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论治胆总管结石经验总结

时间:2022-09-18 03:12:10

肝论治胆总管结石经验总结

1辨证论治,治肝防复

胆总管结石急性发作期常见腹痛、高热、寒战、黄疸等临床表现,并伴有化验血清转氨酶及碱性磷酸酶升高等肝功能损害表现。西医非手术疗法常包括抗感染、保肝、解痉、营养支持等治疗,但非手术疗法只能是暂时缓解症状,常有反复发作的特点,故多在胆道感染控制后行手术或微创介入治疗。而急性发作期中医治疗常以“通”为法,以达通则不痛之目的,泻下通腑实为必不可少,常予泻火解毒,清热利湿,利胆退黄之品。手术及微创介入治疗近期疗效虽较满意,但远期疗效仍不尽如人意,尤其术后结石残留、复发、胆管狭窄和手术对脏器造成的损害均制约了手术的开展,难以从根本上防治胆石病。因此,在胆石症论治过程中导师主张在整体观念指导下,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结合中医体质学说,更加注重静止期胆石症的治疗,并强调应用中医理论未病先防,指导该病患者的日常调理以防止复发。我们在1133例胆总管结石术后患者中发现胆总管结石多发年龄在40~93岁(94.4%),辨证结果显示61~93岁患者中以肝阳不足证为主,其次为肝气虚弱(41.4%,30.5%),41~60岁患者中以肝气虚弱为主,其次为肝郁气滞(32.8%,31.9%),21~40岁患者中以肝郁气滞为主,其次为肝血亏虚(35.9%,33.3%),不同年龄段的患者中医证型构成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由此可见,胆总管结石的发生与复发均与“肝脏阴阳平衡失调”关系密切,导师在临证中多以自拟益肝化石汤随证加减(茵陈30g,威灵仙10g,金钱草30g,厚朴15g,枳实15g,栀子10g,柴胡10g,鸡内金15g,莪术15g,大黄10g)。“益肝化石汤”一方面取以通、利之意,方中厚朴、枳实、大黄主“通”,在于通腑排毒,使大便通畅,降解腹内感染及循环和消化道中的内毒素,减少化脓性胆管炎或胆源性胰腺炎的发生;茵陈、金钱草、柴胡主“利”,在于利胆和肝,可以尽快地恢复肝脏的分泌功能及促进胆汁的排泄。另一方面依据“胆病肝治”的理论,对不同的肝脏阴阳平衡失调,进行随证加减。肝气虚者加黄芪、党参、白术等,肝阳虚者加用淡附片、肉桂等,肝血虚者加用当归、白芍等,肝血瘀者加用川芎、牛膝等。治疗中方可随证变,而其法不变。同时我们还在研究中证实,益肝化石汤可以影响胆汁成石基因,抑制成石性胆汁的形成[4],有效预化胆石症的复发。中医药对本病的防治是多靶点、多环节的,大量实验研究表明,中医药防治胆石病的作用机理有别于化学药物,是在器官、组织、细胞、分子甚至基因水平,通过不同的作用途径影响结石的生成,是利胆、排石、溶石、防石等综合作用的结果[5]。中医学对胆总管结石的辨证分型论治,目前尚无统一意见。导师认为,胆总管结石需要“标本兼治”。急性发作期需以西医方法“治标”,一旦发生胆道梗阻症状,必须先解除梗阻;慢性静止期期需以中西医结合方法“治本”,即治“肝”。所以,结石的治疗不仅仅是去除结石“异物”本身,还需解决形成结石的“源头”等诸多问题,而且关键是要恢复肝胆系统的正常功能。有学者从代谢学角度通过动物实验证实了“胆病从肝论治”在胆石症研究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6]。因此,从正本清源出发,“胆病从肝论治”符合胆总管结石的防治原则。

