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干扰及其对生态健康的影响

时间:2022-09-18 05:43:34

生态干扰及其对生态健康的影响

摘要 阐述了生态干扰的概念及生态学意义,分析了生态干扰、生态管理与生态胁迫的区别,总结了干扰的性质及影响生态健康的人类干扰类型。

关键词 生态干扰;生态学意义;生态健康;影响;人类干扰

中图分类号 S75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3-0174-02

1 生态干扰的概念及生态学意义

1.1 生态干扰的概念

生态干扰,是指强行地对生态系统的扰动。人类干扰对生态健康的影响,主要包括资源掠夺、环境污染和人为灾害。“干扰”(interfere,disturb)的基本解释是:扰乱,打扰;妨碍,使混乱。在系统学中,“干扰”的解释是:对系统来说,是多余的、不需要的、强制的“输入”便成为系统的干扰。另一方面,如果削减系统生存所必需的输入也是干扰。对系统来说,不仅输入端有干扰,输出端同样有干扰,如制约输出或强制作过量的输出等都是干扰。制约输出,如企业的产品受市场制约而减少了销量;强制过量输出如“竭泽而渔”。系统的输入和输出的“过犹不及”都是干扰。

在生态学上,“干扰”的定义多是对生态系统的“自然灾害”的解释。张国庆(2012)根据“干扰”的系统学意义,将生态学意义上的“干扰”,即“生态干扰”(Ecological Interference),定义为:干扰,是指强行地对生态系统的扰动。此种扰动是自然的,或是人为的;不一定是生态系统运行所必需的;强行的;在生态系统稳定性阈值范围内,不会影响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但是若超出生态系统稳定性阈值范围,会对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行或演替产生影响;对生态系统来说,此种扰动可能是有害的,也可能是有益的[1-8]。

1.2 生态干扰的生态学意义

一是有利于促进生态系统的演化。生态干扰是通过调整物种间的相互关系,促进生态系统演化。例如,有的干扰能降低一个或少数几个物种的优势度,为其他竞争相同资源能力较差的物种相对增加了资源,为物种的分化和资源的分配提供了有利条件。干扰往往始于系统的局部,其作用是影响生态系统的时空异质性。环境异质性可增加物种的多样性,有利于系统的自然演化。二是维持生态系统平衡和稳定。经常处于变化环境中的物种,要比稳定环境中生存的物种更可能忍受环境压力。不稳定生物群落常常具有较强的恢复力。三是调节生态关系。由范霍夫定律(Vant hoff′s Law)可知,干扰在种群遗传学上会表现出差异,该种差异与干扰发生的概率、种间相互作用的机制、作用结果的变化程度等存在一定的关系,使生物种群的基因组成发生变化,并有可能产生不可逆的进化适应(Evolutionary Adaptation),从而调整生物群落中生物间各种生态关系。例如,化学防治中,反复使用同一种药剂,有害生物会把抗药性遗传下去,从而产生抗药性很强的超级细菌、超级害虫[9-11]。

2 生态干扰与生态管理、生态胁迫的区别

为了便于理解,从某种角度上看,消极的生态干扰可以近似地看成生态胁迫,积极的生态干扰可以近似地看成生态管理。但是,又不完全是这样,它们之间还是有较大差异。生态管理是人为的,生态干扰既有人为的,也有自然的。对某些具体的生态系统来说,生态管理是必须的,如农田生态系统,如果不进行科学合理的人工管理,农田生态系统很快就会退化为草地或湿地。对于生态系统或人类社会来说,生态管理是有益的,因为生态管理是在遵从生态系统健康运行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的;否则,对生态系统实施的管理措施就不属于生态管理了,而蜕变成了人为的生态胁迫。生态胁迫不一定是强行的,有可能来自于生态系统内部,如暴发性的周期性森林虫害对森林生态系统的胁迫,可能是由于纯林本身的系统结构缺陷造成的;而对森林害虫来说,纯林为害虫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有利于害虫取食与繁殖,但是到了暴发年份,食物的严重短缺却成了该害虫的胁迫因子。再如,在混交林中,有利于森林害虫天敌的生存,对害虫来说,天敌是其繁殖蔓延的主要胁迫因子,该种胁迫是来自于森林生态系统内部,而且不是强行的。生态管理是有管理目标的,有目的地、遵从自然规律、有序地进行,其结果是促进生态系统有序化;而生态干扰则不一定是。积极的生态干扰可能是有意识的,也可能是无意识地促进生态系统有序化;消极的生态干扰则使得生态系统无序化,甚至退化消亡。生态胁迫不会促进生态系统有序化。

3 干扰的性质

对于生态系统来说,干扰其实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干扰的突出作用是导致景观中各类资源的改变和景观结构的重组。干扰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的利弊,一方面取决于干扰本身的性质,另一方面取决于干扰作用的客体。

3.1 多样性

生态系统中的诸多环境因子、生物因子中某一个或几个因子变化给生态系统带来扰动,外因的直接干扰或者外因导致环境因子、生物因子变化使生态系统产生扰动,以及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干扰。

3.2 相对性

同样的事件,在某种条件下可能对生态系统形成干扰,在另外一种环境条件下可能是生态系统的正常活动。是否对生态系统形成干扰不仅仅取决于干扰的本身,同时还取决于干扰发生的客体。对干扰事件反应不敏感的自然体,或抗干扰能力较强的生态系统,往往在干扰发生时,不会受到较大影响,该种干扰行为只能成为系统演变的自然过程。

