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服务业发展与广东等兄弟省的比较分析

时间:2022-09-18 02:32:25

我省服务业发展与广东等兄弟省的比较分析

我省服务业发展广东兄弟省的比较分析

近年来,我省服务业保持快速发展。2004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达4382亿元,占生产总值的39%;服务业就业人员950万人,占就业总人数的32.3%。与广东、江苏、山东等沿海发达省份相比,我省服务业发展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1.服务业增长速度和比重较高,但增加值总量较小。1998年,省第十次党代会率先作出了不失时机加快我省城市化进程的重大决策,有力地推动了我省城市化进程。全省城市化水平由1998年的36.7%提高到2004年的54%。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大促进了我省服务业的发展,城镇传统服务业大步提升,一批现代都市服务业蓬勃兴起。服务业的加速发展,反过来又促进了城市功能的完善,增强了城市的集聚力和辐射力。服务业的发展与城市化推进形成了互促共进的良好局面。1999―2004年,我省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4%,增幅分别比广东的10.4%、江苏的11.5%、山东的10.9%高出2个、0.9个和1.5个百分点。从服务业比重看,我省也比广东、江苏、山东等省高。2004年我省服务业占生产总值的39%,分别比广东的36.8%、江苏的35%、山东的32.2%高2.2个、4个和6.8个百分点。但从总量看,我省服务业增加值与广东、江苏、山东三省相比,还有较大差距。2004年,广东省服务业增加值达5904亿元,江苏省为5427亿元,山东省为4988亿元,分别是我省4382亿元的1.35倍、1.24倍和1.14倍。

2.批零贸易、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等行业比重较高,但科研技术、房地产等行业比重较低。从服务业内部构成看,与广东、江苏、山东等经济发达省份相比,我省的批发零售贸易及餐饮业、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影电视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等所占比重较高,而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房地产业等所占比重较低。2003年,我省批发零售贸易及餐饮业增加值为1159亿元,广东为1246亿元,江苏为1205亿元,山东为1162亿元,批发零售贸易及餐饮业增加值占服务业的比重我省为31.1%,分别比广东的23.9%、江苏的26.4%、山东的27%,高7.2个、4.7个和4.1个百分点,商品交易市场年成交量我省已连续10多年位居全国第一,这表明我省商贸流通业具有比较优势。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影电视业增加值我省为311亿元,广东为265亿元,江苏为354亿元,山东为331亿元,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影电视业增加值占服务业的比重我省为8.4%,高于广东的5.1%、江苏的7.8%和山东的7.7%。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增加值我省为168亿元,广东为158亿元,江苏为157亿元,山东为154亿元,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增加值占服务业的比重我省为4.5%,高于广东的3.0%、江苏的3.4%和山东的3.6%。另一方面,我省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规模较小,比重偏低。2003年,我省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增加值35亿元,低于江苏的59亿元、广东的47亿元和山东的43亿元,仅居全国第9位,与服务业总量居全国第4位相比,差距较大。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占服务业的比重,我省仅为0.9%,大大低于2.2%的全国平均水平,也低于江苏的1.3%、山东的1%。同时,我省房地产业虽然近年来发展很快,但与广东、江苏、山东等省相比,在服务业中所占比重还是较低。2003年,我省房地产业增加值239亿元,而广东为732亿元,江苏为550亿元,山东为491亿元。房地产业增加值占服务业的比重我省为6.4%,与广东的14%、江苏的12%、山东的11.4%相比,差距明显。

3.服务业就业比重和劳动生产率较高,但从业人员规模较小。与广东、江苏、山东等省相比,我省服务业就业比重较高。2003年末,我省服务业就业人员为891.4万人,占全省就业总人数的30.5%,就业人员比重分别比广东的27.7%、江苏的30.4%、山东的26.9%高出2.8个、0.1个和3.6个百分点。从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看,我省也相对较高。2003年,我省服务业就业人员人均劳动生产率为4.15万元,略低于江苏的4.2万元,高于广东的3.81万元,山东的3.45万元。但从服务业就业人员看,我省总量较少。2003年末,我省服务业就业人员比广东的1221万人、江苏的1357.58万人、山东的1508万人分别低27%、34.3%和40.9%。

