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信息化时代学习共同体

时间:2022-09-18 12:18:54

【前言】构建信息化时代学习共同体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3. 提高教师对计算机和其他相关媒体的操作能力;提高教师利用信息资源进行教学、科研的能力;提高教师处理、加工信息和开发CAI软件的能力。 二、构建教师信息素养“2236”校本培训模式,促进教师信息素养立体发展 “2236”就是两个导向,即学校整体目标导向和教师需求...

构建信息化时代学习共同体

随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推进,数字校园和“班班通”建设逐渐在城乡学校普及。但是要落实教育部“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促进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发展战略,实现教育均衡发展,所面临的迫切问题是薄弱学校教师的信息素养不能适应教育信息化需要的问题。如何尽快提高教师信息素养,有效运用数字技术和“班班通”,是当前需要重点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我们通过近5年的探索与实践,总结出教师信息素养校本培训模式,希望对学校和教师有所启示。

一、提出教师信息素养培训目标,明确校本培训要求

培养教师信息素养必须提出培训目标,这既是学校对教师信息素养的总体要求,也是教师自我促进的追求方向。我们对教师信息素养提出以下目标要求:

1. 强化信息意识,在信息时代对教育教学相关信息有一定的敏锐性,能随时洞察、辨别、捕获、储存、发送信息,并建立自己的信息网和信息资源库。

2. 做到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与新课程改革相结合,促进教研教改,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3. 提高教师对计算机和其他相关媒体的操作能力;提高教师利用信息资源进行教学、科研的能力;提高教师处理、加工信息和开发CAI软件的能力。

二、构建教师信息素养“2236”校本培训模式,促进教师信息素养立体发展

“2236”就是两个导向,即学校整体目标导向和教师需求目标导向;两个通道即,培训通道和反馈通道;6种培训方式,6项驱动机制和6个应用阵地。

“2236”培训模式具体解释和操作如下:

第一个“2”是指两个导向:一个导向是根据《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要求和学校教育信息化的需要,针对教师当时的信息素养水平,制定的目标要求作为导向,分步进行培训;另一个导向是教师在教学实际中对信息技术的需求,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

第二个“2”是指两个通道:一是培训通道,由教科室和信息培训部专职负责,根据学校的目标要求和教师的实际需求整合培训内容,采取相应的培训方式,运用对应的激励机制,培养教师信息素养;二是反馈通道,教师有什么信息技术方面的需求或对校本培训的建议,只要给教研组长反应,教研组长反应到教科室,教科室根据收集到的情况制定并完善相关的培训方案,信息部撰写培训教材,即时进行培训。

第一个“6”即六种培训方式:集中面授、自主探究、互助互帮、层级传递、竞赛练兵、考核评比。

集中面授:对理论性和基础性的内容,只需要简单点拨就能掌握的就采取集中面授形式,或讲座或在学生机房进行面授。

自主探究:基础好且自学能力强的教师或新进教师没达到培训目标的,根据学校校本培训教材进行自主探究,有疑难的地方向组内其他教师或信息技术教师请教。

互助互帮:教研组内教师互助互学,会的教不会的,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层级传递:由于学校规模大,学校的培训机房少,机房容纳有限,且教师多,教研组多,教师掌握信息技术的水平参差不齐,但每个教研组又配置了相关设备,因此采取层级传递培训方式。每个教研组抽选信息技术水平高的教师先集中培训,然后这些培训教师再到组内采取一对一或一对二的方式进行分级面授。这种培训方式的效果最好,最能持续。

竞赛练兵:即以赛促学。各项培训都通过竞赛方式进行推动,有单项的信息技术竞赛,有各学科的教学竞赛,在课堂教学中集中体现教师的信息素养;有教师的个人参赛,也有以组为单位的组与组之间的竞赛,促使每个教研组构成一个成长共同体。

考核评比:与教师年度考核中的教研、科研项目挂勾,促进教师积极参与;与每学期优秀教研组评比结合,促进每个教研组构成和谐的互助互学团队,形成学习共同体;针对培训内容开展临时性的评比促进活动,掀起学习高潮。

第二个“6”即六项驱动机制。即针对以上培训形式,采取相对应的激励机制:专业带动、内需拉动、小组互动、全校联动、竞赛推动、考核促动,在全校形成积极的可持续的学习氛围。

第三个“6”即六个应用阵地:常规教学、组研究课、校公开课、教学竞赛、软件更新、信息交流。通过这六个应用阵地将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渗透在教师的教学实践中,培训和实践紧密结合。

三、搭建教师研训平台,构建学习成长共同体

教师信息素养校本培训必须搭建相应的研训平台,让教师自己发现需求,主动学习,运用实践,相互促进,构建学习共同体,产生“共生效应”,才能可持续发展。

1. 搭建网络学习交流平台,形成信息交流网

信息化时代,教师不能闭门造车,而要广泛开发网络资源,借鉴别人的经验,吸纳不同的观点,并积极参与到热点、难点等教育教学话题中去。如搭建教师不同类型的QQ群、论坛、教师博客圈,并引导教师加入全国各地相关的教育博客圈,让先进的教学理念、课改前沿的先进经验、名校名师新的探索、全国各地的教研教改成果、各种教育期刊登载的文章等,第一时间进入教师的视野。建立一个四通八达的教育信息网,促进教育信息资源的集聚、交流和辐射,让教师在信息流通中提高素养。

2. 搭建教研组互助平台,构建专业发展共同体

校本教研的成功点就在于构建专业发展共同体。我们主要搭建两个互助平台:一是学习互助平台。学校每期、每月把规定的信息技术培训内容分发到各个教研组,让教师在教研组内互教互学。每学期的考核评比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评比,促使教研组形成学习共同体。二是运用互助平台。规定每个教师每期在教研组内上一节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的组内研究课,在组内观摩学习。每个教研组打造一节校级课改汇报课,要求教研组内人人参与备课、研课、听课、评课,其他教研组长对该组的团队合作和研究效果进行评价,促使教研组形成团队合力,在教学实践中学习、强化信息技术,提高教师信息素养。

3. 搭建评比竞赛激励平台,营造比学赶超的氛围

评比竞赛是激励教师信息素养提高的最佳方式之一。我们每学期组织常规性和主题式两类竞赛活动。常规性的评比如每学期的“三个一”评比活动,即一节公开课、一本体现新理念的教案、一篇论文。主题式竞赛如:以“简单、简约、简化”为主题的语文教学能手赛;“体现新理念,服务新课堂”为主题的课件制作赛;以教研组为单位的“信息技能团队赛”。每次评比竞赛都是每位教师或者每个教研组信息素养的综合评比,都是培养教师信息素养的一个好课堂,是展示教师信息素养的一个大舞台,形成个与个比,组与组的竞赛氛围,构建了信息素养学习共同体。

(作者单位:重庆市奉节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上一篇:语法精讲(二) 下一篇:课后练(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