另外,干扰的相对性还表现在适度的干扰,有时还会促进生态系统有序化,可以看作是对生态系统的一种有利的调节。例如,卫生伐会提高森林生态系统健康水平,而对于其他方式的森林采伐,若按照采伐量小于生长量,并以科学的方式进行采伐,既不会影响森林生态系统正常运行,也不会改变森林生态系统。如果乱砍滥伐,则很快使森林生态系统退化。再如对农林业生物灾害反复采用化学防治,则会使有害生物产生抗药性,天敌急剧减少,并使次要有害生物上升为主要有害生物,如果改用综合防治措施,结合农林业管理措施,提高农林生态系统稳定性,则能有效遏制生物灾害的发生。

3.3 时空性

干扰的时空性,其实是其相对性在时间与空间上的一种表现。同一种干扰因子,在不同的地区,对生态系统的扰动结果不一定是一样的。例如凤眼莲(Eichhornia crassipes (Pontederiaceae)),在南方侵占水面,泛滥成灾,称为危害严重的有害植物。而在北方,由于其植株不能越冬而不会泛滥成灾,在有些地区反而成为猪的饲料。

同样,同一干扰因子,在不同时间对同一生态系统的干扰可能会不一样。例如,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是一种周期暴发性森林害虫,它只在暴发期对森林生态系统产生影响,尤其是在松针损失率达到30%以上的重度发生区才对松树生长量产生影响,在其他时期基本上不会对森林生态系统产生危害。

生态干扰的时空性还表现在季节差异和地域差异上。生态系统内的生物,常常随季节变化而变化,不同的季节,生态系统的运行呈现不同的特征,因此受到的干扰也会不同,干扰产生的结果也会存在差异。地球上的生物,随着纬度或海拔的不同,呈现一定的水平分布或垂直分布规律,不同的生态系统,生态干扰因素与干扰结果都会不同[3]。

4 影响生态健康的人类干扰

4.1 资源掠夺

资源掠夺包括自然资源掠夺和社会资源掠夺。自然资源掠夺直接对生态系统形成强大的胁迫,主要包括滥砍滥伐森林、过度放牧、无节制地采猎野生生物资源与开采矿产资源、掠夺式使用水资源以及肆意侵占农田、林地、湿地等,这些行为大大超出了生态系统稳定性阈值范围,对生态系统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使得物种消失,土地沙化,气候恶化,生物灾害、地质灾害和气象灾害危害频率和危害程度增加。

社会资源掠夺间接地通过人类社会·生态系统对自然生态系统形成胁迫。例如,重工抑农政策的实施,对农民实行掠夺来发展城市和工业,造成农民严重贫困,农民为了维持基本生活不得不通过开垦开荒、过度樵采来弥补生计,从而造成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再如,由于教育不公平,导致就业不公平加剧,使得弱势群体的教育资源与就业资源乃至劳动公平被掠夺,使得弱势群体的劳动与发展环境进一步恶化,迫使弱势群体滞留在贫困乡村或生活在城市的边缘,从而进一步增加了贫困地区或城市贫民窟的生态压力,长此以往,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就会影响社会稳定,爆发社会动乱,对生态系统形成更大的破坏。

4.2 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Environment Pollution)是指人类直接或间接地向环境排放超过其自净能力的物质或能量,从而使环境的质量降低,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生态系统和财产造成不利影响。环境污染按环境要素分为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固体污染;按人类活动分为工业环境污染、城市环境污染、农业环境污染;按造成环境污染的性质来源分为化学污染、生物污染、物理污染(声污染、光污染、放射污染、电磁污染)、固体废物污染、能源污染。

4.3 人为灾害

人为灾害对生态系统的胁迫是显而易见的,除了上述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外,还包括人为火灾、生产事故以及社会动乱等。其中社会动乱,尤其是战争,不仅仅对生态系统带来毁灭性的破坏,还对人的生命、社会文化带来灭顶之灾[10-16]。

5 参考文献

[1] 戈峰.现代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2] 王如松.生态健康的科学内涵和系统调理方法·生态健康与科学发展观[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5:16.

[3] 张国庆.生态健康概论[EB/OL].(2012-04-10)[2012-08-10]..

[4] 张国庆.生态论概述[EB/OL].(2012-04-13)[2012-05-20]..

[5] 张国庆.生态论与经济生态化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10):28-29.

[6] 张国庆.灾害管理理论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10):22-23.

[7] 张国庆.生态环理论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1(12):222-223.

[8] 张国庆.生物灾害学[EB/OL].(2012-05-25)[2012-09-10].http://blog.省略/home.php?mod=space&uid=3344&do=blog&id=574783.

[9] 张国庆.生态健康评价及生态系统管理方法[J].现代农业科技,2012(11):245-246.

[10] 张国庆.生态健康评价[EB/OL].(2012-04-10)[2012-10-19].http://blog.省略/home.php?mod=space&uid=3344&do=blog&id=557516.

[11] 张国庆.生态系统管理[EB/OL].(2012-04-10)[2012-09-15].http://blog.省略/home.php?mod=space&uid=3344&do=blog&id=557520.

[12] 张国庆.生物灾害管理论研究与生物灾害精确管理[J].现代农业科技,2011(3):20-23.

[13] 张国庆.生态健康与有害生物管理[J].中国园艺文摘,2008(3):40-41.

[14] 张国庆.森林健康与林业有害生物管理[J].四川林业科技,2008,29(6):77-80.

[15] 张国庆.森林健康干扰与森林健康促进[EB/OL].(2012-04-21)[2012-09-25].http://www.省略/blog/user_content.aspx?id=314523.

[16] 张国庆.森林健康与林业生物灾害GCSP管理[EB/OL].(2012-03-19)[2012-08-15].http://www.省略/blog/user_content.aspx?id=304396.

上一篇:苏淮北地区棉花苗期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 下一篇:露地西瓜常见病害症状识别与防治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