摭谈《经济生活》内容多、课时少矛盾的化解

时间:2022-09-18 04:06:05

摭谈《经济生活》内容多、课时少矛盾的化解

众所周知,《经济生活》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较为突出。原因多种多样,从教师层面来讲,主要有:教学观念陈旧,课堂教学以传授和灌输知识为目的,忽视了学生的学习基础、生活体验、兴趣爱好和个体差异,更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主体作用的发挥;缺乏教学研究,特别是没有认真学习和研究《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和《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教学指导意见”),未能把握其精神实质,故使教学过程走弯路;教学方法单一,还以“讲授法”“满堂灌”为主,习惯于“我讲清,你记住”“今天上课,下一节课听写”,很少思考如何依据新教材的教学目标、课型等去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兴趣学、听得懂、会运用”。

如何切实化解《经济生活》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笔者提出以下策略,求教方家。

一、 切实转变教学观念

在《经济生活》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摒弃传统教学老路――以灌输知识为目的,以教师讲授为手段;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教学效率低下,教学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突出。而应立足于学生“体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捕捉生活中的经济现象,恰当运用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努力把基本观点、基本原理融入生活题材之中;围绕学生关注的经济生活问题组织教学,挖掘经济知识的生活内涵,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经济学知识进行分析,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使之更好地认识社会,进而有效地提高理解、认同正确价值标准的能力,实现生活性、应用性与综合性的统一。

例如,在“面对经济全球化”中关于“经济全球化的含义”教学,笔者作了如下教学导入。

笔者先启发学生认清“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经济上国与国之间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特别是商品、劳务、技术、资金等表现得更为显著……”的特征;然后组织学生畅谈国与国之间经济联系的感受,如我们不出国门就能吃到肯德基、麦当劳,欣赏美国大片,中国的海尔集团在世界各地开办工厂等现象;最后通过笔者谈“国与国之间经济联系的感受”(向学生展示笔者自己使用的“联想笔记本电脑”,该电脑整机由中国联想集团生产,处理器由美国速龙公司生产,操作系统由美国微软公司提供……),小结并引出经济全球化的含义: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

上述以学生和教师的生活感受来导入“经济全球化的含义”的教学,符合新课程“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构建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的理念,符合“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高中学生群体”的教学原则,既节约了教学导入的时间,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了教学目标,收到了良好效果。

二、 深入研究《课程标准》和《教学指导意见》

《课程标准》是我们组织教学的指南。在《经济生活》的教学中,我们应以《课程标准》所要求的那样,努力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结合学生的生活关切,合乎学生认识事物的逻辑和实际需要,从而使他们更能品味到经济知识的有用性、经济思想的科学性、道德教育的实在性,进而领悟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等重要的思想政治观点,使我们的教学过程少走弯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指导意见》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是学科教学、学业评价、学生毕业以及升学考试的基本依据。它对教材内容的教学取舍,知识深、广度的把握作了明确、详细的规定。如《教学指导意见》中关于教学要求的表达有基本要求、发展要求、不作拓展要求和不作要求等四个层次;高中会考内容是“基本要求+不作拓展要求”,高考内容是“基本要求+不作拓展要求+发展要求”,“不作要求”的内容是会考和高考都不考的内容。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吃透《教学指导意见》精神,正确地把握教学内容。其次,我们要充分借鉴和学习《教学指导意见》中的“教学建议”特别是教学方法建议,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

例如,在讲述《经济生活》第一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时,《课程标准》和《教学指导意见》明确指出:“了解货币的含义和产生的过程,理解货币的本质和基本职能……”是该框教学的基本要求,“商品的含义和基本属性……”是不作拓展要求的内容。然而,有的教师却花半节课时间,讲授商品的产生过程、含义、两个基本属性及其相互关系,并感叹要讲的内容太多。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有深入地研究《课程标准》和《教学指导意见》,自搞一套,白白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和目的。

三、 恰当整合教学内容

教材既是教师有效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学生有效学习的主要内容。因此,教师应该按照《课程标准》和《教学指导意见》的要求,既要对相关的教学内容,特别是知识点进行微观落实;更要从宏观角度恰当地处理教材,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一个总体的了解和构建。具体方法,一是对一个主干知识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角度进行具体的分析,并联系时政热点、社会现实、学生生活实际等进行有效的知识整合。二是联系相关联的模块组织教学,即对同一主题在不同的模块内因其表述角度、详略的不同,重组、整合进行教学。必修Ⅰ《经济生活》中“货币的本质、价值与价格、价值规律”“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与IB模块《经济学常识》中的“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索”;必修Ⅰ《经济生活》中“公司的经营与发展”“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IB模块《生活中的法律常识》中的“劳动就业与守法经营”,就属于这类情况。

