一段落。

不生,给多少钱都不生

十几年后,儿子李茂结婚生女。在媳妇怀孕的时候,家里人虽然都不说什么,但每个人都希望是个男孩。李先生更是如此。

李先生兄弟3人,大哥家里两个儿子,大儿子家的孩子是个孙女,不久前,老爷子又抱上二儿子家的大胖孙子。这可把李先生馋得够呛。虽然在儿女间,他更偏爱年幼的女儿,但却依然阻止不了自己渴望抱孙子“传宗接代”的思想。

“更稀罕闺女是因为他前面有了儿子,要不看他着急不着急。”李先生的老母亲道出他心底的秘密。

前年春节前夕大孙女小含的出生,让李先生五味杂陈。他和全家人一样,为那个鲜活的小生命的诞生而兴奋,孙女出生的那段日子李先生和家人一起跑前跑后,寒冬腊月在医院里忙活得满头大汗,兴奋,却总觉得不够劲儿。“如果是个孙子就更好了。”李先生心里是这么想的,但是嘴上没说,“是怕儿媳妇不乐意”。

越长越可爱的小含成为全家人的掌上明珠。爷爷也渐渐不再提起有关孙子的话题。

但是,今年初夏小含妈妈的意外怀孕,将“孙子”这个话题重新搬上李家父子的桌面。

父亲李先生说:“生吧,给我生个孙子,你就儿女双全了。”

儿子李茂反问:“不生,要是还是女孩呢?”

父:“女孩也行啊!姐俩长大了也是个伴儿,一个人多孤得慌。”

子:“现在生个孩子成本多高啊,跟你那时候能一样么?不说别的,光罚款最少就得三四万。”

父:“罚款我给你交。你们要是带不过来俩孩子,让你妈给你们看着。”

子:“那以后呢?孩子长大了还要吃要喝要上学。现在一个孩子,我每天能给她吃10块钱的营养,要是俩孩子,只能每人5块。现在生孩子重的不是数量,而是质量!养孩子不是有口饭吃就行了。”

父:“现在小孩不像你们那时候能在一起疯闹了,一家一个,放学以后连屋都不出,有多闷。等你岁数大了就知道有两个孩子的好处了。你看现在我跟你妈岁数大了,你跟你妹之间有个照应,我们也放心。”

子:“我把这一个孩子培养成才就不错了,生那么多,要是没经济、没精力好好教育,也是对孩子不负责任。你把20万块钱现在就摞我面前,否则我坚决不会生这孩子。”

父:“我还不是为你们好!”

子:“等以后再说吧。”

父:“现在孩子已怀上了,能说不生就不生么?”

子:“这……”

儿媳最终还是做了人工流产。医生给了他们家人一个都能接受、却都不能接受的理由:剖腹产妇术后三年内不宜怀孕,会有刀口破裂的危险。李茂妻子生小含时是剖腹产。

李茂对记者说,其实父亲说的话并非全无道理,独生子女家庭的小孩儿要相对孤僻很多。等孩子长大以后,会愈发感觉到血浓于水的亲情。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以现在他和爱人的经济实力以及孩子现在的生活成本、将来的教育成本作标准,养育一个孩子是适当的。两个孩子对很多工薪家庭来说,会造成巨大生活压力。“更何况我是个公务员啊,要遵守国家的计生政策啊!”

生得起养不好,还不如不生

和李茂夫妇一样,计划生育政策下成长起来的80后子女逐渐进入婚育阶段,和他们出生时“一对夫妻一个孩”的严格生育政策相比,现在有很多地区如广州、北京等地,已经开始鼓励符合条件的夫妻生育第二胎。日前,国家人口计生委新闻发言人、政策法规司司长于学军表示,现在全国除了河南以外,其他省区市的计生条例都规定:夫妻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可以生两个孩子。

“能生二胎了”在很多人群中引起不小的争论,但是很多符合条件的父母,特别是80年代出生的双独生子女父母却对该政策反应冷淡。在全国范围内,表示自己愿意生育第二个孩子的双独生子女父母寥寥,“生得起,养不起;养得起,教育不起”成为许多人的共识。

“我想生两个,一个孩子太孤单了。但是一定要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现在养孩子太费钱了,以后有钱了,就生两个;如果没钱,一个都养不起,就一个也不生。”记者随机采访二十余位80后婚育年龄独生子女,“量力而行”成为他们选择生两个、生一个,甚至一个不生的直接动因。

子女的抚养、教育成本在日趋加大,特别是在大城市中,为了能够给孩子筑就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家长都在不惜血本地为孩子投入。一个孩子的日常支出往往要比两个家长加起来的还多。调查显示,目前,教育开支已经超越养老和住房成为家庭最主要的开支,占普通收入家庭日常支出的四成以上。上海社科院研究员徐安琪主持的调研报告《孩子的经济成本:转型期的结构变化和优化》称,从直接经济成本看,从小孩出生到16岁的抚养总成本将达到25万元左右,如估算上学等支出,则将高达48万元。

而且,现阶段社会竞争压力巨大,对于事业起步阶段的年轻人来说,精力有限,只能在家庭与事业之间的抉择中选择后者。孩子对于追求新生活方式、新生活品质的他们来说,成为一个难以摆脱的负担。记者的朋友小杨是“丁克”的拥趸:“我就想把自己过好,没有孩子的牵绊多自由。”

很多人认为年轻夫妻选择“丁克”生活是不负责任的表现,但是小杨却不这么认为:“一旦有了孩子,就要考虑很多现实的问题,现在正是做事业的大好年纪,我老婆是独生子女,连自己都需要我来照顾,如果有了小孩儿,必然会分散我很大的精力。孩子不能放在父母那里,隔代人容易对小孩过度溺爱,不利于他们成长。虽然父母很期待我们能够早点儿生小孩儿,但是对于我们不打算要小孩的这个决定还是能够理解。”在小杨看来,作为事业起步阶段的年轻人,没有房子、没有车子、没有票子,没有坚实的物质基础保驾护航,怎么能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单纯为了生孩子而生孩子才是对孩子不负责任的表现。

同时,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很多80后家长的生育观念较其父辈已经有了很大变化,生男孩传宗接代的思想观念也在悄悄退出这一代人的历史舞台。在“生男生女都一样”的口号中成长起来的一代,已经感受不到男孩和女孩在社会地位中的明显区别,有些家长甚至更喜欢女孩,因为“女儿贴心”“生女儿省钱”。一位年轻妈妈对记者说,有时甚至有些庆幸自己只生一个孩子,而且还是女孩。在她看来,女孩子的养育成本要比男孩小很多,如果是男孩儿,不仅要考虑将他培养成才,从现在就得开始为他长大后的结婚买房犯愁,“还没等孩子长大呢,就背上一身债”。

对于追求生活品质的年轻一代来说,孩子的出生也不再是单纯的传宗接代。从30年前的不让生也得生,到如今让生也不敢生、不想生,每个时代都有年轻人各自的无奈。两种观念折射出的不仅仅是两代人的生育观念,更是30年间中国社会发展的缩影。

(文中李茂为化名)

上一篇:中国基层超生迷雾 下一篇:“黑户”女孩的身份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