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利重庆”:小生意 大产业

时间:2022-09-18 01:56:44

“便利重庆”:小生意 大产业

2010年5月,全球便利店巨头日本罗森在北部新区开店;6月,重庆本土便利店品牌十多铺的一号店开业;8月,成都便利店巨头互惠,在重庆一口气开了八家店……

十年前,重庆第一家24小时便利店黯然关门。十年后,24小时便利店正以破竹之势席卷重庆。

“便利重庆”的期待

从台北到重庆,杨欣宁还不习惯没有便利店的夜晚。

五年前,杨欣宁的老板决定进军重庆房地产市场。身为行政总监,杨欣宁来到这座陌生的城市。

尽管公司写字楼位于繁华的观音桥步行街,但是深夜加班后,杨欣宁很难找到一家营业的便利店,喝上一杯热咖啡,吃点速食。

“一个梦想着成为国际大都市的城市,竟然找不到一家24小时便利店。”杨欣宁说,“重庆还缺少大都市的味道。”

与重庆形成对比的是,台北是个很便利的城市。遍布各个角落的24小时便利店,是杨欣宁的生活轴心。她做什么事都往便利店走,缴费、寄快递、提款、取从网络上购买的货品、买机票、打发每日三餐……就算闲来没事,也要进去翻翻杂志,瞧一眼架上刚补充的热面包,“踏进便利店”这个动作变成她的习惯与依赖。

在她看来,便利店是城市的神经,散布到城市的各个角落,使城市真正与普通大众联系起来。

此时,重庆也在呼唤着不分昼夜的便利生活。

高速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让重庆进入“外环时代”。今后十年,重庆城市规模将扩大一倍,城市居民将达到2200万人,大量的社区将应运而生。

“重庆作为西部的直辖市,交通便利,辐射能力强,有条件在消费方面迈出大步,这也是建设开放高地一个重要任务。”在2008年全市经济工作会上,市委书记斩钉截铁地说。

“百姓社区消费、便利消费,是政府公共服务必须要考虑安排周到的。”2010年9月2日,市长黄奇帆会见日本罗森株式会社首席执行官新浪刚史一时说。

目前,重庆每年的商业零售额增长率在20%左右,意味着每四年就会翻一番。2009年全市社会零售总额是2500亿元,2010年接近3000亿元,到2015年时,重庆将有5000亿元左右的零售额。

“这其中,各种名牌专卖店、综合性百货商场、连锁超市等商业类型,由市场自身推动,政府最关心的就是便利店的发展。”黄奇帆说。

十年艰辛路

李政纲开设24小时便利店的梦做了十年。

李政纲是重庆十分利商行有限公司总经理。1999年,他到上海出差时,便被遍地的可的、好德等便利店吸引了。之后,李政纲又在北京、广州见识了“满城尽是便利店”的场景。

“重庆也应该有自己的24小时便利店。”李政纲暗下决心。

2000年初,李政纲在南坪正街开设重庆第一家24小时便利店。“其实就是便民店、杂货铺,不经营早餐,不提供代客收寄信件、代缴水电气费等服务,与7―ELEVEn、罗森等国际知名便利店的模式还有很大差距。”即便如此,李政纲还是希望能够在这种新业态中淘到一桶金。

但是接连几个月,这家只有40平方米的小店经营状况惨不忍睹。

“一天只有100多元的业务量,夜间营业额太差了,连电费都付不起。”李政纲摇摇头。

一年不到,这家便利店便黯然关门。

“重庆还不是个高端商务人群聚集的城市,重庆人的夜生活远不如香港、上海丰富,这缩小了便利店的生存空间。”事后,李政纲如此反省这次失败。

此后,尽管7―ELEVEn等巨头先后入渝考察,但均得出同一个结论:重庆发展24小时便利店的时机尚未成熟。

根据经验,一座城市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才具备发展便利店的条件。2000年的重庆人均GDP只有5157元人民币,夜间客流量也严重不足。

但李政纲坚信,普通的“杂货店”被24小时便利店代替,将是未来重庆的发展趋势。

重新出发

全球24小时便利店巨头日本罗森按捺不住了。

2010年1月20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黄奇帆宣布,2009年重庆人均GDP达3355美元。

2010年5月,重庆罗森便利店有限公司在北部新区注册成立。这是罗森在重庆迈出的第一步。

罗森表示,之所以选择重庆,看重的有三点:一是市场规模。重庆市区有700万人口,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拥有较高消费能力。二是市场成长性。重庆的经济增长率高于中国平均水平,也高于东部沿海城市,已连续六年达到两位数增长。三是拥有富有地方特色的工业园区。如北部新区工业园区、长寿化工工业园区、西永微电子工业园区等。

其实,早在2008年,罗森便启动了对重庆市场的全面调查。

“这座城市要打造‘购物之都’,正在建设‘五个重庆’,初步具备发展24小时便利店业态的条件。”参与市场分析的罗森职员吴海斌这么向公司汇报,他后来成为重庆罗森便利店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目前罗森在重庆的四家店经营情况已经达到预期目标。”吴海斌说,“我们准备五年内在重庆开380家店。”

面对一个几乎尚未开垦的处女市场,越来越多的商家也毫不掩饰自己的野心。

2010年8月20日,成都连锁巨头互惠,在重庆一口气开了八家24小时便利店,正在装修的还有近20家。

反思十年后,李政纲也卷土重来,隆重推出了本土24小时便利店品牌――十多铺。

与第一次试水相比,李政纲的第二次尝试考虑得更为全面。不仅增加了19个服务项目,还开始拟定自己的CI企业形象识别系统和加盟标准。

如今居民不仅可以24小时在十多铺购买常用必需品,还可以享受公交卡充值、交水电费、话费充值、复印打字、代收快递等服务。

“到2011年,十多铺要开设100家便利店。”李政纲雄心勃勃地说。

短短几个月时间,24小时便利店已经在重庆全面开花。2010年,或许可以说是24小时便利店的“重庆元年”。专做小生意的便利店,将很快成长为庞大的产业。

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新局面”,首次将消费排在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首,在“十二五”时期,消费将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凭借这一东风,已经起步的重庆24小时便利店产业,将“直挂云帆济沧海”。

上一篇:“家长” 第1期 下一篇:如何减少“橡皮人”/保胃战/消除“年关综合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