以“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一框内容为例,笔者按以下的步骤进行了教学。

第一步,从“是什么”的角度组织教学,即让学生知晓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在此基础上具体分析公有制为主体的含义,公有制经济的类型、特征和作用,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类型、特征和作用。

第二步,从“为什么”的角度组织教学,即从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现状、社会主义本质及特征、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实践等多角度,分析和探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原因。

第三步,从“怎么办”的角度组织教学,即怎样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基本经济制度,并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在我国部分地区、部分领域非公有制的科学发展的现状。

以上教学安排,使本来比较繁琐的教学内容变得有条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效地缓解了教学内容多、课时紧的矛盾,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提升了学生的辩证分析能力,也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取向更加明确。

四、 组织学生合作探究

理论与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创设有利于自己主动学习的良好环境,不断提高探究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从而提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缓解教学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

为使学生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笔者设计了“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看绍兴环城河改造”为主题的探究性学习,让学生带着以下问题走出课堂,在身边活生生的生活现实中提升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绍兴环城河改造如何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绍兴环城河改造与绍兴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之间的关系;绍兴环城河改造与绍兴城市发展、市民素质提高之间的关系等。活动让学生收获颇丰。如一位学生这样写道:环城河整治工程实施后,不仅带来了环保效应和城市生态效应,使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还有力地激活和拉动了建材业,产生了数十亿的直接经济效益。同时大面积拆迁有力地拉动了房地产市场,从而带动了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也为绍兴加快经济强市、文化强市、生态绍兴、和谐绍兴建设,迈向全面小康社会增添了新的砝码。另一位学生活动后则认为:一条河改变了一座城市,环城河的治理不仅改变了城市的面貌,还提高了市民的思想意识――绍兴市民对环城河治理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和主动,表明环城河建设顺民心、合民意、举民力、办民事、得民心,印证了绍兴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

活动使学生更直观、更深刻地懂得处理好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性,加深了对科学发展观相关内容的理解,收到了理想的教学、教育效果。

五、 精选精练精评作业

布置和讲评作业是教学过程的重要一环。实践告诉我们,精选、精练、精评作业是缓解教学内容多、课时少矛盾的重要途径之一。

为了达成精选、精练的目的,作业内容应针对学生的学业水平实际大胆改编、取舍,还可以布置一些口头作业,引导学生养成独立完成作业、不过分依赖教师和资料、不机械地照抄照搬参考答案的好习惯。

为了达成精评作业的目的,讲评作业时,教师不必按部就班地全面讲评,而应重点讲解批改中发现的一些共性问题(含普遍性的错题)。还可以留出一定的时间,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后对参考答案作出评价,指出优点和不足,因为教师讲清楚不一定等于学生听明白。

例如,在结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教学后,笔者对学生进行了如下的作业布置。

作业一(自我整理):

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②为什么国家要进行宏观调控?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和手段是什么?

(布置上述作业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课后去整理已学过的内容,使学生自觉养成课后整理的良好习惯,更加明确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也减少了下一节课复习提问的时间。)

作业二(书面作业):

2010年7月份以来,受国内外多种因素影响,以农产品为主的生活必需品价格总水平逐月攀升,加大了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的生活负担。为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为此,国务院于11月20日出台了稳定物价的16项措施,各部门和各地方也相继出台措施调控物价,很快物价开始高位回落,趋于稳定。

结合材料,运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相关知识,分析政府调控物价的必要性。

(布置上述作业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去分析相关的经济现象,提升分析问题的能力,当然也有利于检验课堂教学的效率。)

教无定法,教要得法。要有效实现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的统一,必须不断地提高教师的教学素养,理论联系实际;同时,要注重学生有效学习的习惯养成和学习能力的提升,调动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经济生活》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以求从根本上化解高一《经济生活》教学内容多、课时少这一矛盾。

上一篇:多管齐下,为英语写作“铺路架桥” 下一篇:关于三角形的一个性质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