沿海经济发达省份

十分重视发展服务业

近年来,广东、江苏、山东等沿海经济发达省份都十分重视发展服务业,纷纷采取有力措施,加快服务业发展步伐。

1.制定加快服务业发展的目标。广东省力争“十一五”期间服务业发展全面提速,结构逐渐优化,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十一五”期末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5%;到202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0%左右,基本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发展水平,服务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服务业现代化、国际化水平居全国前列,形成立足广东、服务全国、粤港澳东盟互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江苏省提出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要适当高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大力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提高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加快服务业社会化、市场化、国际化步伐。山东省提出要实现服务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结构的优化,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提高的需要,力争到2007年,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40%左右。

2.明确服务业发展重点。广东省提出要壮大交通运输业、旅游业、房地产业、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五个在全国具有比较优势的服务业,鼓励发展商务服务业、物流业、会展业三个生产服务业,推进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文化产业三大新兴服务业快速成长,巩固提升居民服务业、餐饮旅馆业两个生活服务业。江苏省提出要坚持发展生产服务业和生活服务业并举,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提升传统服务业并举,加快发展现代金融、信息服务、现代物流、商贸流通、旅游业和社区服务业。山东省提出要围绕扩大就业,大力发展贸易餐饮业、社区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服务业,提高服务档次和水平;围绕扩大内需,积极促进住房、汽车、文化娱乐等新的消费热点形成,使其尽快成为扩大消费、带动服务业快速增长的骨干;围绕解决“三农”问题,繁荣发展农村服务业,把激活农村服务消费市场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切入点;围绕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和健康需要,以改革为动力,加快发展教育、卫生、文化、体育事业;围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需要,大力发展信息、金融、保险、现代物流、中介服务等新兴服务业。

3.创新服务业体制机制。广东省提出要正确界定公共服务与非公共服务、自然垄断服务与非自然垄断服务、营利与非营利,实行分类管理;废除或修改不利于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政策与管理规定,放宽服务业的市场准入;引入市场机制,推进自然垄断服务业和竞争业的市场竞争;区分营利和非营利,加大事业单位改革力度;按照高效、便利、安全的原则,推进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后勤服务社会化。江苏省提出要深化改革,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促进服务业更快更好发展。继续按照分类定位、分开管理、分别改革的原则,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加快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改革,转换经营机制,实现社会化投资、市场化运营、产业化发展。积极稳妥地进行社会公益类和行政管理类事业单位改革。山东省提出要加快推进服务业市场化进程,凡是国家法律法规未禁入领域,允许非公有制经济和外资在同等条件下进入。依法清理并取消不合理的行政审批文件和规定,鼓励各类投资者积极采取独资、参股、控股、合作、联营和特许经营等方式,平等参与交通、公交、环卫、供排水、供气等城市公用设施的建设和经营,参与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的发展。

4.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广东省提出要重视学习和借鉴国际先进的服务经营方式和经营理念,鼓励服务业引进先进技术,提高服务产品的科技含量和质量水平。扩大服务产品出口,扶持具有比较优势的旅游、交通运输、国际劳务合作、对外工程和技术承包、民族文化、传统医疗服务等领域的服务出口,建设服务出口大省。推动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开展跨国经营,参与国际竞争。江苏省提出要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深化苏港、苏澳合作,鼓励外资投向现代服务业,大力引进跨国公司的研发机构和地区销售中心,引进先进技术、现代管理经验和高层次人才,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承接国际服务外包,支持更多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进一步发展境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提高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水平。山东省提出要加快对内对外开放进程,把服务业领域的招商引资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广泛吸引外商投资具有比较优势的旅游、商贸、餐饮、文化、体育等产业,引进先进服务技术和服务标准,创新服务品种,促进规模化经营,提高竞争力。

5.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广东省提出要编制服务业发展规划,规范对服务业的管理,加大公共服务供给,改善服务消费环境,扩大服务消费需求,加强服务业人才培养。江苏省提出要建立健全服务业工作机构和服务网络,完善服务业发展规划,推进诚信江苏建设,改善消费环境,扩大服务消费需求,同时加快服务业人才引进培养,积极营造服务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山东省提出要从创新和完善政策环境、完善中小服务企业发展环境、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建设和完善城镇设施环境、优化服务消费环境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促使服务业发展环境有一个根本改变。

广东、江苏、山东等兄弟省份加快发展服务业的做法,为我省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我们应该按照全省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优农、强工、兴三产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对服务业发展有关问题的研究,把服务业的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编制服务业发展规划,明确服务业发展目标和重点,出台扶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举措,推动我省服务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执笔:蒋文波)

上一篇:休闲观光农业:绍兴的一个新亮点 下一篇:利用资本市场培育壮大浙江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