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走消费主导型发展战略

时间:2022-09-18 05:54:33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走消费主导型发展战略

[摘 要]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在面临世界经济不确定性加大的情况下,一直以来我国以投资为主导的发展战略难以应对欧美市场萎缩的外部冲击,因此,本文认为走消费主导型的经济发展战略是当前我国发展经济的现实选择。而强化收入分配制度是拉动消费需求能力和消费水平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消费主导;收入分配;政府转型;“十”报告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3)25-0022-02

1 消费主导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现实选择

1.1 以消费为引导,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当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从市场主体方面看仍然是政府主导型经济。由于地方官员之间存在着政治锦标赛,地方政府往往通过与企业高层相互勾结招商引资,促进当地GDP的增长,从而造成产业结构不合理等一系列问题。在市场化改革不完善的条件下,出现了很多有利于投资,不利于消费的因素,造成劳动者的地位下降,资本的地位上升;劳动者报酬份额下降,企业利润份额上升;从而在最终分配上表现为居民可支配收入份额下降,企业可支配收入份额上升,导致劳资关系不稳定,收入差距扩大的现实。

因此,在“十二五”时期,要充分发挥扩大消费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体制改革中的作用,通过消费的引导,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促进政府主导型经济向生产者、消费者主导转变,实现生产大国向消费大国转变。

1.2 以消费为主导,应对国外复杂的经济冲击

2008年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面临着剧烈的变化。一方面,世界经济增长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金融危机、欧债危机造成的欧美发达经济体弱增长态势不容乐观。新兴经济体增长则面临出口市场低迷、国内物价上涨、结构性问题突出等新挑战;另一方面,世界经济格局仍处于寻找再平衡的阶段,旧的格局难以持续,新的格局能否尽快形成,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现阶段以政府投资主导难以有效应对欧美市场萎缩造成的外部冲击。进入21世纪消费率持续下降,由2000年的62%一直下降到2008年的49%,8年一共下降了14个百分点。[ZW(]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 “十二五”时期扩大消费需求的思路和对策研究[J]. 宏观经济研究,2010(2).[ZW)]与此同时,投资率和净出口率的变化则呈波动性上升。所以投资消费失衡被良好的出口形势所掩盖。但从2008年金融危机及欧债危机以来,我国较高的对外依存度已从优势转为劣势,2013年经济增长在面临重重压力下出现下行趋势。因此,我们必须要通过促进消费推进经济转型,通过提高全社会的消费水平和消费能力支撑未来的经济增长。

1.3 以消费为主导,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经济体,迅速跻身于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目前人均GDP约4400美元。然而近年来,快速发展过程中积累的问题不断凸显,加之2013年经济增速出现了明显的放缓趋势,再次引发了对中国是否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讨论。像我国这样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国家,在收获“改革红利”、“人口红利”之后,如果不能尽快积累形成内生增长能力,就会形成对发达国家的依赖,处于不利的局面。

这就要求我们通过消费主导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张从既有的外源式发展、出口导向型发展、资源消耗性发展,转向内生性发展、协调内需市场与外需市场关系的发展、资源环境友好型发展。在消费主导中形成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解决结构失衡问题、实现公平发展。

1.4 我国消费需求尚存在很大的空间

我国在经历了长达30年的高速增长,消费能力逐步增强。全国人均GDP由1978年的379元增加到2009年的25125元,增长了66.3倍;全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48元增加到2009年的17175元,增长了49.4倍;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34元增加到2009年的5153元,增长了38.5倍。[ZW(]1978 年数据根据《2009 年中国统计年鉴》有关数据计算,2009 年数据根据国家统计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统计公报》有关数据计算.[ZW)]从这些数据可以判定,国内拥有庞大的消费市场。加之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以及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将进一步释放消费需求。

2 实施消费主导经济发展战略所面临的矛盾

2.1 不合理经济增长方式的约束

近年来我国消费率一直下降,政府主导的投资增长方式使投资消费失衡的矛盾日益突出。首先,政府主导型经济在客观上偏向投资主导。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实行分税制财政分权体质,地方政府为了提高政绩,增加仕途,投资的积极性得到极大的提高。一方面以出让土地,收取租金来促进投资,另一方面通过招商引资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投资的迅速膨胀无疑会使储蓄率增加从而消费率下降。其次,要素分配的不平衡以及要素价格被扭曲,强化了政府的投资行动。由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要素价格的形成过多受到政府的干预。

