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尔沁“博”(萨满)服饰、神器的造型内涵

时间:2022-09-18 02:59:35

科尔沁“博”(萨满)服饰、神器的造型内涵

[摘要]虽然不可否认的是科尔沁博在传承的过程中有了一定的变化,但由于地缘、经济、政治等因素,科尔沁博仍比较完整地保留了这一原始宗教的诸多特征,也正是科尔沁博的原性和完整性使得该区域成为萨满文化实地调查和学术研究关注的焦点所在。

[关键词]科尔沁博 蒙古族萨满

科尔沁博是近世遗存较为完整的原始信仰文化之一。作为蒙古博的一个重要分支,科尔沁博承袭了游牧民族原始宗教的共性,且除此之外科尔沁博也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不仅在服饰、仪式、崇拜物等方面有一定的特色,在博传承过程中衍生的派系和不同职能的博也与其他草原民族有很大的区别。尤其在佛教介入该区域之后,科尔沁博在原有的基础之上做了一定的转变,衍生出与佛教相和谐的白派博,从目前科尔沁博遗存的状况来看,博基本属于白派,真正的黑派博比较罕见。虽然不可否认的是科尔沁博在传承的过程中有了一定的变化,但由于地缘、经济、政治等因素,科尔沁博仍比较完整地保留了这一原始宗教的诸多特征,也正是科尔沁博的原性和完整性使得该区域成为萨满文化实地调查和学术研究关注的焦点所在。

一、科尔沁萨满的自然环境、经济条件

科尔沁蒙古族大部分生活于农村地区,而他们的生产方式正是以农业经济为主,以畜牧、狩猎等为辅的多种经济并存。这在科尔沁蒙古族萨满的法衣中也得到了反映,出现了一些植物纹样。根据经济文化类型理论,各民族的生产方式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各族人民的物质文化,而且对其精神文化也产生影响。萨满教文化必然在某种程度上也受到了生产方式的影响。

二、萨满法服

1、法服的颜色

服装从起源开始就具有了适用审美与象征的双层意义,蒙古族萨满服饰的色彩很丰富,普通的萨满服装中黄色代表皈依佛教,蓝色代表蒙古族祖先的萨满。但从根本上来讲大体分为黑色和白色两种,它们象征着两种性质的萨满,穿黑衣的萨满遵从原始萨满的教规,人称黑萨满;穿白衣的萨满是皈依佛教的萨满,人称莱青。

2、法服的种类

(1)法冠

科尔沁蒙古族萨满佩戴的法冠被称为“多郭拉嘎”,用铜或铁做成,其里面都有一个棉布制作的衬帽,前面装有黑色丝线的缨穗垂至眉下,蒙语称“哈啦哈布其”。其正面刻画出五个并排的莲花瓣状物,中间一瓣略大一些。有的“莲花瓣”上刻有五佛爷、神树、铜钱与饰纹。有的法冠上还有铜铃、小鸟等装饰。近代科尔沁博行博时头上的妆饰因男、女性别而有明显的区别。

(2)法裙

近代科尔沁博称它“达拉巴其” , 是蒙古博法服中最独具色彩的部分。无论男博、女博, 也无论哪种流派, 法裙都是他们必备之物。法裙由“衬裙”和“罩裙”两部分组成。衬裙布质分左右两片, 每片略呈上窄下宽, 用一根布带连接系于腰际。哲盟博物馆收藏的两件实物藏品一件为黑里黑面, 滚红边, 镶配以火焰和蝴蝶图案。

(3)盔甲服(“将军服”)

这是近代科尔沁博的法服的一种, 或者说是科尔沁博的一类——莱青的服饰。海西希文章强调了萨满的正统服装是“盔甲服”或“斑点服”, 并且细致地描述了它们是如何由无数小片、小铃或金属物件和锥形细长片构成的。海西希认为, 它是代表了被喇嘛教渗透以前的萨满服。

3、法服的符号和纹饰

(1)拉手人形

称其为拉手人形,因为它并不是人,而是象征具有人的形象的魂灵。萨满教在草原其它地方被驱灭以后残存势力在科尔沁一直保存下来,文化渊源的传统信息一直延续至今,萨满教中所用的一些符号和神秘数字实际上就是一种表达特定意义和思想的会意符号。

(2)三角符号

萨满教中“三”是一个非常神秘的数字,“三”被看作是具有强大巫术力量的数字,所以,在祭敖包时人们要围着敖包转三圈,而祝福、诅咒往往重复三遍才更灵验。萨满修行用的房子就是像金字塔一样的三角形,三角代表三界,他们认为世界分天界、人界、地界共三界 ,在三角的房子中修行能打通宇宙三界的气场,增加自己的功力。

(3)日月符号

蒙古族萨满教服饰中经常看到太阳和月亮的符号,这是萨满教万物有灵观念中对自然崇拜的文化遗存,太阳和月亮代表宇宙中的阴阳两极,阴阳比和生命力就旺盛,两者力量比和,是生命繁衍生长的最和谐状态。人有病或中邪都是因为身体内部阴阳失调,萨满施法的目的就是将这些存于人身体内部的不协调的问题通过做法从病人的精神上给以刺激使其自生的调节能力发挥最终作用,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

三、萨满法器

萨满法器在萨满的祭祀活动中必不可缺,萨满正是借助于它,象征性地达到与超自然沟通的目的,获知神谕和神示,从而假借神灵的力量达到治病驱邪的目的。科尔沁蒙古族萨满使用的单鼓,蒙语称“塔拉哼格日各”,是用铁圈蒙以皮革制成,下有十二厘米长的铁手柄,鼓柄尾端拧成三个环,环上又挂着小铁环,属于“握持型”单鼓。这种“握持型”的单鼓不仅与其他萨满信仰的大多数少数民族不同,而且还与分布于其他地区的蒙古族萨满所用之鼓有区别。但这种“握持型”单鼓与满族萨满所用的单鼓的形制非常相近。不同民族甚至同一民族的萨满所用的单鼓也因所聚居的区域的不同而存有差异。此鼓用铁圈蒙以皮革制成。我们见到的大量博鼓,其状如蒲扇, 一般直径为三十厘米, 下有十二厘米长的铁手柄, 鼓柄尾端拧成三个环, 环上又挂着九个直径三厘米长的小铁环。行博时, 且击且摇, 发出“ 哗哗” 的声响。

我们为了研究的更深刻将萨满教的造型艺术分作绘画、舞蹈、音乐三大部分来分析。然而,在萨满文化体系中这三者往往是融为一体,不能够截然分开的。对于萨满教艺术来讲,用“三位一体”来概括似乎不是太充分。萨满教艺术实际上是融绘画、诗歌、音乐和舞蹈于一体的“四位一体”的艺术综合体。在一个完整的萨满仪式中祈祷诗、音乐、舞蹈和绘画(主要是神像)是不可缺少的四大要素。由于萨满教艺术是蕴含极其丰富的艺术综合体,所以我们应该采取多学科、多角度的“科际”研究方法才能够得出全面系统的论断。把萨满教艺术中的各个要素放在萨满文化的整体结构中来研究,并在各个要素的相互关联中去分析和阐释萨满教艺术的功能才能够得出比较完满的结论。

参考文献:

[1] 李宏复.东北地区萨满造型艺术的田野调查报告.

[2]白翠英.科尔沁博文化.

[3]百音吉力根.论萨满造型艺术中的表达方式与内涵.

[4]郭淑云.萨满教的造型艺术特征.

上一篇:浅谈五年制高职班级管理的一点体会 下一篇:网络环境下高职院校大学英语个性化阅读教学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