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诗中常用字词背后的情感体验

时间:2022-09-18 04:50:14

王维诗中常用字词背后的情感体验

摘 要:王维一生经历坎坷,这种坎坷的经历体现在他的诗作中,就表现为诗人经常以一种孤独的、隔绝的姿态出现。同时,诗人于诗作中常用的一些字词也体现了这一点。像是“白云”、“门”、“岁晏”、“故人”等词的运用就体现了诗人孤独与隔绝的人生态度。

关键词:王维 孤独 隔绝 白云

王维是唐代的著名诗人,一生经历颇为坎坷。十五岁离家远赴京城寻找仕途机遇,因其才华横溢而颇受达官贵人的青睐。开元九年,时年二十二岁的王维进士及第,奉职太乐,后因故被贬官,逐离长安。三十六岁时,受张九龄的提拔回到长安任职右拾遗,其后官职有升有降。五十六岁时,安史之乱祸起,王维迫不得已任了伪职,这几乎成为诗人一生中的极大地污点与耻辱,并且一直折磨着他,直到他六十二岁与世长辞。

隔绝之“白云”

王维坎坷的人生经历促使他形成一种孤独、隔绝的人生态度,体现在诗作之中,就是诗人常用的一些意象也都是以一种孤独与隔绝之感出现的。王维的诗作中经常出现“白云”一词:“素怀在青山,若值白云屯”(《瓜园诗》);“青草素澄陂,白云移翠岭”(《林园即事记舍弟》);“归鞍白云外,缭绕出前山”(《留别邱为》);“芳草空隐处,白云余故岑”(《送权二》);“前路白云外,孤帆安可论”(《早入荥阳界》);“羡君栖隐处,遥望白云端”(《酬比部员外郎》);“悠然远山暮,独向白云归”(《归辋川作》)以及“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终南山》)。白云往往给人以一种模糊的感觉,呈现一种隔绝的姿态。白云隔绝的是诗人与他的理想国,也是隔绝了诗人与现实生活。诗人的归处与前路远在白云之外,因而说白云隔绝了诗人自己与他的理想国。同时,正是由于诗人一路向着“白云”处前行,又在另一种程度上隔绝了诗人与现实生活。也正是由于这种与现实生活的隔绝,使诗人在生活中经常体现出一种关门闭户的姿态,也就造成了诗人的孤独感。

关门闭户之“门”

王维诗作中,经常有“门”、“户”、“扉”等字的出现。像是“披衣倒屣且相见,相欢语笑衡门前”(辋川别业);“闭户著书多岁月,种松皆老作龙鳞”(《春日与裴迪过新昌里访吕逸人不遇》);“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送别》)等等。通过研读诗作我们不难发现,诗人的“门”经常是以一种关着的姿态出现的,诗人或是“闭户著书”,“闭户成隐居”将自己与外界完全隔绝,将自己处于一个完全封闭的空间内;或是偶尔与外界接触,或人或自然,也都在他的一家一户的范围之内,“披衣倒屣且相见,相欢语笑衡门前”诗人即便对有人到访而感到欢欣,却仍没走出“门”之范围,也仅仅是与其“相欢语笑”于“衡门前”而已。若偶尔出现一个“外”字,如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辋川别业赠裴秀才迪》),诗人的姿态也是向内的,“倚”字体现了诗人比较放松的姿态,此句中值得注意的是“暮蝉二字”,诗人于前文“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点出时间应是深秋,此时的“蝉”也几乎到了它生命的最后时刻,“日暮”时候的“蝉”的鸣叫声也可能是它生命中最后的歌唱了,诗人所听并不仅仅是蝉鸣声,而是蝉鸣背后所唱的生命的挽歌。即便如此,诗人也没有表现出向外的趋势,而是仍然固守在自己一家一户之地中。

不仅如此,在王维归隐生活的诗作中,诗人虽然也能发现田园生活的美好之处“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山居即事》)这两句不仅极富生命力,而且鲜明的色彩感也有一种给人一种蓬勃向上的感觉,但是读到后来“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时,又有一种寂寥之感跃然心头,一天的劳作结束之后,人人都有家可回,只有诗人与这幅场景格格不入。而这种极具生活化的场景的描绘,也增添了诗人的孤独与隔绝的感觉,诗人只是一个旁观者,而不在这画面之中。

往日往时不可追之“岁晏”、“故乡”、“故人”

王维诗中数见“岁晏”一词:“吾生将白首,岁晏思沧州”(《秋夜独坐怀内地崔兴宗》);“岁晏同携手,只应吾与余”(《戏赠张五弟》);“岁晏凉风至,君子复何如”(《赠三祖》);“岁晏输井税,山村夜人归”(《赠刘蓝田》)。“岁晏”一般指一年将尽的时候,也有一种意思指的是人的暮年,像是李白的《赠崔郎中宗之》:“岁晏归去来,富贵安可求”就是指的是人的暮年,王维诗中“岁晏思沧州”也是如此。无论是一年将尽的时候还是人生的暮年阶段,都容易使人陡升感慨之时,或是感慨时间的流逝,年华将尽,或是回顾自己的人生。诗人也是如此,正因为时间的流逝最容易让人感伤,所以诗人在回首过去的时候就更容易生发对“故时”、“故人”、“故乡”的追忆之情。既怀念往日往时的美好,又对比今日的无奈与凄凉。

王维诗作中不断出现对“故人”、“故乡”的追忆:“故人不可见,河水复悠然”(《至滑州隔河望黎阳忆丁三寓》);“故人不可见,寂寞平林东”(《奉寄韦太守陟》);“故乡不可见,云外空如一”(《和使君五郎西楼望远思归》)“故人不可见,汉水日东流”(《哭孟浩然》);“登高不见君,故山复云外”(《别第缙后澄青龙寺望蓝田山》)。这种对“故人”、“故乡”、“故山”的追忆,一方面是由于诗人居于一个孤独与隔绝的环境之中,因而更容易对其感到思念。另外,还有一种可能是因为诗人已经自觉的把自己排除在原来的环境之外了。

综上,诗人的孤独与隔绝感完全是诗人的自我封闭与对旧山、旧人的隔离。这种隔离是因为诗人有自己的情感追求“悠然策藜杖,归向桃花源”(《口号又示裴迪》)。但同时,诗人又心系“故乡”,“常有江南船,寄书家中否”(《杂诗》),“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杂诗》)。

参考文献:

[1](唐)王维著、(清)赵殿成笺注《王右丞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2]曾智安《潜潮暗涌:王维辋川诗中的心境与技法》,《中国王维研究会成立二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1年。

[3]王福栋《所乐衡门中,欣然赏其趣――有关王维诗中孤独意识的研究》,《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

[4]阮堂明《在景物中感悟时间――王维欣赏》,《名作欣赏》,2004年第8期。

上一篇:人文关怀下的现实主义电影 下一篇:“人性的疯狂”与“信仰的坚守”