2.2 收入分配的不合理导致消费需求不足

收入分配不公是导致我国近年来消费率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在现阶段劳动力总体供过于求、劳动力市场化进程加快、工会职能缺失,劳动者、企业和政府三方协调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导致政府、企业收入比重不断上升,居民收入比重却逐步下降的局面,这极大地抑制了消费潜力的释放。

一是政府投资偏好与政策的缺乏导致我国劳动者报酬偏低。自1996年始,劳动者报酬占国内生产总值的份额便开始连年下降,特别是1999年后大幅下降,从1998年的50.8%下降为2007年的39.7%,9年下降了11个百分点;企业营业盈余的份额则从2000年开始持续上升,从1999年的21.7%上升为2007年的31.3%,8年上升了10个百分点。[3]二是在制度变迁、二元经济结构转变过程中,缺少强有力的社会政策的配合导致居民收入份额下降。1995~2005年,在国民收入最终分配格局中,企业最终分配占比增长3.8个百分点,政府最终分配占比增长4.0个百分点,居民最终分配占比降低7.8个百分点。最新研究表明,1995~2010 年,考虑到非预算收入,政府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所占比重由24.25%上升到 30.48%,企业所占比重由9. 88%上升到15.82%,而居民所占比重从 65.87%下降到了53.35%(马晓河,2012) 这也反映出,自1995 年以来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动趋势是居民的财富向政府和企业流动。[ZW(]李炳炎.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与我国收入分配改革[J].2012(2).[ZW)][ZW(]迟福林.走向消费主导的中国经济转型与改革战略[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2(4).[ZW)]此外,户籍制度、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以及公共服务均等化缺乏都抑制了对消费的需求。

3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走消费主导型发展战略的着力点

3.1 加快推进收入分配改革

我国的基尼系数2008年已达到0.469,国家统计部门公布2012年的基尼系数为0.474,虽然这一数字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所计算的0.61差距很大,但这也足够说明我国贫富差距不断扩大,收入分配结构失衡的趋势。进一步说明了加快收入分配改革、缩小收入差距的紧迫性。而居民消费能力、消费水平的提高直接依赖于收入分配改革的破解。

虽然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改革的目标和路径,迈出标志性的一步,但收入分配改革亟待破冰细则。迟福林表示,收入分配改革方案虽已出台,但能否在实践层面有效缓解并抑制不断扩大的收入分配差距,仍面临某些重大挑战。

3.2 加快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首先,要改变政府主导投资的经济发展战略。当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已初步确立。政府应积极创造有效的市场环境,强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减少对微观经济的直接干预。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扩大就业,稳定经济增长。政府的职能应从主导投资偏好转移到宏观调控、社会管理以及公共服务上来。其次,政府自身建设——切实加强政府机构改革,提高反腐倡廉的力度。目前,房叔、表哥、房姐等腐败事件层出不穷,“十”以来也有数位高官相继落马。仅靠网络的力量进行反腐的力度是非常薄弱的。因此,政府部门自身应摆正自己的位置,时刻牢记自身的责任,做到司法公正,严惩腐败事件。网络反腐不应成为反腐的常态,应与制度反腐协同发力,且以制度反腐为主力,这就需要网络反腐必须法制化。“十”以来政府部门也相继改革了政府各部门的人事调动。人民代表中,来自一线的工人和农民代表有了进一步的上升,这也让我们看到了党和政府关乎民生、切乎民意的决心。

3.3 进一步推进城市化水平

虽然我国城市化率已超过50%,但城市化仍然滞后于工业化。尤其是农民工的城市化问题最值得我们关注。2012年社会蓝皮书指出,工作和居住在城市中的农业户籍者大多处于“半城市化”状态,也就是成为城市中的非农就业人口或常住人口,但难以像本地的非农户口居民那样分享到城市化带来的城镇居民的社会待遇,他们面临着劳动保障和社会保障覆盖不足等困境。城市化发展的突出矛盾是农民工的城市化问题尚未得到真正的落实。“十”指出,“要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加快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这些都提醒相关政府部门,要切实解决好农民工保障性住房、就业以及其所应该享受的社会公共服务与社会保障,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参考文献:

[1]马岩.我国面对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及对策[J].经济学动态,2009(7).

[2]宋桂霞,齐晓安.对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思考[J].宏观经济管理,2010(3).

[3]郑秉文.“中等收入陷阱”与中国发展道路 [J].中国人口科学,2011(1).

上一篇:企业市场营销中的管理观念与营销战术分析 下一篇:农林企业品牌建设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