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与金针 能探风雅

时间:2022-06-11 04:39:04

培养学生树立公民的经济意识,解决日常经济生活问题,增强在社会中的生存与竞争能力,初中社会学科责无旁贷。但是,当前的初中经济生活课多抽象概念与原理分析,少生活应用与实际操作,难以适应市场经济飞速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为此,我们应该有效实施探究性教学,以助学生增强经济意识,理解经济知识,分析经济问题,提高决策水平,养成良好的经济素养。

一、 经济生活课探究性教学的基本模式

初中经济生活课自人教版历史与社会课程开设以来,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已形成探究性教学的基本模式,如图1所示。

该范式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强调以情境贯穿课堂教学始终,构建以学生问题为中心的教学过程,减少了教学的强制性与划一性,增强了教学的选择性和开放性,达到了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目的。该范式可具体分为四个基本环节。

一是创设探究的条件。创设的问题情境要从社会实际出发,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创造条件让学生有兴趣、有能力去探究问题。

二是提出探究的问题。要从感性材料出发,使学生在边学边探中提出不理解或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发现并明确提出一两个需要探究的问题。

三是展示探究的过程。通过观察、调查、查阅文献等各种方式,收集有价值的科学证据,提出假设与猜想,并对问题作出科学的理解。

四是总结探究的成果。检查和思考探究计划的严密性、证据收集的完整性与问题理解的科学性,并对结论的可靠性作出合理的评价,交流探究结果。

二、 经济生活课探究性教学基本模式之变式

探究性教学模式是经济生活课的基本教学模式,它的教学结构和教学策略,对初中经济生活课的各种类型内容大体上都可以使用。但经济生活课不同类型的课文毕竟有其自身的特点,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在教学时需要对教学结构进行相应的变化,在教学策略上也可有所侧重,这样就形成了基本范式下的若干个变式。

1. 变式之一:情境探究“成曲调”

该模式是以创造情境为主要特征,通过对经济生活情境的再造、复现、模拟等途径,拉近学生与经济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从而提高学生的经济素养。其理论依据是,学生的学习是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相互作用的发展过程,其认识不应该只是概念上的理解,而应该是通过情境的感受和体验进而形成的一定的抽象认识。该模式适合于以激发学生道德情感为主要任务,具体导行相对较弱的内容。其基本流程如下图2所示。

在教学策略上,该模式转变了传统教学过多“关注知识传授,忽视知识建构”的教学观念和“教师唱主角,少数学生唱配角,大多数学生当观众”“剧场式”的教学形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如教学“我们都是‘当家人’”一课,笔者把学生分成两组,分别代表政府和纳税人。代表纳税人的学生,模拟扮演现实生活中的各行各业的角色,归纳自己都向政府缴付了哪些税款,对政府有什么要求;模拟政府代表的学生,总结自己为纳税人提供了什么公共服务,对纳税人有什么希望。通过情境化的角色扮演,使学生体会生活与纳税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初步感悟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注意情境探究的作用,它体现了本变式的特点。要根据教材逻辑结构,设置探究情境,设计探究问题。创设探究情境重在激发学生的认知冲动,诱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进入一种最佳的积极思维状态;其形式主要有角色扮演、模拟、直观演示等。在情境探究中,我们要注意情境的贯穿、交融和探究,努力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启发诱导分析教学情境,解决情境中所体现的实际问题。

2. 变式之二:问题探究“下金钩”

该模式是以师生讨论问题为主要特征,通过对经济问题的探究和研讨,使学生形成自己对经济的认识,提高对经济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的能力。其理论依据是,人们的认识起于问题的发生,没有问题就谈不上学习和研究,人们的认识正是在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以提高和加深的。该模式适用于思辨性较强,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或正确判断能力为主要任务的内容。其基本流程如图3所示。

在教学策略上,该模式是指通过创设主体、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把学习置于问题之中,让学生自主地感受问题、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并向学生提供能充分自由地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使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决问题的活动,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促进认知、技能、情感全面发展。如教学“创业的‘学问’”一课,我们可以结合学校“爱心义卖”活动,请学生为本班的小摊出谋划策,让学生思考讨论以下问题:我班摊位卖哪些商品才能多快好省地赚钱?说说你的理由;在班与班的竞争中你是如何宣传自己的?由此引发的环保问题你打算如何予以解决?让学生结合本校活动,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事例,既可以锻炼学生经商理财能力,又可以提高学生的经济素养。

在实施该模式过程中,我们要以“问题”为中心,以问题的提出、问题的思考、问题的讨论、问题的解决、问题的小结、问题的应用、问题的引申来展开和推进整个教学过程。问题的探究可以经过“质疑―解疑―再质疑―再解疑”的几次反复过程,以利于学生对问题认识的深化和思维能力、判断能力的提高。教师在整个探究问题过程中要起好引导、点拨、评价的作用,鼓励学生提出设想、发表见解、引发争论,进行批判性思考,实现由“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向“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的转变,真正落实“学生是课堂主体”的地位。

3. 变式之三:综合探究“自在啼”

该模式的主要特征是,结合调查活动进行经济生活教学,通过考察或调查,掌握更多的感性认识,形成更真切的感受,并提高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社会实践的能力。其理论依据是,学习要贴近社会、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把书本知识与社会实际联系起来,从社会实际中获取有效的学习信息。它适用于行为操练较强,综合实践性较高的内容。其基本流程如图4所示。

在教学策略上,该模式是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进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笔者发现,初中生对社会热点问题及他们的生活实际比较关注,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参与研究。如教学“做文明生活的小管家”一课,笔者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实际研究能力,组织学生以课题小组为单位,开展了《当代初中生消费现状研究》这一课题的调研活动。在活动中,有的小组邀请了有关专家,谈谈有关“节约消费与刺激消费”的见解;有的小组走访了有关部门,了解了本地影响消费的因素,比如资源状况、收入水平和差别、习俗和文化生活的特别等,思考国情与消费的关系;还有的小组设计和制作了调查问卷,事后进行了问卷分析,统计数据,写出调查分析报告。所有的小组都在教师的指导下就调研结果和数据展开了讨论,分析了原因,写出了结题报告《做文明生活的小管家:我们的心里话》。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活动还有意识地仿效高校学生论文答辩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答辩,最后还举行了优秀课题报告的评奖活动,对获奖课题给予适当的奖励,并通过校园橱窗展示学生的优秀课题,扩大活动的宣传和影响。

总之,在综合探究中,学生走出了课堂,通过参观、访问、考察、调查、实地观测等活动,掌握更多的第一手材料,提高了搜集信息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期间,教师是规划者、组织者和指导者,学生是参与者和实施者,师生齐心协力,共同用身体去经历,用心灵去感悟,最终圆满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上一篇:规范说题活动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下一篇:多管齐下,为英语写作“铺路架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