2病案举例

李某,女,68岁,主诉:反复因胆总管结石内镜下取石治疗术后5年,右上腹痛伴发热1天。患者5年前因胆总管结石第一次行EST+内镜下取石治疗,此后每1年左右因胆总管结石行一次内镜下取石术,共取石4次。此次来诊前1天患者腹痛、发热,腹部超声提示胆总管结石,肝内外胆管扩张。为求内镜下再次取石治疗来诊。患者入院后例行内镜下取石治疗。术后病情恢复。查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给予长期间断口服温阳化石方,药用:茵陈30g,威灵仙10g,金钱草30g,厚朴15g,枳实15g,栀子10g,柴胡10g,鸡内金15g,莪术15g,大黄10g,淡附片3g,每日1剂,每月口服1~2周。迄今已随访2年,患者复查腹部超声仍未提示有结石复发。

3体会

在胆石症慢性静止期,以肝阳不足及肝气虚证型多见。肝虚为病言其阴虚者多,而提及肝阳虚、气虚者少。其实肝阳虚之说自《内经》以来在历代皆有阐发,惟失于散在不成系统。中医有“阴阳者,万物之纲纪”之说,也就是说,万物皆分阴阳,阴阳既相互对立制约又相互转化,互根互用,只有“阴平阳秘”才能“精神乃治”。近代名医刘渡舟先生在《肝病证治概要》中亦强调:“肝虚证应当包括肝血虚、肝气虚、肝阴虚、肝阳虚四种……任何一脏,都具有阴阳气血不足的病证,肝脏也不能例外……”。肝之为病,同其他脏腑一样,实证热证有之,虚证寒证亦有之。在虚证中,既有血亏而体不充的血虚阴虚证,也有气衰而用不强的气虚阳虚证。林师认为,肝阳的虚衰可有诸多因素,在胆总管结石中以下三个方面较为多见:其一为药源性的,胆石症急性发作期邪从燥化,而医者往往多施以大剂量泻火解毒,清热燥湿,凉血解毒之品,攻伐无度,苦寒伤阳,劫伤肝阳而导致肝阳不足;其二为素体阳虚,先天禀赋不足,生发之用不足,调达之性多郁,使阳气更难伸展,气血不得条畅,由郁致虚,由虚生寒,久病必虚,成虚寒之证;三为年老体衰,气虚血少,肝用难展,生发功能低下,势必在病理上形成阳虚气弱之证。一旦肝之阳气不足,则温煦不足、升发不能、疏泄不利,临床上有胁痛、不欲食、恶风寒、善惊惕等症,在胆汁可久而聚结成石,胆石阻滞胆道,胆汁淤积,胆气不舒,郁久化热,舌苔薄白、脉弦等均为肝阳不足,肝气不舒之象。胆总管结石慢性静止期正气虚衰,抗邪无力,结石不能排出,故用药上当宜“补其不足”,施以温补肝阳,健脾益气之品,则阳气鼓动,助升发、疏泄和温煦之力,以“阳中求阴,阴得阳升则泉源不竭”,且有“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妙法,并可防补益之品滋腻太过,守而不走,有碍脾胃升降功能,每获良效。自拟益肝化石汤主“通”,由于胆为中精之腑,以通为用,腑气得通,诸症自消。且现代药理研究证实,通下药能促进胆汁分泌,增加胆汁流量,降低Oddis括约肌张力,改善功能性胆汁凝滞而提高胆道动力作用[7]。胆总管结石目前的治疗距临床要求还有相当差距,充分发挥中医药防治胆石病的特色与优势,对于如何预防结石复发、降低结石残留,并应用中医理论未病先防,指导该病患者的日常调理,为临床创建更加科学、有效的诊疗模式和治疗方法,都有极为深远的意义。

作者:于丽 高文艳 刘杨 巩阳 雷春红 盛天骄 林一帆 单位:辽宁中医药大学 总医院中医科 国家中西医结合消化病重点学科

上一篇:口腔医学导师制实施体会 下一篇:口腔医学专业学生培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