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即兴状态”下的雕塑创作

时间:2022-09-18 06:24:25

试论“即兴状态”下的雕塑创作

[摘 要]本文结合创作实践,探讨了“即兴状态”下雕塑创作存在的价值和意义。雕塑创作是艺术家在特定的语言环境创作过程中对各种“可能性”和“未知性”的探索。雕塑家创作过程中对各种可能性的把握是推动雕塑语言发展的最根本的动力。“即兴状态”在本质上就是艺术个体在面对“材料”时,在“生命体验”过程中对世界不断认识和发展的过程。

[关键词] 即兴状态 雕塑语言 材料语言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雕塑家都在探索“雕塑的本质”问题。这样的追问源于“现代雕塑”的概念已经远远的超出了“传统雕塑”的概念。雕塑的形式也五花八门,直接导致部分雕塑家开始重新的思考“雕塑是什么”。笔者以为不管雕塑形式怎么变化,“即兴状态”对雕塑的创作存在很大的价值与可能性。下面将一步步探讨“即兴状态”下的雕塑创作。

1、关于“即兴状态”

“即兴状态”是指在雕塑艺术创作过程中,在与物质材料对话中的一种“忘我”状态。这种“状态”是在实践中产生的,具有不确定性的特征。“即兴状态”的另外特征是“不可预知性”、“偶然性”等等。只有在这样的“状态”下,艺术家才能打通“我”与世界的界限,与世界为一。也正因为在这样的“状态”下,使艺术家通过概念理智的抑制,发觉那些被遮蔽人的真正智慧。使人找到长久丢失的生命钥匙。就像朱良志在《中国美学十五讲》所说的:“这种直觉并非仅仅强调突然的偶然的发现,而强调对生命本体力量的发明。这一直觉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也是一种回到生命原初的活动。” (朱良志著.中国美学十五讲[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342.)

2、关于雕塑创作

一般而言,创作常常有这样的两种方式:一种是先确定方案,然后按照既定的方案选择合适的材料。接下来,依照方案完成制作,最终实现预想的效果。这是一种设计型的创作。这种创作是在知识的体系中,以科学的认知方式探讨事物的本质。笔者认为这样的方式是与万物分离的,物与物之间是没有联系的。朱良志在他的书中也这样写道:“他是在‘看’世界,人在万物之外,人是世界的观察者;他是在分析世界,世界成了‘理’的对象,世界被‘理’所征服,其直接结果,就是人与物的分离......”(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5.)在这样的状态下,人与物之间的联系是“人为的知识谱系的联系”。这是一种“人为自然立法”的做法。在这样状态下,艺术创作是“生硬”的“非自然的”。

另外一种是事先不确定方案。从材料入手,去体会材料给我们带来的某些启示,顺应这种启示完成作品。这样很可能改变一些材料原有属性的语境,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或将一些不相干的物件组合在一起,在几种不沾边的材料之间碰撞出创意和灵感。这需要敏锐的判断力,再根据材料来“因材施艺”,制作过程就是创造的过程。创作的兴奋感始终贯穿着全过程中,这是一种实验型的创作。这种认知世界的方式是:“我”本来就是世界的一部分。即“我”即“自然”,两者之间的界限被打破。在“即兴状态下”我与物融为一体。在这样的状态下创作出来的作品是还世界的本来意义的,不是人赋予世界的意义。一直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于以第一种方式来进行艺术创作,对材料缺乏应有的敏感度和判断力,自觉不自觉地对已知的材料产生依赖。以一种“强加”的方式作用于材料。对于新的材料和个人语言的挖掘缺少探索和实验精神,这也是创作难以突破的原因之一。

3、“即兴状态”下雕塑语言发展的动力

在雕塑的创作过程中我们都在探讨到底是什么样的力量推动雕塑家的语言不断发展。笔者认为“即兴状态”中的“不确定性”和“偶然性”是雕塑发展的动力。以下以现代雕塑家大卫·史密斯为例来说明。

西方现代雕塑家大卫·史密斯的作品受到毕加索和冈萨雷斯作品的影响。他在做雕塑作品的时候是没有预先设计的,他通过直接在地上来回地摆放金属形成自己独特的雕塑语言。他的每一个作品与作品之间是有内在的逻辑性的。这些作品都是他本人在进入到一种“物我合一”的状态的时候,不由自主地达到的。

由于金属雕塑的直接性,他可以用即兴的方式快速地做作品。他本人也曾说到,自己不是很有意识,或很有特别的自信去创作一件雕塑作品,而总是敞开地修改,产生新的联想。他每天都面对一个未知的世界,每天在工作室里都是一种全新的体念,他的目的就是在完成这种体念,作品对他来说已经是没有什么意义了,重要的就是这样一种工作态度和工作方式。

在唐尧的《形而上下——关于现代——后现代雕塑的哲学与诗性陈述》中这样讲的:“在他(大卫·史密斯)创作的过程中,他喜欢一边听着音乐一边创作。一件件作品是上一件作品的某些启示的延续,这个起点使他产生强烈的冲动。只有一部分是明确的,其余的部分则听任它自己展开。他并不知道结果将是什么,也并不盼望能否做一件完整的作品。史密斯的每一件作品都有联系,他并不是孤立的做作品。三四个正在制作中,头脑里也有正在构思的作品。”

由此可见,无论是东方的艺术家还是西方体系下的艺术家,他们都是在把握“即兴状态”下各种可能性。对各种可能性的把握是雕塑语言发展的动力。

总而言之,在当代雕塑语言探索的过程中,雕塑家需要不断思考“什么是雕塑”、“什么是推动雕塑语言发展的动力”等问题。笔者认为:在“即兴状态”下回到人的本真状态,雕塑创作有很多的可能性。而对各种可能性的把握是雕塑语言发展的最本根本的动力。在这样的状态下去实践自己的雕塑创作,那么雕塑的语言一定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上一篇:谈舞蹈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下一篇:童趣设计在女装设计中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